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婉如照顧網2014~2015

點選圖片觀看線上電子書喔!

 

目錄

頁面

一次搞懂 0-6 歲照顧服務怎麼選?

 

坐月子、找保母、幼兒園

每個迎接新生命的家長,一定曾想過這個問題:小孩出生後,要怎麼照顧?婉如互助系統提供 0-6 歲的照顧服務,在這麼多的照顧選項中,到底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及小孩的方式?我們將帶大家一次搞懂 0-6 歲照顧服務,也一瞥婉如服務的特徵。

0 歲選擇題

媽媽順利「卸貨」後,第一個問題 就是月子哪裡坐?除非有來自家人的協助,這時第一道選擇題出現:找 24 小時照顧的「月子中心」或是客製他需求 的「到府坐月子人員」 。

類型 特色 注意事項
月子中心

讓產婦完全休息、放鬆,24 小時照顧,「飯店式」的環境可稍微享受「貴婦般」的生活,在居住期間得以全新調養身體。

從月子中心返家後,可能因為頓時失去協助、自身又缺乏練習,而導致新手父母瞬間落人不知怎麼照顧的窘境,面 對小孩哭鬧而情緒潰堤。另外,所需費用龐大。

月子人員 貼近媽媽們的需求,提供客製化的服務。月子人員像是一部人體偵測機,隨時注意媽媽的生、心理狀況。除了協助照顧新生兒, 也會循序漸進地傳授照顧方式及技巧,潛移默化下, 即使結束服務,父母也不會因此手忙腳亂。

合作難免會碰到「磨合期」,但透過溝通與討論,仍可取 得共識。此外,非 24 小時的服務,家長需提早「自立自強」面對「上夜班」照顧寶貝的作息。

0-2 歲選擇題

在安頓好媽媽之後,嬰兒的照顧問題也讓新手父母傷透腦筋。在台灣,嬰兒托育除了親屬照顧,正式的服務就屬「居家保母」與「托嬰中心」兩大類。究竟這兩者之間要如何選擇?

類型 特色 注意事項
社區保母系統

孩子能在「像家一樣」的環境中成長,保母的托育時間 與照顧方式也有較大的彈性,能配合家長的上下班及個別化照顧需求。平均照顧人數約為 1 比 2 到 1 比 3 ,長幼彼此刺激發展。

沒經驗又沒有前輩「仙人指路」的家長,找起保母恐怕 像無頭蒼蠅般,毫無頭緒。即使靠著口耳相傳找到保母,但適不適合,仍需要親力親為的探索。合作過程中 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或糾紛,需要家長善用社區保母系統,作為居中協調的橋梁。

公立托嬰中心
私立托嬰中心

規格與托育環境一目暸然, 發生問題時,家長可直接向 機構申訴。教保員的照顧流程,相對透明、按部就班, 家長也不用擔心二節、年終要包多少。法定照顧人數為1 比 5,孩子能從小學習過群體生活。 

小班制的托育環境,難免大病小病一起來,尤其遇到腸病毒停課更是災難。制式化的照顧管理流程,對許多上下班不固定或晚下班的家長來說,較無彈性。此外,政府補貼、收費平價的公共托嬰中心「僧多粥少」,2014年全台灣僅74間,要擠進去,其實想想也不容易。

2-6 歲選擇題

面臨選擇「幼見園」的階段,大家經常想到的便是:「私立太貴,公立太少」。台灣的幼見園向來是私營產業的天下,這是現況,也是問題。那麼爸媽要考慮哪些事呢?

類型 特色 注意事項
公立幼兒園 收費偏低,且大班「幼教師」 配置規格特別高,為一班兩 師。多設置於國小校園中, 且依教育部課綱規定,推動 開放教育。

四點下課、有寒暑假,較不符現代雙薪家庭的需求。名 額有限,能擠進去的家長相對幸運。但政府設置公幼的人事成本龐大,造成地方財 政不小的負擔,難以普及。

私立幼兒園

連鎖化、市場化,收費偏高,強調才藝、英文,但品質易參差不齊。

若為營利事業,終須講求利潤報酬率,故收費高也未必 保證服務品質。一位受訪的家長羅小姐就說:「小孩之 前就讀私立幼兒園,但環境太小、空氣流通不好。明明收費不便宜,但是吃飯就一 碗白飯,加滷肉汁、一點青 菜,小孩吃不飽的話就喝水。校外教學,收費也是一般 旅行社行情的兩三倍。」

非營利幼兒園

多數在國小校園或公共空間中,由政府分擔成本、非營 利團體辦學。收費介於公幼與私幼之間,相對平價,但服務時間仍符合上班族家庭的需求。教學各有特色,如婉如基金會強調社區、人格教育。

是台灣的新興選擇,家數仍有限,但教育部已訂定2018 年以前全國設置達一百園。

台北市政府將提出全新托育型態一一「公共保母」政策,由3 個保母帶10個孩子,可減輕
公共托嬰中心帶來的財政負擔,又具有保母的家庭特性,讓孩子像兄弟姊妹般一起成長。
只是還在建置階段,能否帶來新契機,值得拭目以待。

婉如基金會 2006 年於高雄五甲實驗第一所社區自治幼兒園成功後,因為大家的支持,讓我們有勇氣跟信心陸續在各地開辦了不同型 態的非營利幼兒園。

我們訪問台北重慶幼兒園的家長羅小姐,問孩子從私立轉到非營利,會不會懷念以前的同學?羅小姐說:「不會!這邊小孩很喜歡, 因為吃的比較好又好玩!」

期待非營利幼兒園未來可以在更多地方出現,讓家長享有更平價、優質的公共托育服務。

新手父母,常常在照顧與工作之間疲於奔命。坐月子、找保母、上幼兒園,您做好準備了嗎?良好的服務,會給家庭大大的支持力量。婉如致力於「 平價、優質、普及 」三者兼顧的非營利服務,希望為您的家人和台灣社會,創造小小的正向循環!

     

同村協力共同育兒的實踐

探訪前鎮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

「就像台灣早期農村社會,一個村落,三合院左鄰右舍,婆婆媽媽在煮飯、做醬菜的時候,大家會彼此順便幫忙顧小孩,就一個三合院,小朋友在哪裡都會看到。」

當我們問常來愛群的爸爸,這裡和其他親子館最大的差異是什麼,他微笑地說:「人情味」。

開放育兒園 ─ 讓孩子成長的魔法


像家一般溫馨的環境,讓孩子放手探索!

