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婉如照顧網2012~2013

點選圖片觀看線上電子書喔!

 

目錄

董事長的話 ~ 熱鬧中的寂寞:北歐照顧福利在台灣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世嘉

 

中央政府一位官員曾對我說:台灣如果有十個婉如基金會,普及的家庭照顧、托育服務就有譜了,惡性少子高齡化說不定就有救了!

我把這當成對基金會的恭維,對好幾千位服務提供者的肯定,但心裡也覺得很好笑。內行的官員知道,家庭照顧跟托育服務最好用婉如的「北歐模式、台灣轉化」來推廣,才不會落得現在黑心食安問題的下場,抓不勝抓、大眾受害。

但所謂北歐模式,其實是政府自己聘用照顧跟托育人員,她們是「公務員」。人民的照顧跟托育服務,在北歐是「政府」捲起袖子自己跳下來做,支持家庭,進而促成大量女性穩定就業。台灣的官員恭維我們的時候,我心想,其實這本來是你們應該做的事啊!

熱鬧中有寂寞

在台灣推動北歐模式照顧福利,是一種「熱鬧中的寂寞」。因為大家搞不懂你在講甚麼。我身邊許多朋友只覺得:「家裡老人、小孩給你們基金會的人照顧,我比較安心,且費用也相對平價。」

但討論到要用「平價+優質」來設計政府的照顧政策時,朋友就跟我辯起來了,而且會堅持:「平價」跟「優質」在邏輯上是矛盾的!直到我說,你之前不是才說婉如基金會的服務,算平價、你也覺得安心嗎?朋友才愣住。

社會肯定我們的服務,「婉如之友」逐年增加。服務提供者願意來接受訓練、就業媒合;使用者之間有口碑,大家願意找基金會照顧自己的家庭、老人、小孩。這是「熱鬧」。

但跟社會各界討論到:政府該怎麼做?台灣托育政策、長照制度如何走向「北歐模式、台灣轉化」?這時就有一點「寂寞」了。

有服務,也有理念

所以,每年此刻,您手上都會收到這本年刊。裡頭有我們精心企畫的專題專訪,每一篇都在向您展示:婉如的「照顧服務」跟「社會理念」,究竟是怎麼連接在一起的?

因為我們知道,每一位婉如之友,對協議書裡的好多文字都有印象(「社區照顧福利服務互助系統」,「平等、關愛、合作、助人」,「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創造共贏」……),但多數人並不確定這是甚麼意思。

我們矢志推動大家按讚的「服務」,也矢志推動能有效改善台灣社會、台灣政府的「理念」。

如此,才有更多人「知其所以然」。政策才可能改變,官員口中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十個婉如基金會」才可能誕生。台灣人才可能真正擁有普及的家庭照顧、托育服務。

今年年刊,我們企畫了專題,特別探討北歐的「健康老化」及「公共托育」實務。您知道嗎?協議書上的「平等、關愛、合作、助人」八字箴言,其實出自1928年瑞典首相韓森(PerAlbinHansson)的演說!雖然建構服務有點辛苦、推廣理念有點寂寞,但我們知道,「光說不練」、「光做不解釋」,都無法改變台灣。

瑞典從1928走到現在快要一百年,台灣將會走向甚麼樣的模式呢?歡迎各位婉如之友陪我們繼續走下去,我們還有很多一起努力的空間!

執行長的話 ~ 婉友費的善用與感恩

作者: 
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年初在教育部門前上演的行動劇「小罔市上學記」,內容描述許多老舊的公立托兒所,因為《幼照法》及《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修法後拉高了原本設備及師資的規格,使得當年因陋就簡的托兒所在新法上路後,頓時無法存續,紛紛不支倒地,這真的是目前很多公托包括鄉托、鎮托的孩子面臨的狀況。

原本瀕臨倒閉的高雄美濃鎮立托兒所也遇到類似的困境,在老舊不堪的設備、 3080 元的過低月費、70%是靠政府補助的家庭,種種問題的糾結下,斷絕了一般 組織願意承接的意願,也變成教育局的燙手山芋。婉如基金會本著理念與實踐並行的原則,於今年八月接下美濃托兒所,解開了一百多位的小孩無幼兒園可唸、家長無處可托,且多位資深老師即將面臨失業的僵局。

婉如基金會因為有了您的持續捐款,讓我們義無反顧勇敢的去承擔。其中包括一部嶄新的娃娃車外,大量的人力、交通往返及設備的投入。就如我本人去了美濃, 杉林的大愛園區將近十次,也深刻的了解到在偏鄉經營幼兒園的窘境,絕非我們住在都會區尤其是台北市的居民所能想像及理解的,看到老師和孩子因婉如的協 助而能再展笑顏,猶如<感恩的心>歌詞說的:「感謝有你,讓我們有勇氣做我們 自己。」

 

「瑞典」行,「台灣」行嗎?

