相遇婉如照顧網 2015 ~ 2016

目錄

頁面

「北歐經驗,台灣轉化」新書發表會

只有婦女現象,沒有婦女問題?

1982年我加入婦女運動,1993年女性學學會成立,台灣婦女運動開始蓬勃發展,但我也開始思考下一步要走到哪裡。1995年我接了第二任的女學會理事長,立基在政府公布的、保守資料之上,推出了婦女處境白皮書,詳實呈現女性各個面向。這本書徹底推翻了既往社會一貫認定的「只有婦女現象,沒有婦女問題」的說法。而到1997我擔任《女性、國家、照顧工作》一書的召集人,在被交代寫作此書結論「讓國家做人民的照顧者」時,我卻寫不出來。於是我走了一趟北歐,沒想到,眼見為信。關鍵不在北歐的照顧政策,即使北歐照顧舉世聞名;真正讓我驚豔、信服的,是北歐「政策設計」的機制,以致北歐各國各種政策,不論教育、福利、勞動、家庭與人口、環保與生態等等政策,都能臻於良善、務實。這徹底說服了我,回國後也就順利寫出「讓國家做人民的照顧者」這篇結論。

 

立意良善的公共政策如何設計得務實可行?

從1995年後又過了20年,台灣卻未能妥善解決女性問題,已累積衍生少子女化、高速高齡化的棘手困境。在今年正式提出的「三合一照顧政策」,我們主張建立普及公共托育和長照服務,並同步促進充分就業,把照顧變成一份有合理薪資的好工作。但我們常說「公共化、公共照顧」,這個公共利益的公共,是對誰的公共利益?又該如何參與協商、討論審議出既良善又務實可行的公共模式?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參與式民主、公民社會成為很受關注的議題,「如何參與公共事務、討論出符合公眾需求的細緻運作」,不只在現在的台灣顯得重要,在北歐更是可以被列作「終身教育」的一環。
很多人會抱持「民主似乎不太有效率」的印象,但很多公共政策,尤其當牽涉到幼兒和高齡長輩的照顧時,從社區裡的具體措施、品質維護、收費高低等等,都不是光光一群「高知識份子」關起門來想到絲毫不差就能讓社會大眾全面實行的。

 

民主決策機制要如何運作?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民主審議、或者公民參與,其實與北歐的做法有點不同,後者叫做民主組合主義,「組合」是指每個議題都需要找到相關的各方代表,將問題攤開大家一起談清楚。這是一種理性的決策,但在討論的過程中可兼顧多方觀點、並納入情感面的表達溝通。

 

一道台灣人集體合作的公民數學題

大家常有的疑問是「北歐的理想在台灣有什麼可以深根茁壯的空間?」其實今日台灣人民已經很清楚了,不管照顧小孩、老人,你有辦法自己處理嗎?問題已經嚴峻到需要集體解決了,雖然大家紛紛向政府施壓,但政府做不出來啊。 究竟北歐的訣竅在哪裡?在於他們把制度的設計,納入社會相關各方來一起開誠布公地討論,於取得共識的過程找到「利他」和「利己」的重疊面。台灣若欲仿效,便需要讓慣於算計的台灣人解出「利己=利他」這道等式,找出或創造利己和利他的重疊面,讓人們在這個重疊面上同時實現利己與利他,因而樂此不疲。

回到家庭,面對高齡化的照顧選擇

如康健曾報導的新孝道運動所提及,當社區大廈的管理員看到我的年邁爸爸自己採購生活用品、自己提米回家,便語帶譴責指責我不孝,我也一直在想,我怎麼忍心。但我想,我們總想盡力給孩子好的,因而做為父母的我們能夠有所堅持。我們對待年老的父母也應該一樣有所堅持。我和家人討論過後,一致認為在父親還有力氣的時候,家事就要讓他做,東西要讓他拿,因為如果我們都幫他做了,原本肌力就會逐漸退化。我們請了婉如的家事管理員一周到父母家中一個上午,幫他們做他們做不來的粗重工作,如此十多年來就省去了讓他們24小時和外勞綁在一起,每個月至少兩萬多塊的負擔。 父親每天過得活潑自在,直到近九十三歲有天就在睡夢中離去。我第一時間居然有些自責,懷疑自己若多幫他抬米、拿重物,讓他得到無微不至的照料,或許他現在還活在人間。但我自問,「好用的健保+便宜的外勞+傳統的孝道」,可能讓父親活到一百歲,但卻無疑會提早失能、臥床,得到的是沒有品質和尊嚴的長壽,這會是父親、母親和我們做子女的想要的嗎? 別說女人,很多男人也不願意跟著你做復健運動,因此讓他們從打理好自己生活起居做起顯得更重要。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以致大家都是請外勞在幫我們盡孝道,這個現象的另一個面向,是年金、社會保險、醫療制度,都會相繼被拖垮。這也就是為什麼太陽花世代年輕人,發現未來面對的都會是負債。我們如果不能現在就一起來面對每家每戶共同存在的養老問題,並朝著讓老人過得有尊嚴有品質的目標,我們也很快會拖垮下一代的未來。北歐國家追求「臨終前僅臥床兩周」,我二十年前去北歐學習這樣的照顧方式,我父親驗證了這是真的做得到的。而健康、能夠生活自理的老人越佔多數,我們就更能集中國家資源去協助照顧中、重度失能老人和失智症者、帕金森氏症者,讓我們的子女生命中不會只剩下沉重的照顧。

 

不一樣的幼兒園 ~ 參與社區自治委員會的經驗

作者: 
五甲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家長會長 / 陳育哲

 

多元組成的社區自治委員會

據我所知,多數的幼兒園並沒有設立家長會的組織,而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的家長們可以透過家長會了解學校活動的設計過程及理念,並提供意見,而不是只有被動的接受學校的教學方式,這是不同於許多其他幼兒園的。更特別的是被選上的家長委員不需要捐款,當然也沒有特權,這又和許多中小學的家長會不同,所以我們的家長會是一個很特別的組織。  