謐靜的午後,一位媽媽推著娃娃車走進愛群,身旁一個小小的身影,搖搖晃晃,迫不及待地率先跑進門口。才剛踏進門,就有老師親切地問:「你來啦,妹妹呢?」孩子連忙回頭,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將娃娃車推到旁邊,準備到櫃台登記。還不大會講話的小男孩,又搖搖晃晃地往回跑到娃娃車旁指著裡面說:「妹妹!」然後,他小心翼翼地從媽媽手中接過會員卡,好好地放在「今日來館會員」的格子當中。

小男孩的媽媽跟我們分享,當時會把孩子帶來愛群,是為了轉換環境。

 

剛生完妹妹,大概是妹妹二到三個月左右的時候,很累、常常會有不好的念頭,情緒無法抒發,我老公就說,要不要帶孩子來這裡走一走,和多一點人交談,也讓孩子放電。

在愛群,她看到了孩子的進步

他是家中第一個孩子,獲得的關愛很多,我很怕他變成小霸王,因為他不知道怎樣跟其他人相處。來這邊就有機會和其他小朋友互動,雖然他還是會去搶玩具,但慢慢知道如何分享、輪流,也慢慢聽得懂大人的話。他其實是個無法專心下來的小孩,但這些教具可以讓他專心下來,來這邊之後,連外婆都覺得他的專注力時間有變比較長,也可以做一些精細的小動作。

現在許多地方都有親子館、遊戲室,不乏新穎、寬廣、硬體設備充足,擁有大球池、最流行的動畫人物玩偶、精美新奇的玩具。愛群讓孩子成長的魔法是什麼呢?


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嘗試。
你看,我們每個人都很認真喔!

一位曾在幼教領域工作的媽媽,是這麼觀察愛群的:「這裡的區塊是經過規劃的,有動的、靜的、玩沙區、0-2歲的小小孩區,還有很多角落,教具都有歸類排好,別的地方有些教具是零散的隨便放。最重要的是,這裡每個區塊都會有老師在巡走,注意孩子的使用狀況以及東西擺放的位置、動線是否安全,別的地方很多都只是志工,當然有的也有教保員,但他們不會主動走過來。

看到孩子不會玩的時候,適時上前引導;看到害羞的孩子、家長,主動邀請他們來參加活動。孩子來,就從教他們一些簡單的東西開始、跟他們說話。有些孩子本來還不大會講話,慢慢的透過對話引導,孩子不再害怕、不再羞澀,開始會和老師、其他家長打招呼。

 

這裡的老師們是以教孩子的心情在做事,他們會鼓勵孩子、鼓勵家長,這邊的老師講話不會讓你覺得不好、很兇,當孩子犯錯時,他們把每一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教導,我們家長就會覺得老師是跟我們站在同一邊在教孩子!

 

同村協力、共同育兒不只是遙遠的夢想

因為老師們和小小會員們親密的互動方式,讓愛群的環境變得和別人不一樣,小小會員們是怎麼看待愛群的呢?


愛群的小小會員們,在這兒相遇相識,
成為麻吉的夥伴!

她都會跟別的小朋友介紹這裡有什麼東西!
小婷的媽媽講起女兒來這裡的模樣,相當開心地說:「看到新的家長帶了小朋友,她自己會帶著小朋友進去,教小朋友怎麼敲鋼琴、怎麼投球。這裡就是她最熟識的地方,但別的地方她就是單純的去玩,你問她那裡有誰,不知道。這裡不一樣!這裡回去每一個老師她都要打招呼。

許多家長從第一次來的陌生,到一星期來好幾次,成為愛群的常客。一開始還不大熟,藉由參與愛群舉辦的各項活動、漸漸相互孰悉。除了可以觀察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也觀察其他孩子、以及別的父母帶小孩的方式。


結合0-6歲嬰幼兒成長發展設計
遊戲關卡,透過親子共遊,增加
家庭間的親密感與安全感!

從2014年9月開始,愛群與家長們每月聚會一次,分享育兒的心路歷程。有些家長以往在家單打獨鬥,但來到愛群,持續參與活動,因而認識了其他家長,透過網路連繫加入家長群組與社團,有時在網路上也會約著一起來!透過這些資源分享、共同活動的過程,我們逐漸看到,家長開始關注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小孩,甚至願意在陪伴自己孩子的同時也主動照顧別人家的孩子。

當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愛,其他的家長就會跟隨。有更多家長來,大家一起成長,這個社區就會更好。我覺得婉如基金會帶給家長的是,雖然在這個新時代,大家都不再講話、冷漠,可是在這個地方你看不到冷漠,大家用愛來分享。」小婷媽媽感性地說:「在這裡啊!留下來的就是人情。」

照顧從不是單一父母、單一家庭的個別責任。基金會就是這麼透過愛群,實踐同村協力、共同育兒的理念!

 

執行長的話 ─ 堅持的背後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

 

前年,我們為了不想讓鎮立托兒所轉型非營利幼兒園時,由於經營條件不佳而變成「園球」,憑著捨我其誰的勇氣讓我們深入美濃。秉著無縫接軌的原則,讓家長沒有送托的困擾,也減低孩子的分離焦慮。因此,我們盡可能挽留原任老師,也立刻購置一部全新的娃娃車,期間人力、經費還有心思的投入,真可謂不計成本的付出。

不幸的是,那棟看似壯觀無比的三層樓「豪宅」卻是個年久失修的老建築,大雨就漏水致使教室地板呈波浪狀,廁所更是殘破不堪,廚房則有漏電之虞,幾經交涉仍難喚醒政府正視該棟建物的安全問題。婉如只得使出撒手鐧--不再續約。我們高雄的主任提起撤離美濃的當晚,獨自開著當年滿心歡喜購得的娃娃車,一路上哭著回來市區。

雖然有許多的不捨與付出,當下毅然決然地離開也終於喚醒中央與地方教育單位重新認真全面整修整棟建築,給了美濃的孩子有個嶄新安全的托兒環境,我們也努力鼓勵當地的非營利組織投標承辦,一切的折磨終於有了美好的結果。

朋友傳來的LINE中有句話說:「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下去,而是堅持下去才看到希望」,這為我們曾深入美濃的努力做了最好的註解。但是堅持的背後是您們對婉如基金會不懈的支持,讓我們敢堅持去做對的事情,這並非每個非營利組織都能擁有的福份,在此再度謝謝您!

