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居家保母如何接案、找家長、簽約、收托規劃?托育前置準備與技巧|保母就業指南第四章

發布日期:2025/09

【保母就業指南 目錄】(點擊連結立即閱讀)
第1章:認識居家保母工作:保母的優勢、薪水、發展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第2章:如何申請居家保母登記證?當保母資格、證照、所需文件、流程全教學
第3章:打造居家保母托育空間:實際案例帶你通過40項托育環境安全檢核
第4章:居家保母如何接案、找家長、簽約、收托規劃?托育前置準備與技巧
第5章:居家保母工作流程總覽:安全看視、洗澡、備餐、危機處理一次了解
以PDF檔閱讀整份指南(點擊下載)

一、規劃一日作息表 

在等待登記證核發的這段期間,你可以有「前置作業」,為未來的托育工作打好基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萬全準備,讓托育工作更順利!

首先,你可以規劃一份專屬於你的「托育一日作息表」,這將成為日後穩定托育工作的關鍵工具。

一份完整的一日作息表,內容除了依據不同月齡幼兒的發展,安排適齡適性的作息外,也需要將照顧者的工作規劃一併設想進去,這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更能協助托育人員專業、有條理的完成每日照顧工作。

(一)規劃作息表的基本原則

  • 不同年齡的幼兒,作息與發展需求都不同,因此需訂定「個別化生活作息」

  • 年齡越小的孩子,作息需要更多彈性;而學步期(一歲以上)的孩子則需透過穩定作息,建立秩序感與安全感,以利探索世界。

  • 作息表除了依據幼兒生活需求外,照顧者的工作順序也須一併考量並納入安排。

  • 作息表提供穩定的節奏,但仍需彈性應對孩子的個別需求。例如,孩子當天午睡較久,可適度調整下午的活動時間,避免因為過於死板的作息影響孩子的情緒。

(二)提前規劃一日作息表的好處與重要性

1.有作息表,幫助新手托育人員「沙盤推演、超前部署」

居家托育前輩分享:「我在還沒有收托的時候,就會先規劃好作息表。」居家托育跟托嬰中心不同,保母是混齡照顧,因此若沒有妥善規劃,實際照顧起來很容易「小孩混亂,大人慌亂」。

事先規劃,幫助自己設想照顧情境,沙盤推演,過程中釐清「在同一個空間,各個月齡的小孩各自會有什麼樣的作息,以及你可以在哪些時間做哪些事情」,等到孩子實際送托時,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在家工作,自己有照顧經驗,或者有托嬰中心工作經驗,就不需要作息表。事實上,對單打獨鬥、混齡照顧的居家托育來說,更需要透過一日作息表,妥善做好事前規劃!

2.有作息表,能更適切安排自己的一日工作順序

作息表不是硬要小朋友去配合,而是透過作息表,跟著孩子一起,朝規律作息生活的模式前進。有作息表,你才會知道這個時間點,工作內容是什麼。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情緒,安撫、引導之餘,照顧者也可藉由作息表,幫助自己把注意力拉回來,回到作息的正軌上,資深托育人員就分享,作息表幫助自己「孩子哭鬧不休的時候,避免受孩子情緒影響而亂了手腳,有了作息表,你才會知道現在要做什麼。」

3.有作息表,不僅展現照顧專業,也能與家長好好銜接

一日作息表也是在展現你的專業!

規律作息有助於建立孩子的穩定情緒,是孩子吃好、睡好、成長好的關鍵。因此與家長面談時,可依作息表向家長介紹並說明托育規劃,讓家長更清楚了解這些規劃背後的理由,能讓家長更放心。

此外,清楚、合適的作息規劃,也有助於家長清楚了解幼兒在托育地的生活,利於回家後銜接作息,小孩情緒也會較穩定。

4.有作息表,才知道哪些是你做得到,哪些可能做不來,能清楚向家長說明並協調

作息表寫清楚,你才會知道哪些是你做得到,而哪些做不來。

居家托育會受收托幼兒的年齡、人數以及居家空間環境影響,而有不同的組合情境。因此透過詳細的事前規劃,依據實際收托人數、年齡,擬定作息表,你就能更清楚分析自己能與不能提供的服務內容。

例如,有時候基於安全或品質的考量,托育人員可能暫時無法提供副食品備餐、洗澡或者外出散步等服務。幫助自己,避免做超出當前能力、人力範圍以外的事!