參與社區自治委員會又是另一個很特殊的經驗。當我還沒當上會長時,我是五甲社區幼兒園的其中一位家長,在家長會中常聽到以前的家長會長和園長、老師們提到社區自治委員會的內容,但其實我當時並不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會議,直到我當了家長會長,親自參與會議,才知道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會議。  

我從來沒想過一個與學校相關的會議成員竟然會有這麼多元的身分,除了園長、老師及家長會長和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的代表之外,還有教育局代表、學校附近的里長及學者專家,這樣多元的組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園務,提供各種不同的想法和意見。

幼兒園中大小事務都可討論

一般人對於幼教師在職訓練的想法,應該都是專業技巧的培訓,但有家長提出應著重引導孩子表達及抒發情緒的能力,因為孩子的情緒總是會影響學習及人際關係,所以指導孩子面對及處理情緒也應該是教師在職訓練的重點之一。也有家長看到媒體報導幼兒園過度體罰孩子的新聞,因此建議安排教師抒壓的課程及活動。在這個委員會裡,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視角,提出所關注的問題跟角度,並形成討論與共識。  

社區自治委員會也曾討論幼兒園收費的問題,因為幼兒園已有十年的歷史,園裡的冷氣等設備都已經老舊,幼兒園也有增聘教師的需求,再加上每月需支付場地租金給營建署,所以有調漲學費的需要。調漲學費在其他學校應該是由校方討論決定後公布實施,但在五甲社區幼兒園可以公開討論,也讓家長們深入了解原因並參與決定。

 

自治委員會是家長與幼兒園的溝通橋樑

記得在去年的社區自治委員會裡有討論到教師流動率高的現象,這會影響到孩子們的適應及學習,委員會裡有人提到因為台灣教保人員的薪水一向偏低,而且工作量大,常留不住人才,許多教保人員不是轉行就是轉往鄰近國家發展,因為有些國家的教保人員薪水比台灣高出許多,這是幼托界的損失,也是孩子們的損失。所以嘗試提升教保人員的薪資福利,讓老師們能全力在工作上發揮而沒有後顧之憂,這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也有家長發現老師的工作量很大,常在下班後還要設計教材、做孩子的檔案資料,所以建議可以運用以前設計過的教材及活動,例如畢業典禮不一定每年都不一樣,如果往年的模式很受歡迎,也可以用同樣的架構稍加修改就可以了,而書面資料及評鑑資料也應該盡量簡化,家長們可以在接送孩子時與老師當面溝通,了解孩子在園裡的狀況,不需要老師用大量的文字和照片給家長看,老師也可以不必在帶一大群孩子活動時,還要分心拿著相機拍照給家長看,讓老師專心照顧孩子,這樣也可以稍微減輕老師的工作量,讓老師下班後適度休息,並且有自己的家庭時間。

而老師們也提出另一個角度的想法:有家長因愛子心切,很在意孩子受傷或是在班報中看不到孩子的照片,讓老師在帶孩子活動時有很大的壓力。除了老師要努力和家長溝通之外,也可以透過家長和家長之間互相傳達的理念,讓老師減輕壓力,並且有更大的空間發揮教學理念。  

參與社區自治委員會是一個很特殊的經驗,在這裡除了可以抒發己見之外,也可以聽到許多不同於自己的想法。作為家長會的會長,我期待自己可以多了解老師們的想法,並成為家長們和老師們之間的橋樑。

 

 

在地老化、健康老化 ~ 支持服務的理念

 

「長照在哪裡?」熟齡族的大焦慮

在一個以長照為題的演講場合,聽講者多是熟齡族,問到有多少人知道或家人申請過長照十年的相關服務,很驚訝的是沒有人知道。多數人想到的失能老人照顧,就只有外籍看護工。這也是目前長照的現況:一方面國人對於人口老化的速度感到焦慮,另一方面,當長輩、家人需要照顧或生活協助時,多只能自力救濟尋求可用的資源。這時,才會發現長照服務的公共資源並不多,而且僅僅是生活需要協助或衰老,並不足以申請得到服務,必須是經過縣市政府的照顧管理中心的失能評估,評定為失能之後,才具備申請政府長照服務的資格。但是,年長者一旦失能,對於自己老後的生活品質不利,也增加家人的照顧負擔。當台灣人越來越老時,一旦失能人口越來越多,對健保與長照的財務將是不能承擔之重!

照顧預防是為了預防照顧發生

進一步檢視目前老人服務現況,健康的65歲以上老人有社區關懷據點作為健康促進、團康、聯誼、共餐之用;經評定為輕、中、重度失能者,則有日間照顧、居家照顧、機構式照顧等等長照服務。然而,亞健康、衰老的年長者並沒有相對應的服務可用,令人憂心的是,此族群是具高度的失能可能性。如能於此階段提供適切服務,應可降低失能風險、延緩失能發生。日本在1999年制定Gold Plan 21 「高齡者保健福祉推進十年策略」,將不需接受照顧服務的老人納入思考,提出照顧預防的相關措施與作法。

其次,隨著介護保險的實施,也逐步將照顧預防‧生活支援服務制度化。當時的「照護預防・生活支援服務」(又稱「照護預防・社區相互扶持服務」),包含對老人外出支援、寢具清洗、住宅改造指導、老年人共同生活支援等「生活支援服務」,肌力提升訓練、飲食生活改善、活出意義活動支援日間服務等「生命意義活動支援服務」,以及「家庭照顧支援服務」等項目,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對自立生活的長者提供支持服務,達到讓年長者不易陷入需照顧的狀態,並且不讓照顧需求程度惡化。而北歐的瑞典,則提供具有預防意義的公共長照服務,包含居家照顧、警鈴、送餐、共餐、老人聚會點及交通接送等,除廣受老人歡迎外,對延長老人自立生活、延緩失能惡化是有效預防的政策。