 

如何推動社會觀念向前行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

 

「你在彭婉如基金會服務喔?」

「我的月子就是找你們家的月子人員做的耶,好棒喔,煮的好好吃!」

「可是你們的家管員好難排到,我老爸的狀況是要用你們的家事服務還是找居家陪伴員呢?」

 

運用照顧服務    翻轉社會觀念

婉如基金會的工作同仁,經常受到 自己的親友請託,要找月子人員、找家管員、找居陪員。您是否有想過,這些服務的姊妹為何有這種職稱呢?為何不是用傳統說法:打掃的、幫傭的、作月內的?

因為我們不僅僅提供訓練,媒合這群二度就業婦女,成為一批專業的居家 服務人員。我們更在您使用服務的同時, 推動了一場無形的台灣社會觀念改革運動一一讓大家願意尊重這種照顧專業。

對婉如基金會而言,缺乏改革社會 觀念的意圖時,服務是沒有價值與意義的。那跟坊間的商家是沒有二樣啊!反過來說,如果缺乏服務的動能與實作, 社會觀念的改革也易流於空泛,無法產生動人的力量。

服務提供 vs. 觀念改革何者較難?

社會觀念的改革困難多了,真的!例如我們長期強調:照顧一家老小的社會福利服務,應該是平價、優質的。但許多人不相信平價、質優可以並存(所謂的「俗貨沒好貨 」 )  ,反倒主張自由市場,出得起錢的人,才有機會享用到 好的服務。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瀰漫在大眾的心裡,我們就很難要求政府投注資源,建置公共化的照顧服務。民眾不相信,政府當然就懶得嘗試。


以行動呼籲政府兼顧照顧及在地就業! 圖為2014 年天使獎當天行動

又如,我們眼看政府在某些立法委員的強大壓力下,即將放寬使用外籍勞工的資格限制。但我們如何讓社會大眾了解,這樣飲鳩止渴的政策,只會徒增老人失能惡化的速度,也驟減本國基層 婦女的就業機會呢?

一連串少子化、高齡化帶來的災難, 複雜且不易引起注意。卻是溫水煮青蛙影響深遠(一旦煮熟就沒救了!)。

如何呼喚民眾,讓大家理解問題的根本? 如何與政府有效對話,讓國家政策走上一條可長可久的務實之路?這是婉如著墨最深,也是踢到鐵板最多的地方。

不願放棄,那怎麼辦呢?

團結力量大連結不同組織、凝聚共識

婉如基金會在老小照顧的議題上, 有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一一兼顧良善照顧與促進婦女就業。

因此,我們為了日益嚴暖的少子化議題,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台灣勞工陣線、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台灣女人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共同組成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主張政府應提供平價、優質、近便的空間與資源,推動公共化的保母托育、幼見園與國小課後照顧服務。以公共托育支持育見父母,也為深陷低薪、低婦女就業率的台灣社會,出一份力。

對於高齡化的人口結構劇變,我們也和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女人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共同組成普及照顧政策聯盟。 主張長照政策應以積極預防壓縮重度需求、以在地就業創造生產性福利、以民主審議建構因地制宜的服務,為即將到來的銀色海嘯,盡力做好準備。

訴諸媒體引爆話題,學術研討強化深度

媒體,無疑是我們向政府和社會大眾喊話最有力的管道。但是如何獲得媒體關愛的眼神?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

舉辦一場記者會,無論時間、地點、採訪通知、發言角度、訴求標題、行動劇表演,都是煞費苦心。有時精心策畫的記者會卻是門可羅雀,籌備同仁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連與談人也提不起勁 了。更妙的是,記者會高朋滿座、提問 熱烈,結果隔天各大報上卻隻字未提,看得我們腦中有如五雷轟頂‧‧‧‧‧‧。


舉辦研討會邀請學界、實務及大眾一同
思辨公共化照顧模式

與學術界合作,則是厚植研發能力的關鍵策略。但是一場學術研討會的誕生,對已經進入職場的基金會研發部同仁,猶如再度經歷研究生時代論文難產的惡夢。如何拿捏論述的切入點,同時跟學術界、實務界有效對話,則是白了大家好多根頭髮。就連邀請與談人、評 論人,也是項頗費心思與時間的大任務。社會觀念的改革的確是一條漫長且充滿荊棘的道路,但在您使用婉如服務 的當下,即是對台灣社會觀念改革作了一個最好的見證者,也因您持續的支持, 讓我們在觀念改革的路上從未感到孤單與無援!

 

婉如百寶袋:記者會道具大解密

 

溫厚可愛的機器貓卡通是不分老小跨世代的全民回憶,每次最令人期待的, 不外乎是看看這一集又有什麼有趣的新道具好幫助優柔寡斷的主人翁。回到現實生活中的 21 世紀,很多夢幻道具還沒開發成功,老百姓仍有不少民生問題要解決,而被期望像是機器貓給人民帶來安定幸福的政府,施政決策還是受到各方立場拉扯而搖擺不定,莫衷一是。

人民的共識    讓政府做好公僕角色

有人說:「當人民沒有共識,就是 政府最大的幸福 」,每當政府施政基於利益團體壓力,或因行政方便而未以社會長遠發展為優先考量時,關注各領域政策的民間團體可能立刻決定召開記者會,以此凝聚人民、集結有識之士,及時出面向政府喊話,讓錯誤的施政懸崖勒馬,重拾以人民公益為主的施政重心。

而記者會就像是一個單元劇,必須迅速讓全民看懂問題核心,眾人一起來幫主角正視問題、集思廣益。要在一分鐘的媒體畫面,五百字的摘要文章中完整呈現記者會訴求,如何吸引眼球、加深閱聽人印象?不僅是籌備時的重點, 也不時影響婉如基金會思考與呈現的方式。

具體化訴求    大型道具成焦點


「幼照法倒行逆施、公托開了近 400 所:呼
籲教育部修法普設平價公共幼兒園」記者會
(2013 年 1 月)

 

2013 年初,由於政府未能及時輔導老舊的鄉鎮公托符合新上路一年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法規,許多孩子瞬間因為公托倒閉而沒了學校無法快樂上學去。因此基金會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便將這樣倉促實施的幼照法,他為一把死神手上的「大砍刀」到教育部門前抗議。如此魯莽的作為,看似輕輕一刀揮下,卻傷及無數幼見和幼教保人員權益, 讓育兒負擔沈重的家庭更雪上加霜。

 


「給兒少法臨門一腳,讓保母管理
無縫接軌」記者會(2011年 10月)