而且,在與家長討論服務內容時,利用作息表說明,讓家長知道一整天的工作規劃,相信能更順利的取得服務內容的共識。

例如,可以藉作息表向家長說明:無法提供某項特定服務(例如副食品或洗澡)的原因、較合適的接送時間、較忙碌導致無法即時回應訊息的時間。

 

補充說明:【是否協助洗澡?如何向家長說明?】

家長詢問托育人員:「請問有提供小孩水洗屁屁或是洗澡嗎?」

建議不要只回答「有」或「沒有」,家長的每一個發問,都是你展現托育安排與專業的好時機,請你依照你的實際狀況,例如:照顧理念、收托人數、空間安排、是否有同住家人協力等回應,如果有提供,你會怎麼安排;如果沒有提供,又是考量哪些因素?你的回答將有助於讓家長更認識你、並建立信任感唷!

你可以這樣回答:

  •  「我會提供水洗屁屁,也會在用完午餐後,輪流替孩子洗澡,由於我現在已經收托一位兩歲的孩子,替你的寶貝清潔之前,我會請兩歲孩子選他喜歡的教具,坐在浴室旁的小桌椅上操作等待。相對的,當我替兩歲孩子洗澡時,則會將您的寶貝安放在嬰兒床裡。每當我要替孩子水洗屁屁或清潔時,都會請同住的媽媽協助看顧。」

  • 「孩子大便時,我會提供水洗屁屁,用餐後則做簡單的口腔清潔,但不會替孩子洗澡唷。有關洗澡的部分,期待家長可以親自參與,以利提升親子關係。」

 

(三)一日作息表範例 

僅供參考,實際需依托兒狀況調整




時間

嬰兒

學步兒

06:00~07:00

工作準備:托育環境整理與清潔、準備餐點與活動材料(圖書/玩具) 

07:00~07:30

收托兒抵達:向家長與收托兒問早道好,閱讀托育日誌、量體溫、換尿布、身體狀況檢查 

07:30~08:00

觀察收托兒:身體狀況、情緒,一起吃早餐

08:00~08:40

戶外活動:社區公園探索、體能活動,與其他嬰幼兒人際交流互動

08:40~09:10

點心時間:清潔收托兒雙手&準備吃水果 

09:10~10:10

嬰兒小睡

室內活動、說故事、唱童謠、角色扮演、閱讀、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培養

10:10~10:40

調理午餐:托兒可以依能力協助(如捏麵疙瘩等)

10:40~11:10

安靜時間-聽音樂

11:10~11:40

嬰兒起床、換尿布、互動遊戲

自由遊戲時間、探索學習活動

11:40~12:40

午餐時間:午餐、刷牙、清潔、換尿布、更衣

12:40~13:10

嬰兒共讀、玩手指謠等互動性遊戲

午休時間,備餐及填寫托育日誌

13:10~15:00

嬰兒換尿布後午休、備餐及填寫托育日誌

 

15:00~15:30

學步兒起床,甦醒、換尿布,室內活動、藝術美勞、音樂律動

15:30~16:30

嬰兒起床換尿布、進食

點心時間:清潔學步兒雙手&準備吃小點心

16:30~17:30

戶外活動:社區/公園散步,探索大自然的蟲鳥動物、花草樹木

17:30~18:00

洗澡、晚餐、聽音樂 

18:00

自由探索、遊戲與等待時間,保親溝通時間,互道再見

資料來源:段慧瑩(2019)。居家托育實務指引。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二、收托規劃

不少人會好奇,保母的收托比是一比四,所以我要一次帶滿四位托兒嗎?不是喔!

居家保母的優勢正是可以自主規劃收托兒童數,依照你的能力、幼兒狀況、家長合作等狀況,採漸進式收托,只要符合收托的人數與年齡規範,你可以自行設定自己的收托人數。

例如:評估自己的能力還沒辦法一次應對3位托兒,可設定收托2位就好,量力而為並維持托育品質。評估目前的托兒適應狀況良好,生活常規、自理能力也不錯,再開放招生。以下是保母們的收托規劃分享。

(一)新手上路,先帶一個,穩定上手後,再收第二個

剛從事托育工作,可不設限孩子的年齡,重點是讓自己熟悉整個工作內容、流程、與家長的溝通合作,逐步累積實戰經驗。

不少人是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自己的孩子而選擇當保母,所以若你有正處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建議先收托一位托兒,因為自己的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回家後,會分散你的照顧心力。不只是你,孩子也需要適應跟理解家裡有其他托兒時,媽媽是保母,正在工作,而不是隨時可以待在身邊陪伴的媽媽。

穩定上手帶一個後,再接第二個。穩定上手是甚麼意思呢?有以下判準:

  • 自己清楚知道什麼時段該做什麼事情

  • 開始有餘裕可以好好坐下來寫日誌

  • 可以明確的切割工作跟居家生活。有些人剛開始做保母,因為就在家工作,會不知不覺開始做家事,例如,洗曬家人的衣服,或不知不覺變成非工作模式,例如,跟左鄰右舍串門子、滑手機。這些行為都屬於「未專心托育」的狀況,需要留意並避免唷!