「支持服務」讓長照體系更完整

為達成預防失能、延緩失能惡化,盡量老人維持較長的自立生活期間,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在現行長照制度之外,提出「支持服務」的概念,與長照體系形成1+1的關係。「支持服務」相對於「長照服務」,後者較偏重失能者的身體照顧,而前者則更著重於老人本身或失能者家庭的生活支持。以居家服務來說,長照服務中的「居家照顧」,一般而言內容包含協助沐浴、更衣、進食、服藥、口腔清潔、如廁、翻身、拍背、肢體關節活動、上下床、陪同散步、運動等身體照顧服務,以及失能長輩本人之衣物清洗、生活起居空間的環境清潔、購物或陪同就醫等等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不過,是否做家事以及家事的範圍,由於限縮於失能長者的生活範圍,在許多縣市產生不少爭議,甚或因此不提供。因此,居家照顧仍是以失能者的身體照顧為主。

支持服務除降低服務門檻至衰弱、亞健康,提供服務則亦非身體照顧,例如:家事清潔、陪診、外出購物等老人自立生活所需,或協助中重度失能老人之同住家屬減輕日常生活家務清潔的負擔。其次,就成效而言,支持服務以衰老和輕度失能為對象,所需服務時數與頻率不高,政府僅需給予低度補助,家庭和政府的負擔較不沈重,卻能發揮支持長者生活自理,壓縮、延緩失能,提升長者及其家庭生活品質,以及協助長者在宅老化,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等多重效益。從服務提供的角度來看,支持服務的成本低、容易普及建置,因此能創造大量的社區就業機會,提升家庭收入,促進生育及社區繁榮,降低人口外流與老化速度,達到永續發展。

 

「支持服務」雖然不是全新的概念,不過將支持服務與(女性)就業相結合,卻是與現行制度相當不同。對於即將進入急速高齡化的台灣來說,新的方法與新的政策思考角度,是新的嘗試,也可能是新的轉機。

  

   

 

執行長的話 ~ 照顧人力都去哪兒了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王慧珠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王慧珠

 

少子化加上高齡化致使台灣面臨極大的危機,人口紅利不見了,照顧老小的人力大缺工。想起有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而台灣的現狀讓人不禁要大嘆,「照顧人力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發揮所學就走了」。每年幼保幼教科系畢業生中只有三分之一想留在幼教現場,將近十萬的照顧服務員中,也是只有二成多留在長照職場上。這是社會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照顧人力為何會流失?其薪資、工作環境、社會位階、升遷不易⋯⋯等都是原因,但他們在照顧關係中如何被對待,是否獲得尊重,應該也是其中一個能否留住人才的關鍵。無論是照顧嬰幼兒,或是照顧長輩,照顧都是個單調、日復一日的工作,尤其人有情緒、有個別差異,因此照顧的過程中,家長與托育人員,家屬與居服人員間都必須經歷挫折、誤解、調適等等的磨合階段,最終達到彼此相互的配合、修正與適應。人才養成絕非一昧指責,尤其是對涉世未深的年輕工作者,若稍有閃失便無限上綱的批判,導致彼此關係緊張的話,試問,我們如何培養得出專業、有經驗的成熟照顧人力,甚者還奢望更多人投入照顧領域呢?  

照顧絕非是種消費行為。它是人與人間互信互助互利的結合,在此,我要代表我們眾多服務提供者感激您,因為您的包容與善待讓他們度過那段艱澀的適應期,熬出一身專業的功夫,為自己也為社會深植照顧人的能力。今年我們將首度頒發十五年獎給近百位的姊妹,慰勞他們願意在同一個職場同一個單位奉獻所學十五年,這些得來不易的榮譽都不乏您不懈的支持與鼓勵的身影,謝謝您!

 

宛如家人般的婉如家事服務

 

郭碧夏,加入基金會培訓而從事家管即將滿12年的時間,累積至今已服務超過20個家庭。許多家庭十多年來沒動念換家管員,碧夏也就這樣伴隨使用者走過十多個寒暑。歲月的流轉,讓提供者與使用者兩者都更體貼於彼此的變化!

 


▲即使是再日常不過的「拖地」,對心思細膩的
舊,但卻可能因此少了能分享生活心得的對碧夏
而言,還是有需要留意的細節。讓長輩住得舒適
,更也住得安心。
▲由於長輩對於精密、繁瑣的清潔工作無法勝任
,因此家管員會來協助長輩完成。

婉如基金會的家管員一向以效率與清潔度著稱,初次請家管員的使用者常會驚訝於家管員打掃的節奏、效率。不過,家事服務終究還是對人的服務,家庭組成與使用者年齡,家事服務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隨著長期服務的使用者年紀漸長,除了居家環境清潔,漸漸的納入更多對「家人」的關懷。就如同碧夏,在十多年的服務過程中,找出自己一套的「家事服務哲學」。

長輩家事服務,「陪伴」成為重要一環

一直以來,婉如基金會期望家管員照顧的不只是屋內的環境,更希望能留意到家中活動的「人」,同時由於婉如的家管員往往與使用者維持穩定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提供服務的方式也會隨著使用者的需求與狀過態,適時調整。就像在長達12年的服務過程中,觀察細膩的碧夏發現,因為家庭結構改變或年齡自然增長,導致高齡使用者外出次數變少或獨居機會增加,雖然日常生活依舊,但卻可能因此少了能分享生活心得的對象。

以黃奶奶為例,雖然子女都住在附近,但白天基本上黃奶奶都獨自一人,因此每次服務時,除了完成原本的例行清潔工作外,一定會主動關心奶奶的生活近況,詢問奶奶最近又走出戶外到哪裡玩、參加了哪些活動,發生了哪些好玩、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讓奶奶能盡情暢談讓自己愉快的感動回憶;同時碧夏也會向奶奶分享自己最近的生活心得,從討論住家附近的美食餐館,到旅遊經驗,向奶奶建議下一次的遊玩好去處等,這些生活中稍縱即忘的「小確幸」,因為奶奶和碧夏有了彼此的傾聽交換,看似不過例行性的家務整理工作,卻也像一次次奶奶與家人的「小約會」,提醒著奶奶「總是有人重視、仔細聆聽自己的小小經驗與感受」,這樣被在乎、穩定陪伴彼此的感覺。