立意完善的法案可望成為人民可靠的保障來源,但絕對需要嚴謹的邏輯設計與可信的數據背景。缺乏瞻前顧後、草率上路的修法過程並非特例,去年才上路的保母登記制,2011 年曾在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時試圖闖關,要一次放寬所有未經訓練的民眾直接登記當保母,開始收托,「先上車後補票」資格認證慢慢來,政府只須「低度管理」讓家長自己傷腦筋。屆臨朝野動員修法的緊要關頭,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趕緊動工製作道具一一在記者會中以一顆「大型立體足球」傳達「要完善兒少法,還差『臨門一腳』!!」的重要訴求,呼籲政府務必精準射門, 對症下藥,才可避免事後又要全民承擔爛攤子。

訴求融合時事  低生育率政府如何「加倍奉還」

當龍年過後總生育率暴跌至l.07(全球最低),國安危機從未解除,政府卻自滿於灑錢發微不足道的津貼時,日劇「半澤直樹 」的魅力正颱起旋風,經典對白佔盡媒體版面。因此我們靈機一動, 乾脆將該次記者會標題命名為「台灣生育率『半折子數』,國家如何『加倍奉還』? 」強調推動讓父母安心就業的托育服務,才是正途。貼近流行話題的同時,也表達「台灣即將面臨世代人口減半,政府應廣推真正事半功倍的公共化托育」的訴求。


聽不少媽媽放棄就業又不敢多生的
「未就業育兒津貼 」( 2013年10月)

惡性少子女他也帶來急邊高齡化問題,政府於立法之際卻仍未擺脫舊思維,執意推動內容空洞且窒礙難行的法案,因此我們又順著當時流行的話題名言 一一「請求政府務必讓困難重重的長照服務限制『斷開鎖鍊、斷開細結』」,並推出集各方構思的實驗計畫草案,以道其「社區整體照顧大剪刀」剪除諸多阻礙長照服務長不出的障礙。

儘管全能機器貓量產上市還遙遙無期,精心設計的「半折子數」偶爾會被鋪天蓋地的「黃色小鴨」等熱門話題搶盡鋒頭,但婉如的精神就是「永不放棄」!當掌舵的政府又遇到問題,偏失了方向的時候,我們就會凝聚各方共識、化成具體訴求,齊聲提醒政府務必心懷全民福址。倘若您下次又在媒體上看到婉如的「記者會 」及「大型道具」期待您多為我們的努力按個讀,與您的親朋好友多分享照顧公共化的理念!

寶寶家長與保母的朋友 ─ 保母系統訪視員

作者: 
保母組組長 王伶文

 


無論風吹雨打,訪視員
騎著摩托車在大街小巷
中穿梭

我們自己常開同事玩笑,如果有一天不當保母訪視員了,還能做什麼工作?

有人回我,可以當郵差或計程車司機,因為不管太陽有多大、颳風下雨,一樣在外面騎著車、到處訪,同時練就了找路認路的好能力。又有人說,要到行天宮的地下道擺一攤算命。畢竟多年來閱人無數,雖然人有百百種,但看多之後似乎有種不變的定律。也有人說要選里長,一樣服務很多人......。

我說呢,如果哪一天全身都不管用了, 那唯一還管用的就是腮幫子!每天有說不完的話,大概就像魚下巴,特別好吃!

您或許覺得這些形容好像誇張了些, 但卻真實道出訪視員的心情。我們需要好的體力、耐力,也需要對人的同理心、觀察力及敏銳度。我自己剛接觸保母訪視工作時,說實在的,第一次踏進保母家,一下子還真不知從何開始。環境評估?兒童發展評估?還是觀察保母情緒穩定?到底哪一項最重要呢?

讓保母的家轉化為適合托兒的環境

家是一個讓人放鬆休憩及最熟悉的地 方,一般人白天辛苦工作完,回家總希望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是在宅保母這一行,不論是工作、生活都是在自己家。因此,保母如何設計出一個兩者兼顧的環境?

社家署目前已公布「居家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40項規定,這些「保母環評」是擔任合法保母最基本的門檻,但訪視員要注意,額外的提醒和幫助還是不能少。記得有位新加入的保母一直為了環境擺設及設備所苦,對於空間設計沒有太多的想法,也沒有太多的預算可以採購。後來是訪視員穿針引線,找到另一位買了許多二手玩具及設備等著出售的保母,還附送環境規劃指導,才「媒合成功」一次解決了兩位保母的困擾。

還有一位保母,多次介紹家長皆無法成功托育。訪視員深入了解後發現,主要 的問題不是內部環境不佳,而是保母住在五層樓的舊式公寓,雖然五樓的樓梯間已整理好,但一到四樓卻顯得昏暗、老舊, 那麼家長的第一印象就扣分不少了。提醒之後,保母努力改善,問題才得以解決。

「收納」對托育安全也是一門學問。 物盡其用是許多現代人的美德,保母將廢物再利用的巧思也常令人嘖嘖稱奇。訪視員有一次無意發現,保母的茶几櫃裡有許多 M&M's 巧克力盒,一問之下得知,那是拿來裝保母老公的常用藥,好用、方便又不受潮。但訪視員不得不立馬提醒保母 一一 如果擺放的位置,孩子容易拿,盒子的外觀,又讓孩子又想吃,會不會發生誤食危險?保母訝異之餘表示沒想追麼多,於是也願意配合改善。如何覺察、溝通、改善,在在考驗訪規員的功力。

做保母與家長間最佳的溝通構樑

早期療育及幼見發展檢核日漸重要, 訪視員也會與保母一起觀察幼兒發展。但如何分辨孩子只是練習或刺激不足,還是真的發展遲緩?