  • 托兒的作息穩定,建立起一定的生活常規

 

(二)避免連續新收托幼兒,建議至少間隔一個月

孩子、家長、保母都需要時間相互適應,以利建立培養信任感跟安全感,盡量避免短時間內連續新收托,例如:

  • X 不建議:7/1新收托A童,兩天後,7/3又新收托B童,照顧工作手忙腳亂,出事的風險也相對高。

  • O 建議:7/1新收托A童,等A童適應後,一個月後再收托B童,照顧現場更穩定。

若兩組家長預計送托的時間差不多,建議你與家長們說明為了確保照顧安全、彼此需要適應的時間,與家長們討論並盤點還有哪些照顧資源,例如:家長請育嬰假、特休的期間、是否有長輩照顧後援,至少讓新收托的時間間隔一個月。

依照不同人的經驗跟專業,當然還是有例外,有保母分享,如果收托對象是手足、有親戚關係,則會安排同時入托,孩子有伴,比較容易建立安全感也比較快適應。

(三)開誠布公跟家長討論孩子幼兒園的送托規劃,有助於雙方安排

家長對於幼兒的送托安排與期待不盡相同,且需要考量幼兒的發展狀況、家長就業安排等等,例如:有家長是因為沒排進托嬰中心、公共家園,所以先送托保母;有家長預計孩子滿兩歲後就上幼幼班;有家長則期待孩子三歲再上學等等。

建議你開誠布公與家長討論未來的送托規劃,彼此不用馬上決定甚麼時候要結束合作,但開啟討論有助於雙方安排,更有助於你開放下一階段的招生。

  • 開啟討論的時間點:簽約時就可以向家長了解

  • 你可以這樣問:

    • 「爸爸媽媽您好,我們簽訂托育契約時需要簽「收托的起迄日」,請問打算讓送托多久?」

    • 「爸爸媽媽有預計孩子多大要上幼兒園嗎?」

  • 在後續的合作過程中你可以這樣做:

    • 提醒家長,幼兒園的收托規則:公幼通常4月、5月抽籤。

    • 共同判斷孩子是否合適進入幼兒園:在孩子一歲時,可以視,幼兒發展、自理能力、身體抵抗力,以及家長工作型態(好不好請假,有的家長外地工作,等於偽單親)決定何時上學。

    • 透過畢業生、左右鄰居分享,蒐集附近幼兒園資訊與家長分享,互相交換資訊。

但有時候還是會遇到,家長臨時說,下個月就要去幼兒園的狀況。這個時候別氣餒,跟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說,你有名額可以收托,打起精神,趕快進行招生吧!

(四)穩定收托之餘,若要接臨托孩子,量力而為也須留意收托人數

接臨托服務有一定的挑戰,你必須短時間面對陌生的家長與孩子,孩子需要適應、原本的托兒們也需要彼此相處。不同年齡的托兒挑戰也不太一樣

  • 新生兒:睡眠時間長,但因為還不會表達,需多跟家長了解孩子需求

  • 一歲多:開始有分離焦慮

  • 三歲以上: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溝通合作

請評估你的能力、臨托孩子的年齡、送托的時段,留意是否有超收疑慮,再來挑戰!以下是不同保母的經驗分享:

  • 「我剛從事托育工作的前兩年,若遇到空窗期間會接臨托,但後來發現臨托托兒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適應和磨合,也不容易建立信任感。後來就不接臨托,遇到空窗就當給自己放假!」

  • 「我收四位托兒,沒有厲害到可以避免空窗期,會有幾個月是收三個,畢竟兩歲以上幼兒很難找,孩子畢業後很難及時補上。所以空窗期的周六我會接臨托,但接臨托很累,累在你一到五已經在收托了,周末再上班會很累。」

  • 「如果家長有不定期的臨托需求,我會請家長帶小孩來參觀,首先向家長解釋什麼是分離焦慮,請他要先臨托。我會觀察,我在一兩個小時內可以安撫孩子不哭鬧,我就會接。」

  • 「我會接假日臨托,主要以在我這邊畢業的小孩(以前的托兒)為主。」

  • 「我不接臨托,臨托像是空降部隊,孩子好不容易適應又要結束托育了,且可能會影響托育地既有托兒的作息跟生活常規。」

(五)妥善安排收托兒年齡區間,降低收托空窗期

以下分享不同保母的經驗:

  • 「在收托人數規範內,只要家長有需求來找我,我來者不拒。」

  • 「我盡量會讓孩子們的年齡至少差距六個月,一年開放招生一次。考量到年齡差距半歲,大概會差半屆,一年畢業一個孩子,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同時結束收托,零收托、零收入的空窗期。」

  • 「我會盡量會空出兩歲以下的名額,因為兩歲以下的送托需求比較多,比較好找家長。所以我喜歡接剛出生的孩子,或是一歲半以上的孩子,針對剛出生的寶寶,我慢慢帶到大,至少可以收托兩年;一歲半以上的孩子,再過幾個月就滿兩歲,我又可以釋出兩歲以下的收托名額。」

(六)如果不只一組家長接洽,可以訂定「招生規則」

招生規則可以包括「家長的排序」、「送托前多久簽約」等等,並在家長接洽時告知家長們。

有保母分享,他以家長看環境的先後順序排序,第一順位家長放棄了,第二順位再遞補。並在送托日「前一個月」簽訂托育契約,簽約後,立刻跟其他候補的家長說,已經招生完畢,請家長趕快再去找其他保母。 

保母有托兒才有收入,家長有保母才能重返職場,訂定招生規則可以節省雙方時間,避免耽誤到彼此。

三、開始居家托育工作:五階段,從接案到穩定合作

許多人想到要從事保母工作,腦中最常浮現的一個問題是:「我要怎麼找到合作的家長?」

接下來的內容,彙整了四位資深的托育人員,分享他們接案的心法,以及與家長面談的訣竅。這段過程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相遇

1.媒合管道:多管齊下,提高接案的機會

許多資深前輩都說:「當你口碑做出來之後,案子自然源源不絕的來!」但對新手托育人員來說,初踏入門,口碑還沒累積,名聲尚未打響之前,要怎麼讓家長看見你呢?

別擔心,這裡介紹幾個正式及非正式的媒合管道,讓你有機會被更多送托家長看見!除了正式的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轉介,還有個人網絡,例如:舊家長轉介、臉書社團、私人網站,甚至是街訪鄰居、巷口水果攤、文具行等。以下評比常見媒合管道的好處與限制:

(1)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 好處:提供免費媒合服務,案源穩定。不僅省時省力,還可以告知中心你的接案需求,幫助篩選合適的案件。

  • 限制:只能提供基本資訊(如送托時間、幼兒年齡),詳細的照顧需求需要你與家長進一步洽談。

(2)臉書、Line等網路社群:

  • 好處:可以主動出擊,透過平台增加曝光度,讓家長知道你有收托名額。能放上托育空間照片,增加家長對你的認識。另外,此方法也能讓你與家長有機會先透過文字溝通,釐清需求與契合度,再決定是否進一步電話聯絡。

  • 限制:社群主要以縣市分群,可能無法精準觸你所在區域的家長。另外,訊息容易被「洗版」,導致訊息石沈大海。最後考量近期網路詐騙事件層出不窮,需小心個資揭露。

(3)私人網站:

  • 好處:多一個資訊曝光的管道,提高接案機會。

  • 限制:通常需要付費才能增加曝光度或取得特定功能(如家長聯絡資訊)。需要自行即時更新或維護網站上的托育資訊(例如收托狀態、人數等資訊)。

(4)人際網絡(親友、合作過的家長、社區鄰里店家、大樓管理員等):

  • 好處:透過親友或人際網絡轉介的案子信任度較高,有「共同認識的人」作為溝通橋樑。

  • 限制:案源不穩定,需碰碰運氣。比較可靠的是透過先前合作過的家長轉介,但前提是需要先經營出自己的托育口碑。

總之,使用多種媒合管道,遇到合適家長的機率就會高一點!

2.約面談前,先釐清自己的「合作期待或限制」

取得家長聯繫方式後,下一步不是急著約見面!資深托育人員建議,透過電話或文字先初步核對彼此的托育需求與期待是否一致。

釐清自己的「合作期待或限制」,並在第一次交談(無論是電話或文字訊息)中,清楚告知對方。例如:

  • 確認送托日期、時間與期待:自己是否能接受?