將「貼心照顧」融進服務SOP

除了無形的陪伴外,對待長輩,即使是已有完整SOP流程的家事服務,也都可以從小地方看到家管員的用心。 由於長輩對於天氣劇烈的溫度變化相當的敏感,但換季舉凡拆洗床單、被套、清潔電扇、冷氣等工作,勢必是個大工程,因此碧夏總是搶在寒冬、酷暑之前,協助長輩將寢具全部清洗更換,讓長輩更能從容自在,舒適安心地迎接新的季節。 另外,拖地更是每次清潔工作中不可少的重點,然而碧夏在服務長輩家庭時,除了要將抹布多用力擰乾以避免地板濕滑外,就連「工作時機」也都特別挑選,例如趁長輩不在打掃空間活動的時候才進行,並且一定要不厭其煩提醒長輩移動時務必留意步伐,小心行走。這麼謹慎的規劃工作流程,都是為了要大大降低長輩居家安全的風險,讓長輩除了住的舒適外,也住得安心。

婉如家事,照顧環境也照顧你

對碧夏而言,總是不忘提醒自己要以對待家人的心情,提供服務給長輩,就如同基金會的服務,一直以來都以「人」為中心去思考我們可以提供什麼樣更好、更貼近需求的服務。以家事管理來說,雖然內容看似與一般清潔工作沒什麼不同,但每位家管員因著服務對象的不同,在長期、穩定的服務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與使用者之間的默契與信賴關係,並發展出專屬一套的「家事服務哲學」,讓原本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家事清潔工作,充滿更多的彈性與人性考量。

 

我們希望,婉如提供的家事服務,除了讓居家環境成為舒適宜人居之外,同時也能讓長輩同時享有被照顧的感覺。

 

居家環境的失智症照顧

 

「妳已經把全家搞到七葷八素了, 還想折騰我們多久?去!快給我進去看醫生⋯」

「我很好啊,為什麼要看醫生? 我不要,我要回家,我要回去⋯」

在醫院精神科門診外面出現了這一幕

 

失智症照顧:高齡社會亟待解決的難題

失智症是21世紀最令人憂心的疾病之一。依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增加,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五歲盛行率即倍增之趨勢。據該調查推估,今年底(2016年)失智症人口將超過26萬,2031年失智人口將攀升近倍至47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的長期照顧對於人口老化的國家,是無法迴避卻又不易處理的難題。以現行長照體系,服務資源都嫌不足,對許多有失智症長輩的家庭而言,長照真的是迫切的問題! 

婉如的居家陪伴服務使用者中,約有三成疑似失智症,三分之二以上的居陪員服務過失智症長輩,因此,也累積了豐富的居家照顧失智症長輩的經驗。以下分享資深居陪員秀慧的照顧經驗,希望有助於理解居家的失智症照顧。

照顧失智奶奶難度高
居家陪伴服務來減壓

71歲的奶奶是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原本由82歲爺爺親自照顧。爺爺奶奶過去是同事,無論在職場或家庭兩人都是最佳拍檔。然而在奶奶出現失智症病癥後,邏輯與行動能力逐漸衰退,最後連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都有困難。爺爺原本獨自照料奶奶的生活起居,但每天奶奶洗澡更衣等基本作息都成為爺爺一道道的關卡。最後在朋友建議下,爺爺使用了婉如居家陪伴服務。

奶奶可以自己做的盡量讓她自己做
維持尚存的自理能力

每位失智症長輩的症狀不一,適合的照顧方式也不相同,居陪員秀慧剛服務時第一要務就是先了解奶奶背景、個性和失智狀況,再評估如何照顧才能順爺爺的意也順奶奶的意,同時對長輩有幫助。秀慧每天一早來到爺爺家中,會先叫醒奶奶,在床前協助她作簡單的筋骨活動,按摩腹部,刺激腸胃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接著幫奶奶量血壓、做紀錄,若血壓異常,再詢問爺爺昨晚或假日奶奶從事的活動和飲食作息。

由於奶奶失智症已屬重度,失智症的核心症狀幾乎都出現在她身上,除了健忘、無法認知時間地點外,也有嚴重的執行功能、理解判斷和行為障礙。為了維持奶奶尚存能力,奶奶可以自己做的事都盡量讓她自己完成,秀慧僅從旁協助。例如:即使奶奶洗澡要花一個小時,前半小時秀慧還是讓奶奶自己先洗,之後再幫奶奶洗乾淨。秀慧做法是,配合奶奶的能力和節奏,而不會為了求快速求方便而直接幫奶奶完成任務。

 

失智長輩均衡飲食、運動流汗很重要社區活動不能少

在飲食方面,秀慧依據節氣及奶奶的腸胃表現來調整飲食。雖然只是簡單備餐,但她會用五顏六色各類蔬菜配成一盤,配上奶奶家中漂亮的碗盤,舖上美麗的桌巾,讓吃飯變的更有氣氛。  

為了維持運動習慣,秀慧平常帶奶奶在家中到處走動,一邊讓奶奶從1開始慢慢數數字,數錯了就提醒奶奶從中間再重數一次,或者帶奶奶做操,奶奶會模仿秀慧的動作,秀慧喊蹲奶奶就跟著蹲,藉此維持奶奶的活動力。天氣好時則帶奶奶外出走走逛逛,到超市挑選蔬果,藉機刺激奶奶的認知。奶奶現在因為經常活動,體態比以前健康許多。

考量失智長輩情緒和自尊
用引導和鼓勵代替責備和強迫要求

爺爺說以前每次要出門都要花好多時間協助奶奶準備每個動作,有時連一起散步都很難。不過奶奶卻願意好好配合秀慧的要求。  

秀慧解釋,爺爺自己照顧時,常會因為奶奶不配合而生氣,可能因此讓奶奶更退縮,更不知所措。秀慧很了解失智症,她說每個失智症長輩都有他們的情緒和自尊,所以她會用幽默的方式引導奶奶,讓奶奶配合。例如,奶奶有一側手腳較不方便,自己洗澡時常常只洗一邊。秀慧這時會跟奶奶說,一雙腳就像雙胞胎,怎能只對一隻腳好,不洗另一隻?改天那一隻腳生氣了,走路時就會讓你跌倒。逗得奶奶哈哈笑,奶奶就再洗另一隻腳了。秀慧說對失智長輩千萬不要用責備或強迫的方式,要多用引導和讚美,奶奶開心,就容易配合了!