有一次保母向訪視員反應,一歲半的孩子仍然不太會咀嚼,剪成小段的麵條也不太會吃,不知該如何向家長敵齒。因為孩子是剛到保母家的新托兒,訪視員就先電訪家長、旁敲側擊,了解家長之前自行照顧幼兒的方法。一問才知,因家長相當疼愛,孩子要吃的食物都盡量打成泥或汁,所以孩子缺少練習機會,咀嚼能力就比較差。保母得知此狀況後,細心且耐心 的為孩子製造練習的機會,不出幾個月問題就改善了。

有些保母是會做、但不會說。遇到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跟家長討論,才不會引起家長的慌張或不必要的衝突?訪視員協助保親溝通、資源連結,就是必要的工作了。

超收幼兒、契約糾紛、教養及照顧方式歧見,也是常見的問題。家長在氣憤之餘常會要求訪視員給交代,這對我們更是大考驗!記得曾有位保母,因家庭變故,情急之下電話打不通,於是打了簡訊告知家長無法再幫忙帶小孩了,家長氣炸了!不但要求保母退費,還跟我們強調保母違約,要求精神賠償。訪視員實在兩難,如果怪罪保母,保母委屈;但家長的憤怒及焦慮,我們也不是不能體會。隨便替哪一邊說話,都會「公親變事主 」。此時只好先安撫他們的焦急及不悅,等雙方情緒緩和,再告訴保母雖家中的變故是不可抗力,但事情可以有更完善的作法。對家長,也先表達保母確實可以有更好的處理 方式,但也懇請家長體諒保母面對家庭變故,一時無法面面俱到。當然,最重要的是盡快轉介保母,讓孩子的照顧不中斷, 將彼此的傷害降到最低。

訪視員是保母與家長間  不可或缺的第三者

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無法一一陳述。保母訪視員,輔導怎麼做?只要看訪視、對表格、寫紀錄就好了嗎?我會說,訪視輔 導員是一個協助者,是一個為保母帶來新知、關懷保母的人。

我們不是只有挑剔或糾正,更不是只 有硬梆梆的管理。台灣整個托育環境和家長觀念都在改變中,保母不再能像早期, 在家裡關起門來帶孩子,政府的法令使保母托育更透明化、制度化。因此,保母訪視人員更需要透過每一次訪視、每一次在職課程,把握與保母的互動,吸收更多的經驗;每一次的糾紛事件,也要學習到更豐富的處理技巧。

這是一種互助的關係。當我們的同仁,看到家長因找到合適的保母而安心就業,看到托兒在一個安全快樂的環境成長,看見保母因我們服務而有所依靠,我想這便是訪視員最大的成就感!

   

 

您的支持 讓我們走得更長遠

 

將清掃工具一一歸定位後,結束工作前,麗寶又將家中每個空間仔細巡視了一回。輕輕巧巧關上門的同時,麗寶心裡不禁期待著,當使用者再度推開這扇門,會因為看到整潔舒適的居家環境感到疲勞頓失。正想轉動機車鑰匙,手機響起熟悉的鈴聲,「媽,今天晚餐吃什麼?」麗寶笑說「當然沒忘記買你愛吃的,但是吃完要請你幫忙洗碗囉,我今晚在社區大學有課,上完課還會健走一會再回家喔!」

 

「你的付出 對我很重要!」

像麗寶一樣在婉如以居家服務為正職的人員,全台每天有幾千名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深入台灣北中南各都會城鎮社區。有些人過去一直是家庭主婦,對職場生態已然陌生;有些人向來一肩扛起一家生計,一扛已經十餘年。而回想起最初面對基金會培訓的壓力、使用者個個不同的要求,連今年和麗寶同樣獲頒金質獎殊榮的金足,都坦承剛開始服務時也不太適應,即便被上一個使用者不合理的刁難了,也只能强忍著委屈與不安趕往下一個家庭埋首工作。當時她服務的第一位使用者看在眼裡,常常不經意的鼓勵她,告訴金足「你的工作,對我很重要!」在兩個女人互相鼓勵與支持之下,金足對自己擔任家管員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進步,而使用者也因此有了更好的生活品質。

 

「有感」的服務 帶來有感的力量

當我們努力培訓的服務人員有幸得到使用者的疼惜,每一句肯定與回饋,真的都讓我們感謝無比,我們也想對您說,「您的支持,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希望每一位居家服務福利的提供者,都能讓使用者對生活品質的提昇確實「有感」!當您下班回到家,可以稍稍喘口氣,不會被無止盡的家務追著跑;當家管員可以與家人共進溫馨晚餐,驕傲的看著分別從職場、學校奮鬥回家的家人和孩子;當您繼續支持婉如非營利的公共化服務時,不僅就和我們一同實踐著「社區互助」這樣看似高遠的大同理念,也讓婉如有更多力量,持續深入台灣社區每個需要照顧的角落。 

簡介「社區整體照顧」: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

 

劉阿公 85 歲,最近老忘東忘西、疑似有極度失智症。雖然與兒子一家同住,但是兒子、媳婦都在上班。白天阿公一個人在家,讓人實在很不放心。

陳奶奶 86 歲,身體還算硬朗,只是行動有點不太方便。陳奶奶的兒女都在外縣市工作,雖然兒女一直希望她前去同住, 但陳奶奶喜歡住在這個老房子,也喜歡這個住慣的社區,白天有老鄰居、朋友可以聊天,假日兒女回家探望。有沒有奶奶可以留在熟悉社區自在養老,子女也安心的方法呢?

 

類似劉阿公、陳奶奶的情況,發生在許多有年長者的家庭。虛弱、失能高風險的高齡或超高齡長輩白天一個人在家,家人難免擔心。但有些時候,比起搬離舊家與子女間住,長者更習慣自己住、來得自在。而以目前長照十年計畫 所提供的服務,未失能的 65 歲以上老人,無法申請居家服務或日間照顧。未到失能,但有高度失能之虞,或者超高齡獨居長者所需要的服務,目前除婉如基金會提供的居家陪伴之外,還有其他營利或非營利組織提供相關的服務,不過與需求相較,服務總量實在是九牛一 毛。此外,已經失能但需要長照服務的長者,現有的服務,同樣有不夠用或分佈不均的情況。

長照需要新思維:關於社區整體照顧

婉如基金會與老人福利聯盟、勞工陣線、台灣女人連線、婦女新知、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等關注長照議題的團體組成「普及照顧政策聯盟 」,經過一年多 研議,在去年 (2014 年)初完成「民間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行動計畫」,參照日本、北歐等國經驗,提出「社區整體照顧」的概念與建置方案,以社區為範圍,導入預防性照顧服務,將重點放在縮減老人失能程度/時間,提升老 人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力求減少長照體系因照顧重度失能而來的沈重負擔,使長照服務成為可以想像、能夠合理提供。如此,照顧服務將不再僅是沉重的負擔,也不再皆須符合高度專業規格,社區現成人力即有能力因應大部分照顧需求,可望形成「自在老、輕鬆顧」 的良性循環,讓各地社區有機會逐步整備符合其需求之長照服務類型及人才。