  • 服務時間限制:如因需接送自己小孩,無法提供延托服務。

  • 服務項目限制:如托育空間、設備或人數限制,無法帶托兒外出散步。

  • 服務空間限制:如家中有「神明廳」,可以補充說明「配套措施」,例如托育期間不會焚香,並使用空氣清淨機。

但需注意,限制越多,媒合到家長的機會也會相對減少。盡量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滿足家長需求,才能成為雙薪育兒家庭的後援與支持,這也是居家托育服務的重要優勢與價值。

此外,資訊交換過程中,確認自己是否能滿足家長需求,也清楚告知家長自己的工作原則與限制。資訊充分交換後,才能決定是否進一步見面、洽談合作細節。

最後,透過這個溝通機會,也可以感受彼此是否能順暢溝通,畢竟往後的合作仰賴彼此的溝通能力。

 

【學姊小tip】信任不會從天而降,面對質疑,先同理而非動怒!

家長可能會拋出許多問題,甚至是質疑,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家長第一次找保母,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你不用爆氣,也不要有過多內心戲,更不用覺得自己不被信任,之後一定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專業。

 

(二)第二階段:面談

當你和家長透過聯絡方式交換過資訊、釐清需求後,接下來就進入面談階段。這時通常會約在托育地,這樣家長可以了解環境,同時也是保母展現專業照顧的好時機!

1.確定面談時間與參觀條件

首先,與家長約面談時間時,有些家長可能希望在托育時段參觀。但建議保母主要跟家長約在週末或休假日,原因有幾點:

  • 不打擾現有托兒的作息,避免影響照顧工作。

  • 能專心地與家長深入面談、溝通。

  • 能充分地向家長介紹環境以及同住家人。

  • 面談時間會較充裕,不會有限制。

建議以週末而非週間(托育時間),主要考量托育時段應以專心照顧托兒為主,若當場要照顧托兒又要分心接待家長、回答問題,可能會影響照顧品質。

也可先與家長確認面談所需的時間,前輩分享,可抓在30-40分鐘。若家長並非第一胎要送托,也,先約定好是否允許帶其他孩子一同參觀。

2.面談前的準備

家長到訪前,你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原則進行準備,讓面談更順利。

(1)確保托育情境「溫度舒適、光線明亮、氛圍舒適」

即使是休假日,也建議保持托育空間的舒適度,如同平常收托情境一樣。例如將室內燈光打開、確保室內空氣流通,夏天開冷氣、冬天開暖氣,再進一步也可搭配輕音樂營造放鬆氛圍。

(2)確定環境符合40項環境安全標準

看環境是面談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家長到訪前,再次檢查環境安全,40項環評項目是否都符合。如果因週末清潔打掃導致一些項目不符合標準,記得當場說明(例如地墊因為清潔所以暫時移開)。

(3)準備符合托兒年齡的教玩具或使用物品

考量家長可能會帶著孩子一起到訪,建議準備適合孩子年齡的教玩具和未來會使用的物品(例如嬰兒床),便於互動和展示照顧情境。

3.面談內容與方式

家長到訪後,先不用急著帶看環境,雙方可以先坐下來認識彼此,此時保母主動分享很重要!你可以說明自己安排的托育工作內容與照顧方式。

(1)主動分享資料,讓家長「看見」你的專業

考量家長週末拜訪,無法親眼看見保母照顧實境,但別擔心,透過準備「自我介紹本」,可以解決此問題。舉凡家長會想知道的,孩子吃什麼、玩什麼、睡在哪等等,這些細節,資深保母普遍做法是:與其講得天花亂墜,不如讓家長眼見為憑。檔冊內容建議可包含以下內容,並持續累積、更新。

  • 資格證明文件:居家托育登記證、專業證照或學經歷證明文件、年度在職研習證明等

  • 照顧情境照:副食品餐點、教具、活動規劃實際照

  • 照顧規劃:作息表、適齡適性活動規劃

  • 合作細節:托育時段、收費標準及其他合作備忘錄

  • 其他:其他可佐證照顧品質與專業的資料,例如家長推薦信

(2)帶看環境,幫助家長想像送托情境

帶領家長看托育空間,介紹孩子未來使用的活動區、用餐區、清潔區及睡眠區,並可搭配孩子的月齡,進一步說明實際會使用的物品或者實際照顧方式。

(3)與孩子互動

徵得家長同意後,可透過提供符合孩子月齡的教玩具,與孩子互動,展現專業照顧技能。

(4)主動釋疑,也鼓勵家長提問

對許多送托父母來說,往往是第一次找保母,因此建議保母針對許多「家長常有的疑問」可以在家長問出口之前,就先回答或解釋。

例如,家長普遍不是很了解保母制度,不一定知道保母有資格門檻、會定期受訓、訪視輔導,費用也有參考依據。因此介紹時也可以稍微介紹目前保母制度的規範,讓家長更放心。

此外,過程中也可以盡量引導家長提問,把心中的疑惑丟出來,減輕家長疑惑,有助於雙方更順利地建立信任合作基礎。

(5)認識環境,也要認識同住家人

托育地不只是托育地,更是孩子未來生活的「家」,未來孩子在托育地會遇到的家庭成員,也值得好好介紹,讓彼此認識,畢竟孩子來到保母家,不只是保母的照顧,還會有保母一整家人的關愛。