善用失智專業照顧資源
減輕家屬照顧壓力與負擔

照顧失智長輩不只要有耐心,更需要技巧。輕度失智長輩的居家照顧重點,可以培養他們不持續惡化的規律生活習慣,在能力範圍內從事長輩熟悉的日常生活活動、打掃、煮飯等家事。加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和良好睡眠,就能讓身體維持良好狀態,延緩失智病情惡化。如果是中重度失智,照顧重點應該放在減輕長輩問題行為,例如徘徊、遊走、暴力、失禁、幻覺等。這時候和長輩建立信任關係是最重要的,讓失智長輩知道我們和他站在同一邊,他才會放心將自己交給照顧者。照顧者要理解失智長輩想法,知道他們為什麼有這些問題行為。當長輩有問題行為發生時,也不要立刻糾正或指責,而要用轉移注意力方式順勢引導,甚或是忽略這些行為。更重要是照顧者本身更不能情緒化,否則只會讓失智長輩情緒更不穩定,更增加照顧的難度。  

因此建議,如果照顧家中失智長輩已成為家庭沉重負擔時,應該思考如何善用外部資源,而不是自己咬牙苦撐,才會對家屬與被照顧者都好!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愛群小食光 ~ 社區共食一家親

 

大家庭的社會,常見左鄰右舍相互串門子,透過分工,共同肩負照顧責任,這樣的溫暖與熱情,讓人與人之間彼此貼近。而今,這樣的場景隨時代變化慢慢消逝,我們看見許多家庭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接踵而來的照顧壓力也成為不小的負擔,而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讓父母的焦慮難以間斷。面對小家庭關起門來獨自奮鬥,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擔心嗎?是否可以透過行動改變?是否可以透過社區找回一個共同居住生活的家?

結伴出菜「呷」出人情味

中心的常客裡,有許多是祖孫系列組合,當然,在性別分工翻轉前,通常是阿嬤。小小會員陸續前去幼兒園就學,有了新的互動群伴,阿嬤們當然也不甘寂寞的回到中心,與熟悉的「老朋友」們聊聊天,成為中心的「鐵粉」志工。出於對家長與孩子們的關懷,阿嬤們靈機一動的相互邀約,一起來展現多年的廚藝功夫。  

阿嬤們從相互邀約,到討論菜單,我們看見他們對食材的熟知程度,對各市場攤位的位置、價格,他們是如此熟悉「在地民生」網絡。這一群女性,在愛群裡展現他們豐富的生活經驗及有效率的行動力,也看到他們展現民以食為天的自信,及願意彼此分享的一面。第一次共食經驗後,中心開始邀請家長們一起參與「主廚團隊」討論「哪些是營養又健康的料理?」、「如何料理才能少油、少鹽又美味」、「怎樣的烹調才能保留食物原味呢?」,此後大夥固定於每月底的週二相聚,也邀請專家學者與家長對話、交流。透過對話過程,讓與會者重構健康飲食的概念,同時也可藉此聚會分享各自的照顧心情,形成團體成長與互助的雙重效果。  

從「飲食」開始,除了分享健康營養的食物外,也讓孩子在共食的氛圍中,自然的學習用餐禮儀與潛規則。此外,由於參與者不分年紀、不分性別,每月月底的定期討論,看見不同世代提出不同觀點,持續對話、經驗交流切磋,也讓健康飲食的關注對象,延伸到老人健康飲食的關注。提醒所有來參加的社區人士好的飲食習慣能降低健康風險,而健康飲食的好習慣,要能從小貫徹到老!

透過主廚團隊帶起中心家長們的熱情,現在共食不只限於親子餐廳,還擴大到開放育兒園。過程中,可以看見家長們自告奮勇,幫忙照顧負責煮餐家長的孩子們,自主形成互助分工模式,或者扮演一日主廚、洗菜、挑菜、洗碗小幫手或臨時照顧者⋯等。隨著人數增加,現在已自動排出班表輪流並分工,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情感上的交流。現在每月共食持續有人主動揪團,邀約不同家庭一起參與,熱鬧的氣氛彷彿回到大家庭的溫暖時光。

社區一家親,照顧這條路我們一起攤

  透過大大小小活動,愛群就是要讓社區中的每一個人都認識我們,讓我們成為社區中的互助平台。因為我們知道,照顧協力的需求,是不分男女老幼的,所以「育兒資源中心」也要推展讓社區老人參與中心活動,讓全社區動起來,在互助與關愛之間,延續生命的傳承,延展生活的無限可能,期盼透過大家的力量為社區注入新的能量。因此,前鎮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不只是遊戲館,在社區中,我們希望成為大家的『家』,讓需要照顧的人得到照顧,也讓照顧者相互扶持。

  這些年,在前鎮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裡,來來往往有許多的親子、祖孫們一起共同成長,搭上中心這個時光機,大家彼此相互陪伴著。轉眼間,還在學爬的娃兒竟已成小屁扭扭的學步兒,而活潑亂跳的小寶貝們,也慢慢一個接一個的前往幼兒園的成長階段;相伴幼兒的照顧者,也因著照顧的關懷,發展出互助的協力關係。人生裡的每一步,都記載著成長的序曲,並隨著社區成員的移動,譜出不同的照顧旋律。

 

新書推薦:北歐經驗 台灣轉化

 

台灣正面臨著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嚴峻困境,但政黨輪來替去,並未能找到對策。在這當中,青年貧窮有如海嘯襲來,挾帶著世代正義的怒號,令整個社會幾乎束手無策,開始了解到少子女化是因為青年低薪、失業,窮得無法(多)生養小孩。

而北歐國家的育幼扶老與就業政策,是舉世公認的典範。

本書作者群對於北歐經驗的省思,沉澱為「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政策」(簡稱「三合一照顧政策」)建言,反覆琢磨相關大數據,事理邏輯,人性國情,以及國內、外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預設為未來二、三十年間我國育幼養老的棘手問題(按,以目前的生育率估計,台灣將於十五年後到達日本今天的高齡人口比例)提供錦囊妙計,作為按圖索驥之用,希望有助於建立良善的永續托育和長照制度,並藉著同步提振就業和生育,而緩解人口與經濟、社會困境,意圖將解決難題化為讓社會向上提升的力量,因此是一個正向面對難題的策略。