進一步來說,社區整體照顧服務, 不論是到宅服務、日間托老等,主要仍以支持長者在社區自理生活為原則,亦即讓長者可以以較健康/失能程度較低的狀態,在社區中生活,且儘量維持具生活自理能力的階段,縮短臥床、重癱的時間,直至老去。與現有長照服務最大的不同,在於導入預防性、支持性服 務的概念。在長者未失能或輕度失能時,即提供應有的支持性服務,例如:老人家事,協助超高齡獨居老人或有失能高風險的長者購物、家務清潔,預防老人因為從事家務而摔倒,同時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而日間托老則於定點,提供輕度失能、輕度失智症長者安全看視、健康促進、身體照顧服務,長者與家屬可以視需要決定一星期來日托幾次、上午或下午使用。

 

「自己的長輩自己顧!」導入社區多元聲音

整體而言,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的建構,最需要彈性及因地制宜,因此應以社區需求為主,透過社區調查或其他民主機制,組合出當地最需要的長照類型, 對於解決當地照顧問題、機構的永續經營,以及在地人力來源應該較有助益。此外,也有助於彈性組合不同類型服務 (例如每週數次之日間托老或健康促進活動+到宅服務)  ,吸引長者走出家門 至服務據點,以社會互動的方式延緩失能或失智。

一個「自在老、輕鬆顧」長照願景

如前述案例中的劉阿公、陳奶奶,在社區整體照顧服務中,陳奶奶如果是因為年紀大而行動不方便,可以使用到宅服務中的老人家事,協助家務清潔、購物、煮餐,每日有服務員來服務,對長者也有照應,陳奶奶的兒女可以比較放心。而劉阿公在見子、媳婦出門上班時,可以一起出門去日間托老,有同齡老人相伴還有活動課程,長者也可以得到應有的照顧。對輕度失智症老人而言,在社區熟悉的環境且有互動與刺激,相對居家環境中一對一照顧,長者較不易快速惡化。

根據國發會的推估, 65 歲以上的人 口,將於 107 年將超過 14% ,台灣將成為高齡  (aged) 社會,於 114 年達  20% ,成 為超高齡( super-aged) 社會。我們還有 一些時間為高齡社會做準備,時間不多, 但是如果積極一些,應該還來得及。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一兩年來,這麼努力遊說各方建構可長可久、切合需求的長照制度,因為現在再不努力,迎接我們的恐怕是又老、又窮的未來!

 

董事長的話 ─ 找回照顧力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世嘉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世嘉

很少有一本刊物把「還我鳥溜溜黑髮」之滋補木耳露的食譜,跟嚴肅的「普及照顧政策」倡議說帖放在一起,但這就是婉如基金會大家庭的日常生活。

台灣是一個「照顧力」匱乏的社會。高齡少子化,但可以信賴的托育不好找,願意服務失能長輩的人不夠多。結果,我們用大量的外籍勞動力填補缺口。可是我們不夠善待人家,所以印尼政府已數度放話不要再輸出勞動力到台灣,於是政府又打算找越南、緬甸……也不思考問題的根源到底出在哪裡。

會不會有一天東南亞國家全都拒絕台灣?台灣政府的做法是不是很像一句古老的成語──竭澤而漁?

說到底,除非我們把照顧變成「好工作」,否則沒人願意照顧老小,社會也就無力負荷自己的依賴人口。這就是婉如基金會的使命,我們要把照顧變成一份好工作,找回台灣的「照顧力」

照顧是柴米油鹽,所以我們在年刊中放了食譜;照顧要用心,要體貼被照顧者,所以我們報導居陪員用心縫製老人紙尿褲的故事;照顧要大家攜手合作,所以我們呈現「同村協力育兒」的真實經驗;照顧是婉如姊妹賴以維生養家的一份工作,所以當政府傾向全面引進外勞,我們召開記者會「跪求勞動部,留口飯給我們吃」,倡議普及照顧政策。

 

照顧有很多面貌,婉如的服務姊妹們也是。我們身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許是好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也許是咬牙背債的老公、好幾個需要支持的家庭和生命。所以,您對我們很重要。謝謝您跟我們一起,把照顧變成一份好工作,把被照顧變成一段良善體驗,把台灣灌溉成一個有「照顧力」的社會,彼此互助、生生不息。

認識「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主任

 

天主教失智者人基金會開辦全台灣第一家失智者人照顧機構,至今已 15 年。除了 24 小時的收住型養護中心,他們現在也開辦另一種服務型態:「日間照顧」。日間照顧中心就像是「托老所」 爸媽白天去托老所「上課 」,晚上再由家人接固自家居住。

但是,上甚麼課?對失智老人最重要的,就是延緩退化的活動課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社工主任陳俊佑分析,日間照顧對失智症最重要的功能,是明顯減少「問題行為」。

 

失智老人家庭的一線曙光

讓我們想像一下失智老人家庭的辛勞。從失智問題行為紀錄表看,有高達三十項類目,包括「反覆問相同問題」、「遊走或逃路」、「攻擊性或威脅性」、「易哭泣或流淚」、「幻覺或幻聽」、「誣 賴他人」、「失禁」等等。

陳俊佑主任解釋,失智症患者會頭暈、頭痛,視覺所見也可能改變。而且因為找不到廁所、認知改變,有可能就地大小便。所以,日間照顧中心提供的課程(例如懷舊活動、寵物、園藝)   ,主要目的在形成現實導向的感官活動,給失智老人一種安定感,減少上述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老人家白天上課消耗體力後,晚上也睡得比較安穗,可舒解家人的壓力。

設計這些活動需要知道老人家的生命史,才能找出正確的老圖片、老情境 (例如廟宇) ,選擇正確的語言和方法。陳俊佑笑說,自己的論文當初就是寫「團體活動如何應用於失智老人的問題行為治療」這也是日照中心最重要的功能。

日照中心也會形成對家屬的支持網。照顧人員不只要當老人家的「老師」也要注意「親師溝通」幫助中年子女學習照顧失智父母的技巧。每到傍晚,照顧員會主動跟家屬提醒今日老人家的表現,以及回家後的注意事項。

雖然現代醫學能力有限,失智症無法完全恢復,但現實導向的活動課程, 是幫助失智老人家庭好好生活的一線曙光。

名額有限亟待政府育成


日間照顧中心設計各式課程及
健康用餐作息,活化長輩身心

可惜,台灣的失智專門日照中心數量極為有限。陳俊佑主任分析,要開辦一間日照中心,軟、硬體成本都很高。以聖若瑟日照中心為例,立案人數服務二十位老人,目前就配置了五位照顧服務員、一位 獲士,以及兼任服務的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社工。這麼多專鬥人力的團隊合作,服務周一到週六,每位老人每月收費一萬八。但實際上,軟硬體合計下來,每位老人家的照顧成本高達兩萬兩千元!對經營機構來說,仍必須靠善心捐款來填補財務缺口。