(6)留點考慮空間

面談結束後,不要急著簽約。你需要時間好好考慮,家長也是,避免送托決策變成「衝動購物」,鼓勵家長多看、多比較,想清楚再決定。尤其常見的變數是,沒有參與面談的長輩或家人,對於送托可能也會有不同的意見或想法。

這樣的準備和溝通,能讓家長更放心,也能展現你的專業和細心,進一步增加成功合作的機會。

(三)第三階段:簽約

面談結束後,思考期通常抓個2-3天,決定合作後,記得一定要與家長簽約!

1.契約版本

請使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提供的契約範本簽約。雖然官方的契約範本文字很多,但相對的內容也較為詳盡。若托育過程中有任何的爭議出現,都會需要回歸契約內容而定,因此,好好簽約是開啟好的合作關係的重要一步,不可便宜行事啊!

2.提供契約審閱期

由於面談時,往往就會把照顧細節(包含送托時間、收費等)都談定。因此正式簽約前,可先將契約提供給家長審閱,有問題請家長可提前討論,以便雙方重新取得共識。

3.正式簽約

正式簽約時,建議採實體碰面。雙方一起針對合約內容「逐條逐句」確認後再簽署。契約通常為一式兩份,由雙方各執一份正本。另外有縣市政府會要求保母提供正本給社會局,那就需要一式多份。

 

【學姊小tip】定金怎麼收?

太長的預約案,有些保母會選擇收取定金,正式送托後會折抵托育費用。定金是保障雙方,如果家長最後沒送托,定金會沒收。但,如果是保母違約無法收托,則也會賠兩倍定金給家長,這樣比較公平。約定方式可參考彭婉如基金會定金附約範本,見文末附件三

 

4.簽約時別忘記與家長確認兒童的健康狀況

若你是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的契約範本,契約最後一部分為「收托兒童健康狀況表」,請務必在簽約時請家長填寫,內容包括:有無過敏體質、過敏類別、有哪些疾病狀況、特殊飲食習慣、是否接受過外科手術、其他應注意的健康狀況等等。若簽約時孩子尚未出生,也務必請家長後續填寫完成並持續更新,保母與家長雙方確實掌握幼兒狀況,才能共同給孩子最適切的照顧。

(四)第四階段:簽約後保持聯絡 

簽約後,通常距離正式送托還有一段時間。這段期間不是完全不聯絡,反而是保母持續與家長保持聯絡的好時機。這樣可以開始培養合作與溝通的默契,確保照顧能無縫接軌。

1.與家長開始建立「共同養育」的合作默契 

保母與家長確定合作關係後,可以利用通訊軟體的便利性,定期關心家長的育兒狀況。

定期聯絡除了建立關係與溝通默契外,保母也能掌握孩子的發展與飲食情況。畢竟面談時孩子可能剛學坐穩,正式送托時可能開始學站了,更新資訊,將有助於正式收托時更得心應手。

2.提供「售前服務」,成為專業諮詢者 

此階段保母除了持續了解家長的照顧習慣,也可以鼓勵家長「隨時發問」。現在網路上資訊繁多,保母可以將在職課程學到的內容或居托中心提供的衛教資訊整理好,一但家長詢問或有需求時,保母可以馬上擔任諮詢者角色。這不僅展現專業,也能提前溝通照顧方式與標準,減少後續合作時的衝突與摩擦。

3.幫助大人與孩子做好準備 

新的合作關係開啟前,不僅家長與孩子需要準備迎接新環境,對於原本的托兒來說,也需要準備迎接新朋友到來。

  • 針對家長:新生入托前,保母可以依孩子月齡準備好照顧空間,拍照給家長看,讓家長放心。

  • 針對舊托兒:提前調整環境,讓舊托兒有心理準備,知道「保母家要有新成員囉!」這樣能讓托育現場維持穩定。

  • 針對新生:請家長在送托前一週充分向孩子說明,並做好接送時間的約定。

舉例來說,保母收托1歲11個月和2歲2個月的孩子,即將迎接一歲以下的寶寶入托。由於現有的托兒都是大孩子,托育空間沒有嬰兒床,但接近入托日時,保母可以提前佈置好遊戲區與嬰兒床。好處是:

  • 若在寶寶送托當天才拿出嬰兒床,兩位大孩子一定對床充滿好奇,可能會在旁邊摳、抓、扯,可能對寶寶造成危險。

  • 提前一週佈置好,滿足大孩子的好奇心,降低後續拉扯、玩弄的機率,也讓大孩子有心理準備:這裡即將有新成員加入。

  • 拍照給家長看,讓家長知道保母已經準備好了!