 

 

延伸閱讀:《北歐經驗,台灣轉化》新書發表會短講輯

有溫度的到府坐月子服務 ~ 陪伴成長,分享喜悅

 

小魚媽媽,距離預產期只剩下一個多月,這是她的第五胎,更也準備五度使用婉如基金會到府坐月子服務。

回想起當初懷第一胎的時候,一方面不希望麻煩家人,又因為自己是同儕中較早懷孕的人,因此能請益的對象並不多,最後,在友人的介紹下輾轉得知基金會有提供到府坐月子服務,基於相信基金會「正派經營」的理念,因此決定試試看,遂而開啟小魚過去四次,以及接下來第五次與基金會月子人員合作的機會。

訊息公開透明,讓彼此更認識與信任

就跟多數新手家長一樣,小魚夫妻為了不給長輩添麻煩,因此決定請月子阿姨幫忙坐月子,但也跟多數年輕夫妻面臨到一樣的問題:「如果我提早、或延後生產,是否會影響我已排定的到府坐月子服務?」「我需要事先幫月子阿姨準備哪些工具或廚具?」「月子阿姨整天的服務內容包含哪些?」  

相信這些問題,是許多第一次找坐月子服務的家長心中的疑問,而要如何將「資訊公開、透明」,降低家長憂慮與困擾,就成為基金會服務重要的一環。於是,在正式簽約、服務前,基金會工作人員會將家長及月子阿姨雙方約至辦公室,一同討論對於工作內容的細節與期待,過程中也會以中立角色居中解惑、說明,一方面排解家長的焦慮與擔憂,另一方面也讓月子人員放心。等到會談結束確認合作意願,簽約時工作人員亦會逐條詳細解說合約內容。  

因此小魚回想當初申請服務的經驗時,笑著說:「即使是第一次請到府坐月子人員到家中服務,但因為過程中有基金會工作人員的陪同簽約,以及詳實解說契約內容,讓我們能夠清楚了解月子人員的服務內容,大大減輕爸爸媽媽的焦慮感。」  

我們相信當訊息公開、透明後,家長與月子阿姨能在互信的基礎上合作,讓服務更貼近彼此的需求與期待。

細心觀察,體貼對方的服務

小魚回想第一次帶孩子,面對哭鬧不止的狀況,總因為經驗不多而顯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但月子阿姨總是不慌不忙,彷彿能洞悉孩子一切需求的安撫孩子情緒,這點讓她佩服不已。  

「記得有一次,明明剛換完尿布也餵完奶,但不知道為什麼,小朋友還是一直哭鬧,不斷抱著安撫也沒有用,實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讓月子阿姨接手。阿姨不慌不忙、不疾不徐的接手抱起孩子安撫,觀察之後發現,原來是天氣太熱導致孩子覺得不舒服而哭鬧,排解掉問題後小孩便沉沉的睡去」,當下這一切除了讓小魚感謝月子阿姨的協助外,更也讓人看到照顧專業。  

其實每位月子人員真正進入家庭提供服務前,都會接受完整且紮實的訓練,過程中除了學習專業照顧技能與知識外,同時也學習細心觀察與體貼對方的需求。

 

小魚以月子餐為例,分享阿姨細心的觀察與貼心的舉動。由於月子阿姨都會準備讓產婦回復元氣,同時也能讓家人一起享用的餐點,但口味往往因人而異,若對於月子餐不是很熟悉,則又更難跟月子阿姨溝通,此時貼心的阿姨便會先觀察使用者家中的常用調味品以及冰箱食材,推敲小魚家人的飲食習慣,並觀察前期家中飯菜剩餘量,依此調整口味,讓煮出來的菜色不論大人小孩都滿意!

除了幫忙,也是陪著你學習照顧的好夥伴

好奇的詢問使用過四次,並且即將第五次使用到府坐月子服務的小魚,是如何思考「月子中心」與「到府坐月子」人員之間的不同,又怎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小魚認為,雖然在月子中心可以「完全的放鬆」,但回到家後,便需要面臨自己單打獨鬥的狀況,反而容易讓人不知所措。而到府坐月子不同之處在於能讓媽媽在熟悉環境中休息,月子阿姨也能在未來小孩成長的環境中,陪伴家長一起學習如何照顧小孩。
「碰到不會的事情會緊張的追著阿姨問說要怎麼做,怎麼處理,一些小技巧也都是阿姨教的,例如小朋友洗完澡後,若是包包巾就會睡得比較安穩,也都會仔細的示範給我們看、教我們怎麼做。」 其實對於產婦,月子阿姨雖然無法提供 24小時全天候的照顧,但卻是提供最即時、貼近需求的專業服務,同時也帶來像家人照顧般細心、貼心的感受。而對於新生兒,月子阿姨不只幫妳照顧,更也陪著妳學習如何照顧。

看見照顧的專業,也感受照顧的溫度

對基金會來說,到府坐月子服務,除了提供專業的照顧技巧與知識外,更協助新手父母渡過焦慮、不知所措的時期,陪伴一同學習成長。

 

我們期許婉如的坐月子姊妹提供的不只是專業,更多是有溫度的照顧,在服務過程中,看見每位產婦在坐月子中逐步回復元氣,並一同分享每個家庭迎接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對我們來說便是最大的成就與肯定!