他苦笑說,聖若瑟日照中心現在是「收一個虧一個」,所以他不敢推薦別的社福機構做失智日照,那好比去叫人家虧錢。他也說,聖若瑟曾經實驗以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式,希望改善財務缺口。聖若瑟人力成本約占總成本的 70% ,可是實驗到 60% 的時候,照顧品質似乎就降低了,只好使復原本的高規格。 照顧「失智」老人,不同於照顧「失能」老人。一般托老所如果把失能、失智者人混合照顱,運作不好的話,可能就吵鬧衝突不斷。所以聖若瑟針對失智症,配置職能治療師,專人設計活動、帶活動。聖若瑟日照服務人員的工作,也不是一般的失能身體照顧,有幾位照顧服務員的專長反而是帶「團體活動」。

陳俊佑主任提醒,如果現在政府想推廣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那一定要用公家場地或公辦民營模式,有致減輕硬體成本,不然民間不會想做。 現在願意辦失智日照的,多是教會體系的組織,例如聖馬爾定、愚人之友 會,因為民間自己必須投人大量資源。 政黨制定者必須思考,未來如何建構出 可行的營運模式,幫助失智日照中心遍 地開花?否則只靠大家吃老本,是「長」 不出服務的。

與失智症共生共存的決心

對於辛苦的家屬,陳俊佑主任提醒 一一為人子女自己的觀念要改變。大家要主動接觸專業的服務資源,而非靠自己或丟給外勞。我們可以善用日照中心及各種支持服務,形成專業、家庭之間的合作網。

對老人自己呢?陳俊佑主任送給長輩(以及未來的你我!)一句話:「失智了,也不要放棄自我!」

世界各國現在的觀念,都是要讓失 智的人知道自己失智了。就算頭痛、憂鬱、視覺聽覺改變......自己仍要努力從事活動。不然別人怎麼照顧都會很辛苦。 失智症,就是要當成慢性病來自我管理。

他說,有位澳洲友人失智十九年了,自己還會寫部落格呢。得了失智症?其實不用害怕,老人家只要有錢、有吃、有玩、有好的照顧,每天仍然可以過得快快樂樂,不用為失智症而灰心喪志。就算發生失智症,我仍要好好過下去一一這個決心才是與失智症共存的一帖良藥。

 

   

 

陪伴照顧,從「心」開始

當家中長輩需要由外人協助照顧時,無論長輩需要的協助內容為何,許多家庭的優先選擇還是找外勞(外籍看護工),但申請本會居家陪伴服務的需求量卻也越來越高。本國服務員費用較高,無法 24 小時服務,許多工作要長輩或家屬自己做,為什麼仍有許多家庭願意使用這樣的服務?若從照顧的「價格」來看,居家陪伴員的服務似乎是昂貴的;但從「價值」去思考,陪伴員所提供的服務除了有形的照顧,更包含無形的生活與文化...

照顧不只是身體  更是一種生活習慣和文化

有位眼睛不好的奶奶因為脾氣不好難相處,子女雖然住樓下,平常卻不太往來,也不讓子女照顧。居陪員剛開始去服務時備受刁難,不給洗澡,常把居陪員趕回家…隔幾天,居陪員跟奶奶說,「我拿中間那條毛巾幫你擁身體,左邊那條深色毛巾是擦下面的,我不會拿錯。」奶奶聽了好感動,因為從沒人注意到她的習慣和需要,從此就願意讓居陪員幫她洗澡,也願意接受照顧了。

還有位奶奶非常愛拜拜,一個月要拜十幾天,拜天拜地拜神明拜祖先,哪天拜、怎麼拜、要對神明說什麼、燒什麼金,都有一定的規矩﹒奶奶生病後因為行動不便無法自己拜,家人沒空無法幫她,心情很沮喪。居陪員服務後,不只照顧奶奶身體,還幫奶奶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功課 一 拜拜,奶奶心靈有了寄 託,心情大好,身體狀況也改善許多。

另外一位經常漏尿的奶奶堅持不穿紙尿褲,造成家人很大的困擾。於是居陪員將奶奶內褲縫上三線細布條,再將紙尿片套入內褲中給奶奶穿,奶奶竟然接受了。原來居陪員知道,奶奶年輕當小姐時,月事來就是這麼處理的…

給予長輩真正貼心的服務

午后陽光煦煦,居陪員芳韶和她服務的奶奶用燦爛的笑容,開心迎接我們的來訪。居陪員正在幫她挑選眼鏡,芳韶說奶奶戴眼鏡拍照很好看。一進房間, 床上衣服摺疊整齊,浴室也清掃乾淨, 房裡到處貼滿周奶奶的畫作令人讚嘆。奶奶隨手拿出一本畫冊,芳韶在旁解說這在哪兒畫的,畫中老虎有多可愛、小鳥有多生動,奶奶聽到笑得合不攏嘴。


芳韶正陪著奶奶和女兒用平板透過視訊享受天倫之樂

她讓芳韶拿出一疊彩色影印畫,挑選幾張送給我們。此刻平板電腦傳來鈴響, 奶奶趕緊打開平板電腦 skype 和女見視 訊聊天,趁機跟奶奶的女兒做滿意度調 查。女兒說,雖沒看到芳韶的服務,但 知道媽媽非常喜歡她...和女兒通完視訊,奶奶繼續拿著平板,眼神專注、手指快速滑動,秀出一張張在走廊拍的盆 栽照片和自拍照。芳韶說這些都是奶奶自己拍的,也是奶奶作畫的題材。看著 奶奶和芳韶彼此眼神交會嘴角上揚,一 搭一唱,很難想像這服務才進行一個多 月;奶奶臉上也完全看不到老伴往生、 子女皆不在身邊的孤寂。

牽著他們的手 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臨終或癌末居家照顧也是基金會經常服務的對象,有些家屬會選擇讓長輩留在家中走完人生,這也是許多長輩的心願。照顧這樣的對象,除了細心的照顧技巧外,最重要的仍是心靈上的支持。居陪員玉玲服務過多名癌末及臨終的案主,不管是看著家屬們圍繞床塌一起送走長輩,或是獨由玉玲牽著她的手直到闡上雙眼,玉玲在他們人生最後階段,給予的不只是身體上的照顧,細心照料傷口、用心調理飲食,陪伴長輩和病魔拼鬥至最後一刻。即使最後不得不放棄,也讓他們平順安心的離開。其實在基金會服務經驗中,很多老人、病人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常希望能將遣願或後事交待清楚,卻礙於親情間的恩怨糾葛或家屬的混亂情緒無法如願,最後只能將心事或遺願告訴身旁照顧他的人。稱職的居陪員可能扮演這穿針引線的角色,幫助這些面對親人病痛死亡的無助家庭, 甚至協助悲傷不知所措的家屬處理後事。