這個階段對大人與孩子來說,是一段緩衝期,可以讓大家做好準備,調整與適應。

4.送托前請家長提供作息表與物品 

在送托前三天或一週,請家長提供最近孩子的作息與飲食狀況,讓保母可以提前規劃照顧工作。這樣在送托第一天不會因為慌亂而無法妥善交接照顧資訊。

此外,由家長提供的備品(如奶粉、寢具、尿布等)也可以提前送到保母家,讓保母有時間事先整理、安排。

(五)第五階段:正式送托 

即使經過前期的準備與鋪陳,與家長建立了一定的熟悉與信任基礎,實際送托後,仍需把握初期磨合階段,打好信任基礎。

1.前兩週透過影片、照片幫助家長放下心中大石頭 

即使經過充分溝通照顧細節與合作共識,但到真正送托那天,家長還是會有些焦慮。此時可以透過照片或影片讓家長知道「孩子在這裡過得很好,不用擔心!」

慢慢讓家長放下心中的大石頭,逐漸進入托育合作的正軌。學姊們的經驗是,前兩週會較密集地提供照片、影片,通常兩週後,當發現家長不再「秒讀」時,就表示家長已經開始放心了。

2.提前回答家長問題 

合作初期,除了照片和影片外,接送時間點的當面溝通也很重要。孩子在托育地的大小事,尤其是家長普遍關心或擔心的事情,不要等家長問,最好提前說明或回應。例如「吃得如何」、「睡得如何」、「心情如何」。把自己當成家長,練習「換位思考」,在家長問之前就先給出答案,有時也是一種溫柔的體現。

3.營造讓家長安心提問的氛圍 

對家長來說,很多時候是第一次合作,有擔心是正常的。面對家長的各種問題和反應,要覺得「我很開心你問我」,營造讓家長安心提問的氛圍。因為家長的小疑惑如果不解開,悶在心裡會影響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孩子也會感受到,進而影響孩子的情緒。學姊們分享:「家長有提問,反而我能解釋或幫忙,但如果他不問,時間久了就會開始懷疑。」所以,鼓勵家長勇於發問、歡迎反應吧!

 

【學姊小tip】第一週可以討論,但不能給結論

孩子到新的環境,會需要時間適應新的空間,從光線、味道、聲音都產生變化,因此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適應這些「不一樣」。所以,合作第一週重要的是「觀察與紀錄」,蒐集孩子適應的狀況,並與家長一起討論。因此,可以與家長談討共識,第一週紀錄觀察週,【可以討論,但不能結論】,留些時間再判斷孩子適應與否。

 

信任不會從天而降。對保母來說,早從第一通與家長的聯繫電話,就已經撒下信任的種子,並在過程中用心耕耘,最後才能在沃土中長出信任的花朵。

四、托兒到你家的初期適應策略

送托初期,尤其是5-6個月大的孩子,已經會認人,換了新的環境、新的照顧者,生活會重新洗牌,規矩也須重新建立。此時,托育人員最重要的工作是與孩子建立依附關係,這並非一蹴可及,而需要「時間」累積。

送托前「告知孩子」很重要,而送托的方式可以採用「漸進式送托」或「一次到位送托」兩種方法。

 

1.為什麼要告知孩子?如何告知?

不論多大的孩子,在變動照顧者時都需要有暖身動作,「告知」你要做甚麼,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知道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增添安全感,也降低不安感。

規律的生活會建立起孩子的生理時鐘,每一個模式累積成孩子一天的生活,這樣的「秩序感」正是安全感的源頭。

例如,在短暫分離時,孩子可能仍會哭泣,記得短暫分離時,例如你要收拾碗盤、清理桌面,記得跟孩子說:「我忙完就會來陪你」。忙完,跟孩子面對面說:「我忙完,回來了!」並給他一個擁抱。兩、三次後,孩子會知道你只是去忙,最後一定會回來,就不會擔心了!