 

社區互動教育的在地實踐 ~ 當重慶非營利幼兒園遇到大龍養護中心

 

社區裡的幼兒園

重慶非營利幼兒園位於台北市大龍峒社區的蘭州國中校園內,周邊充滿了孔廟、保安宮、老師府等文化歷史建築,也還能在周遭社區當中看見早期的紳士理髮店、柑仔店、乾洗店等傳統行業,是台北歷史悠久的老社區之一。對於重慶的孩子而言,探索自己生長的社區就是最自然又豐富的文化課程。重慶的孩子從幼幼班起,就有機會到附近的公園走走。升上小班之後,每學年都有機會參訪保安宮、孔廟等歷史建築,老師也會配合當時的主題活動,帶孩子與周邊的店家互動。為了讓孩子能夠認識更多不一樣的人,老師也會在重陽節安排孩子們與大同日照中心的爺爺奶奶們互動。經歷了這麼多不同的參訪與接觸,孩子們都學到了許多,也都比較不怕生。

聖誕節就是要去拜訪鄰人、分享祝福

每到年底,重慶中大班的孩子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聖誕節活動。在充斥著商品消費的環境下,聖誕節的意義似乎僅被侷限在大餐、禮物,但對於有基督宗教背景的社會而言,聖誕節是採買、大掃除及與親人團聚的時刻,就連聖誕老人,也是起源於尼古拉斯主教幫助貧窮家庭的故事,演變至今,才會有互送禮物的習俗。聖誕節最重要的意義是對家人、朋友、他人的關懷,因此,老師們也透過走入社區報佳音的活動,讓孩子們實際體驗聖誕節祝福與關懷的意義,而中大班的孩子,則會帶著他們的歌聲及笑容,與大龍養護中心的住民們分享。

大龍養護中心的住民們以中度以上肢體障礙及合併多重障礙的人為主,年齡層涵蓋較廣,從15歲到65歲都有。由於障礙程度較為嚴重,老師在帶孩子報佳音之前,會先在課堂上讓孩子先認識大龍養護中心住民們的狀況,如有一些情緒障礙的住民,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大一樣,或有一些住民因為身體上的障礙導致肢體或容貌的改變,或說話表達不大清楚。老師們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討論出如何和這樣的住民溝通。

 

震驚但熱絡的第一次接觸

接下來便是第一次的參訪活動了。雖然在課堂上老師已經介紹了住民們的狀況,但當孩子實際目睹時,難免會感到震撼。然而,住民們與照護人員看到孩子,都熱情地和孩子打招呼,這樣熱烈的歡迎讓孩子們的心情放鬆許多。參訪的過程中,有位住民因為孩子們的到來太過興奮,情緒激動揮手大叫起來,讓大家嚇了一跳,「這位大哥哥只是很高興看到你們來,這是他表達開心的方式。你們來和大哥哥打招呼喔!」經過照護人員和老師的說明,孩子們順利的和大哥哥互動起來。

在聖誕節活動當天,孩子們每個都精心打扮,隨同老師再來一次大龍養護中心。有了上次的暖身,孩子們這次都比較不緊張了。報佳音的活動由孩子準備聖誕舞曲表演拉開序幕,看到孩子們的表演,住民們都開心地笑著。

在熱情的暖場活動之後,孩子們還有一個任務,便是要協助住民們完成「手提束口袋」。由於住民人數較多,每位孩子要協助多位居民,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孩子的特質,有些孩子可以獨立協助住民,有些孩子需要同儕的陪伴,這個時候,老師會依據每個孩子的狀況做不同的安排。

「這個你要貼在哪裡?」

「要幫你撕嗎?」

「這個貼這裡好嗎?」

孩子們詢問聲此起彼落,遇到比較不能表達的住民時,或遇到手部肢體也不大方便的住民,孩子則會用比手畫腳、搖頭點頭的方式和住民們溝通。

有的孩子一開始還是因為不熟悉住民而哭泣,老師們輕聲安撫,

「你覺得他們看起來很不一樣?」、「他們可能是因為受傷、也可能一出生就生病了。」、「你知道住在這裡,家人只有在放假或有空的時候才會來陪他嗎?」、「如果是你,有人來跟你一起慶祝會不會開心?」

一樣但也不一樣,讓小孩理解差異與多元


重慶非營利幼兒園的孩子與
大同日照的奶奶們一起製作
香包

透過引導的方式,老師們讓孩子理解一起和住民慶祝聖誕節的意義,鼓勵他們擦乾眼淚,再嘗試看看與住民互動,當孩子微笑時,住民也報以微笑。

原本有些害怕的孩子,也開始慢慢地主動尋找其他需要協助的住民,他們甚至一同協助臥床且無法表達的居民,一個小朋友高舉袋子在住民的前方讓他看,另一位孩子拿著要貼的物品讓住民選擇,另一位孩子則負責詢問住民要貼的位置。看著孩子努力用各種方式,學習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溝通互動,這樣的成長讓老師們都相當感動。

    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們讓重慶的孩子們了解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讓他們不會因為不理解而恐懼、拒絕互動、甚至歧視。我們讓孩子理解及實踐愛的意義,同時也藉由認識社區、認識這個社會上的形形色色,讓孩子成長成一個富有同理心、一個有根的人。

   

 

董事長的話 ~ 解決低生育率、長照困境女性生涯危機需要新思維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劉毓秀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劉毓秀

 

近年來,紛擾分裂的台灣社會至少逐漸達成了一個共識:我們正面臨著的少子女化和高齡化困境,已經達到「國家安全問題」的程度。此外,我們也逐漸共同意識到,政府和社會對此一籌莫展! 多年前首先露臉的,是少子女化問題,而晚近幾年間越來越多人相繼面對的,則是自家長輩的棘手照顧問題。在這當兒,青年貧窮有如海嘯襲來,挾帶著世代正義的怒號,令整個社會幾乎束手無策,議論紛紛,開始了解到少子女化是因為青年低薪、失業,窮得無法(多)生養小孩。這樣下去,接著大家想到的問題是如何改善青年貧窮,然後一樣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前述這些棘手的問題,輻輳於另一個大家未曾多加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女性。

著名女性主義學者 Hernes 於二十年前就已經指出,「女性作為有酬與無酬照顧者、主要的高齡人口、越來越不情願的生育者,站到了人口難題的中心點上,因而成為經建政策的中心考量」。 我國遲遲未能了解女性已成「人口難題的中心點」,至今未曾以此作為經建政策的考量,遑論「中心考量」,以致使女性困境成為社會困境的核心而茫無所知。   

我國女性長期呈現高教育、低就業、低生育的多重矛盾困境,因此,如果能夠結合人口政策、家庭政策、(女性)就業政策、托育政策和長照政策,反轉女性處境,使之成為高教育、高就業、高生育的正相關,才能大大有助益於解除我國社會今天面臨的糾結難題。  