身體,每個人都一樣  
心靈、想法,每個人都不同

「仔細觀察,老人家需要什麼服務,我們就給什麼服務」「老人家是孤獨寂寞的,很多生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都很失志,只要給他們一點點,他們對我們 的依賴就會很多...」這是居陪員芳詔服務多年的感想。在大街上、公園裡,可以看到許多被推著輪椅或是被攙扶緩緩步行的老人,他們安靜的移動,彼此沉默不語,很難想像他們在家中又會是怎樣的情景。什麼是照顧?身體,每個人 都一樣;心靈、想法,每個人都不同。如果說協助老人吃飯、洗澡、上廁所、換洗衣物、清掃環境,這些是照顧老人的基本款,那「老人要的一點點」應該就是老人家心靈深處的慰藉。老人家需要真正的了解、關心和陪伴,有人聽他們說話,有人噓寒問暖,尤其是不方便走出家門的老人。傾聽長輩細說遙遠的故事,分享長輩過往的輝煌事蹟,分擔現在的病痛、憂傷,帶給他們歡樂和希望;當長輩晚上睡覺前,還會期待明天醒來時有什麼好吃好玩的,這樣的陪伴照顱,或許才是長輩真正的需要!

 

鳳山幼「農」園:祖孫共學樂陶陶

作者: 
高雄市鳳山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

 

鄰近前鎮高中捷連站一棟淺駝色的「五甲多功能民眾活動中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在高雄市承接的第二所社區自治幼兒園鳳山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就座落在該中心的 1 樓。沿著中心外圍走至大樓後方,可以發現鳳山幼兒園正巧鄰近著公園,公園上有廣闊的沙坑、草地,為孩子構築了追、趕、跑、跳、 蹦,鍛鍊體魄的好處所。

隨著時間推移,幼兒園、家長及社區居民逐漸熟絡,週邊草地上有了耕耘的菜園與花園:有花生、芋頭、地瓜葉、 紅蘿蔔、白蘿蔔、木瓜、無患于及拘把、 沙漠玫瑰、馬櫻丹等等,並隨季節有不 同的變換。

餐點時間到來,園所裡傳來孩子們 聲聲喊著「我們種的地瓜葉來囉」、「我們自己種的喔」,這樣的話語隨著一次次作物的收成而來。

祖孫共學:一起體會農作中粒粒皆辛苦的美好

早期的台灣,養雞、種菜是許多農家子弟必經的工作。如今,都市化進展快速,隨處可見的超市似乎成了孩子們認識餐桌上蔬果的唯一管道。孩子們不 再知道番茄成熟前是綠色,草莓成熟前是白色,花生其實是在土裡長大的,環境的變化,讓我們少了許多機會了解這 些屬於自然的一切。

鳳山幼見園何其幸運,在園所剛成立不久,有一位孩子的阿公主動在鄰近的草地上種植花生等植物。這舉動引發園所老師跟孩子們的好奇,並在過程中參與了花生的收成。我們看到孩子快樂參與收穫的過程,興起讓阿公來幫忙帶「小小農夫」的課程。就這樣,孩子們在阿公的指導下,開始理解並親身體驗鬆土、播種、施肥、澆水到收成的過程跟用意。

我們問阿公「為什麼你願意來園所當志工? 」

阿公說, 「因為都市的生活讓孩子沒辦法體會到農村的樂趣,如果孩子可以從不同環境中,體會到以前農村的生活, 從開始播種到照料的過程當中,他會去體會、觀察,收成時,他能知道這是什麼植物」。

隨著孩子的參與更多,老師說「本來有孩子是很愛乾淨,有點潔癖,都不能赤腳在泥地上,看到其他孩子的投入,也慢慢踏出他的第一步,用腳親近土地」。除此之外,孩子們在體會農作的辛勞後,「對於自己付出而收穫的成 品也更願意珍惜 」,我們也發現孩子「因為是自己種的,即便不喜歡吃也願意吃得精光」。

農作過程為孩子帶來的不只是照顧植物的知識,也包含「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實體驗。

「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    共創不分你我的大家庭

有人問「好棒,怎麼會有這麼熱心 的阿公會來啊!」

阿公是位退休軍人,退休後持續在醫院與澄清湖當志工,秉持著「熱心公益、敢說敢做」的氣魄,就這麼成為了 幼兒園「社區管事」。

鳳山幼兒園的園長這麼形容阿公:「阿公是很熱情的人,非常真有正義感」。面對這樣的阿公,園長視其為長者,並讓阿公充分理解幼見園周圍有哪些地方可種植,甚至連幼兒園理念、做事原則、方法,都嘗試讓阿公了解。在這樣的互動信任下,阿公對園所的回饋,持續幫忙留意社區的人事物,觀察哪裡有人或家庭需要什麼樣幫忙?哪裡需要跟公部門反應?我們看到,幼兒園園長的開放態度,為幼兒園及孩子們贏得 更多人的關心及對週遭環境安全的關切。

有天阿公來到園所,阿公說「那天我跟太太在百貨公司,突然有小孩來喚我阿公、阿公,老婆差點誤會,當下我 急忙解釋一番... 」,阿公像在陳述自己差點百口真辯的情景,但我們從阿公喜孜孜地描述的神情中知道,阿公其實是得意且感到驕傲的。

阿公何以能快樂的對大家說「我可是所有人的阿公」因為這一聲聲來自孩子的叫喚,是阿公視己為園丁,無私 而為孩子一點一滴的付出換來的。

常有人間,為何婉如推動的幼兒園總有「社區自治」這四個字?

其實,社區自治代表的是一幅「社區互助網絡」的圖像,意味著有不同專才、能力的每個人,都願意為照顧這一 件大事貢獻己力,當集結眾人的付出後, 我們就能看到如鳳山社區自治幼兒園這般友善孩子及家庭的育兒環境。這個圖像是婉如多年來持續推動的目標,而多年來一直支持我們的你/妳們,就是建構這友善環境的其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