告知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麼,而感到心安,有了安全感之後,哭泣會少,黏人的情形會消失,甚至不會有分離焦慮。

你可以這樣做:

  • 送托一週前開始,每天告訴孩子:「之後要去保母阿姨家上學囉!在那邊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點心、一起玩唷!」

  • 早上跟托育人員交接時,記得和孩子說再見並擁抱,說:「爸爸媽媽下班後就會來接你囉!」

  • 傍晚跟托育人員交接時說:「爸爸媽媽下班來接你回家囉」給孩子一個擁抱,並說:「明天還要保母阿姨家唷!」

2.送托的兩種方法「漸進式送托」與「一次到位送托」

(1)漸進式送托

六個月大的孩子開始進入分離焦慮期,換環境、換照顧者容易哭鬧、不適應,若收托正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你可以跟家長討論,第一個禮拜先來幾個小時或半天,視情況,第二個禮拜再拉長送托時數,讓孩子適應也讓爸媽和保母適應彼此。

(2)一次到位送托

一次到位送托法,最佳的送托時間是每周的星期一開始,這樣你會有一到五的時間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的情緒張力會一天比一天少並慢慢進入團體生活。但,週末回來後的星期一,會再有一些情緒反應,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假日跟家長持續發展親密、依附關係,但孩子焦慮的情形會比第一週大幅減少,直到可以開心的到保母家。

3.孩子送托後,分離焦慮的幾種反應:

分離焦慮是幼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情緒,當幼兒看到主要照顧者離開,會出現緊張不安的情緒。但,當他們漸漸了解照顧者只是暫時離開,會再回來,分離焦慮的狀況就會慢慢降低。

然而,每個孩子的氣質、特性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方式,常見的反應有,情緒反應強烈、哭泣,完全不讓你碰;哭泣,但願意讓你抱抱;還有一種況狀是,送托初期很開心,可以到托育地玩,但後續意識到每天都要來而產生抗拒。

4.面對孩子分離焦慮的應對方法:

首先,你要知道孩子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練習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平穩,避免隨著孩子的情緒起伏。盡量觀察孩子的變化,嘗試不一樣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經驗資料庫。

其次,也應積極回應幼兒,視孩子狀況,跟他說話、陪玩、擁抱、轉移注意力,若托育地有其他幼兒,孩子會因為觀察其他孩子的活動而安靜下來,更快進入團體生活。

另外,也能請家長準備孩子的安撫物,孩子喜愛的玩偶、毯子、玩具,慣用的寢具皆可成為安撫焦慮的物品,甚至可以請家長帶一件衣服,熟悉的味道能夠安定孩子。

送托初期,孩子哭泣一周都有可能,進入午睡時間鋪被子、放音樂,能讓孩子舒緩情緒,通常午休起來的情緒會好轉,因為在自己熟悉的枕頭/被子中得到休息及安慰。當有新收托時,建議一日作息中的午餐時間可以提早,避免孩子哭累了直接睡著,而錯過用餐唷!

 

附件三:彭婉如基金會定金附約範本(連結下載)

定金附約

委託人與托育人員雙方合意並完成托育契約簽訂時,得由雙方同意由委託人預先給付一定金額作為定金。

托育人員收受定金者推定本契約成立,定金為新台幣________元(至多新臺幣5,000元)。

委託人解除契約,依以下時程退還部分定金:

  1. 於距離收托日兩個月以上時解除契約,退還定金之六成,為新臺幣________元; 

  2. 於距離收托日一個月以上時解除契約,退還定金之兩成,為新臺幣________元;

  3. 於距離收托日不滿一個月解除契約,定金將不退還。

(舉例說明:若定金為新臺幣5,000元,距離收托日兩個月以上時解除契約,退還新臺幣3,000元。於距離收托日一個月以上時解除契約,退還新臺幣1,000元)

收托兒童因健康狀況難以由托育人員照顧,致無法履行托育契約;或托育人員於簽訂契約後,因重大的健康事由致無法履行居家托育事務,而有解除契約之必要,定金應全數退還委託人。

托育人員無前項事由而解除契約者,應加倍返回其所受之定金。

雙方順利履約後,定金轉為托育費用之預付。

委託人簽名:

托育人員簽名:

年             月              日

(如雙方有定金之約定,建議依上述約款約定。於雙方同意後,簽名並裝訂在托育契約本文後作為附件。)

【保母就業指南 目錄】(點擊連結立即閱讀)
第1章:認識居家保母工作:保母的優勢、薪水、發展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第2章:如何申請居家保母登記證?當保母資格、證照、所需文件、流程全教學
第3章:打造居家保母托育空間:實際案例帶你通過40項托育環境安全檢核
第4章:居家保母如何接案、找家長、簽約、收托規劃?托育前置準備與技巧
第5章:居家保母工作流程總覽:安全看視、洗澡、備餐、危機處理一次了解
以PDF檔閱讀整份指南(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