以上新思維,就是婉如基金會團隊多年來摸索出來的方向。  

長年來,婉如基金會致力於研發、實驗、推廣公共托育和照顧方案,一方面為女性創造托育和照顧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以這些服務支持女性安心就業。我們先以自費方案的形式提供服務,並陸續將這些方案推動成為政府政策,回饋社會,包括(以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國小學童課後照顧、社區保母系統、非營利幼兒園。今後除了持續推廣前述政策之外,也已經著手結合我們進行多年的「居家陪伴」方案,和我們所擅長的社區經營,發展「社區大家庭的長照服務」模式,其成果也將提供給政府作為政策發展的參考。  

婉如基金會能夠鍥而不捨地推動公共托育和照顧政策,靠的是「婉如之友」的持續支持,讓我們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研發並推廣良好的人才培訓、服務提供和系統管理模式。期待跟大家繼續一起為社會美好的未來奮鬥不懈!

 

 

 

 

讓有溫度的社區服務扎根與擴散 ~ 廣設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

 

「廣設」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是婉如基金會倡議托育公共化的目標之一。在基金會投入研發、推廣社區自治幼兒園實驗方案近十年後,我們總算看到達成目標的契機:教育部規劃在107學年度前設立100所非營利幼兒園!婉如參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與其他團體共同持續和社會各界及政府對話,至此看見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實際服務的建置才是更大的挑戰。  

設立一所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有幾個必要步驟:「盤整閒置場地」、「整修場地至適合提供幼兒教保服務的程度」、「委託公益法人經營」、「招募人才」等,各階段工作完成後,才能正式營運。然而,整個社會對於如何設立園所,大都霧裡看花、自行想像,缺乏對於現場的了解;此外,政府長年放任幼教以市場化邏輯運作的惡果,讓許多專業工作者對於幼教勞動處境感到失望,而不願再回到職場。  

為能穩定順利地拓展公共化的托育服務,我們絕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要起身做些什麼,才能讓「有溫度的社區服務」開枝散葉。

深入校園,培育教保人才

第一線與教保人員近距離接觸,我們總在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的從業人員根本不知道「非營利幼兒園」是蝦咪碗公。一開始我們苦於要如何將這樣的就業機會讓更多的專業者了解,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下,婉如受邀參與新竹市教育大學的「就業博覽會」,我們意識到這或許是個進入校園推廣的方式。於是我們主動聯繫國北護、耕莘、馬偕等這些設立教保相關科系的學校,詢問各校的就業博覽會或學生實習發表會,增加我們與幼教新鮮人接觸的機會。只是,就業博覽會能接觸的學生還是有限,同時,這些新鮮人多半對於未來的職場已有一些既定的想像。

 

為此我們進一步提出了「教保人才獎助學金計畫」,此計畫直接針對還在就學的同學們提供現場實習機會,一方面讓學生能直接進入園所實地參與,理解非營利幼兒園的理念價值及園所氛圍,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因此與更多學生接觸,觀察產、學之間的距離,並期待能藉由多方的溝通,逐漸縮小差距。目前計劃仍在初期階段,長期成效還有待觀察。

結盟優質公益法人,開創更多服務量

為鼓動更多公益法人投入經營非營利幼兒園的行列,我們聯絡學界幾位教保專家,希望透過他們推薦有信譽的公益法人,或有意願籌組公益法人的教保人員們,而我們則可將婉如累積的籌辦經驗分享給他們。為此,我們於2015年3月舉辦一場「非營利幼兒園經驗分享會」,這場會議讓我們與「社團法人臺灣琉璃光幼兒教育協會」搭上了線,並協助他們投入申請辦理非營利幼兒園的行列。

但這樣仍趕不上政府設置園所以及家長殷殷期盼平價、優質教保服務的速度。因此,我們主動聯繫國內較大的NPO團體,並與各縣市政府承辦人接洽,表達基金會分享設立非營利幼兒園經驗的意願。在這樣積極拉攏及遊說下,我們有機會將我們的理念及經營管理的方法,分享給伊甸基金會、勵馨基金會、桃園市教保人員協會等團體。

與團體接觸互動和分享的經驗也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更有系統的重整婉如經驗並分享」,將「平等、關愛、合作、助人」的精神包覆其中,分享他人。我們期許,透過這樣的分享互動,能讓彼此都有收穫及成長。

扎根與擴散

為了讓更多的教保人員、家長及幼兒,能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平價、優質的教保服務體系,基金會除了自己投身承辦非營利幼兒園,這兩年我們更嘗試了一些模式,擴大結盟更多有托育公共化理念的團體,並透過參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舉辦記者會,讓更多人認識非營利幼兒園、了解非營利幼兒園的制度概況與建制進度,並不吝於將我們承辦過的經驗與之分享。

這些嘗試,雖尚處於勞而少功之效,或許就像果樹栽種,從播種、施肥、澆水到收成的過程,需要扎實的耕耘。我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看見更多受過培育的種子飄散各地,深化、傳播社區共同照顧、階級共享的理念。

延伸閱讀

歡迎您到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我要非營利幼兒園」網站了解非營利幼兒園的制度概況、建制進度、更期盼您一起加入連署,一起在您的社區推動非營利幼兒園。

 

 

豐原長青元氣學堂

 

由台中市社會局委託,婉如基金會承辦的「豐原長青元氣學堂」於今年(2016年)8月正式開幕,長青元氣學堂提供亞健康、輕度失能的年長者具有預防性、復原性之支持服務,是婉如基金會建構「自在老、輕鬆顧」之社區整體照顧,重要的一步。 長青元氣學堂從7月底試營運至8月正式提供服務,目前有體適能、銀髮桌遊、健康操以及其他促進身心健康的活動與共餐。有長輩的家屬回饋,長輩來學堂兩個月之後,活動力較好,也比以前更願意走動,不像之前常坐在客廳都不想動。這應該就是支持服務所發揮的正面效果,讓衰弱、亞健康的高齡者走出家門、參與活動,找回自己的生活力道!

歡迎來電洽詢,預約參觀 
電話:(04) 2527 9210 地址:420台中市豐原區西安街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