記得小時候我們一直在教科書上閱讀到「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自由民主國 家」,然而在這個小島上,有許多繁文縟節規定我們不該這樣!不該那樣!如此綿密的制度似乎代表人民能得到完善的保障。但事與願違,重大公安事件仍然頻繁地出現,造成人民傷害。當我們來到瑞典之後,體會到台灣的法律規範是全世界最嚴,但制度制定時卻未考慮現實狀況,能真正落實的寥寥可數,於是乎制度和現實脫節,到頭來仍然無法預防危險。此行在瑞典接觸的人事物,無不讓我們省思台灣。

比你想到更多的政府

從抵達哥本哈根機場那一刻,我們把行李放在推車上時,推車設計的省力裝置,就讓我們直接感受到北歐的特色—總是思考要怎麼樣讓人們更便利。 因此驚豔設計無所不在,其中瑞典政府是其中翹楚,它們設計的是以「人」為中心的各種制度 。


車站只標示搭車方向, 不設置查票口


兩人一組可以買家庭票

 

瑞典處處有貼心、安全以及便利設計,例如:車站沒有設置驗票閘門,隨時都可以 走到月台搭車。這是一種基於信任人民所設計出來的制度,但他們也不忘設計隨機查票的稽查機制,未購票將處以鉅額罰金,提醒不要辜負政府對人民的信任;另外,為了幫民眾省荷包,家長帶三位兒童搭 車時,可以購買「家庭號」車票, 大人也能兩人一組購買,不但省錢且兼具環保。瑞典住宅的建設,更是充滿友善育兒社區的理念,社區內一定有兒童育樂設施及水果樹,家長和小孩能一邊遊玩一邊認 大識自然,當然滿足味蕾。

 


機場入口採北歐風設計, 告訴我們瑞典快到了

 

沒有制式評鑑的NPO

在台灣,政府想為人民把關品質, 總是透過繁瑣制式的評鑑與考核。參訪托育機構時,我們常問瑞典人:「你們這邊評鑑怎麼做?」,得到的回應卻總是「我們沒有評鑑!」,因為瑞典政府人員是協助者的角色,而非上對下的關係。他們會不定期瞭解單位狀況並給予改善建議,單位只要遵照建議調整即可,訪查的目的是幫忙解決機構問題, 避免發生傷害事件影響家長和小孩。然而沒有評鑑考核的幼兒園、課後照顧中心或其他機構,家長可以放心嗎?由園所開放時間一到就快速「客滿」看來, 顯見家長的熱切支持,我們能說評鑑是政府確保安全的唯一作法嗎?

只有領車馬費的市議員


瑞典Lund市議會開會中

瑞典隆德(Lund)的市議員Nita, 也邀請我們到瑞典隆德的市議會旁聽。我 們這才發現瑞典市議員是屬志工性質,開會時間必須選擇每個人正職以外的時間, 所以會議都會在下午或傍晚進行,偶爾需要討論的議案很多,也在晚上開會。那薪水怎麼計算呢?市議員沒有固定的月薪, 只有開會當天領車馬費。然而,接待我們的市議員Nita的家並非富麗堂皇,而是坐落於近郊社區其中一棟小房子,與其他市民過著一樣的生活,因為這樣或許更能看到人民的需求。

充滿原創味的設計

瑞典街上處處都是美術品,但每幅作品都是原創的作品而非複製品,很少看到大師級作品或是膺品,因為瑞典人很支持原創,讓創作者願意持續創作,使得這個國家充滿創意和美感,此外「免費」藝術展覽到處有,走進去一定會看到詳盡的主題和作者介紹,而且不侷限一定是在美術館,有時一間不起眼的矮房,也會有特別典藏展!

 

 

想想北歐 放眼台灣


對老人及小孩超友善的低底盤公車
自動腳踏板方便老人和小孩上下車

走在北歐街道悠哉、舒適的氣氛,看著每個人在街上運動、騎腳踏車或散步等等,緊繃的神經瞬間放鬆不少,不僅想到何時台灣會有這種氣氛?羨慕瑞 典大大小小事情之餘,我們開始相信瑞典是幸福國度,人民不只是填飽肚子, 當然舒適生活,是最高的幸福依歸。

 

去年政府公布了台灣幸福指數是6.64分,據說應該領先日本和南韓,同時在OECD37個國家中排行第19,然而人民卻沒有這樣的感覺,多數人民是悲觀看待台灣未來,而政府端出的政策牛肉,似乎起不了效果。或許我們的政府應真正的踏入大眾的生活,傾聽人民心聲,而非一意孤行 的隔空想像人民需求,最後只會產出適用少數人的僵化制度,因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幸福的人本制度。


政府政策鼓勵爸爸育兒-馬爾摩開放幼兒園中,兩位爸爸正帶著小孩到這邊玩

 

「長長久久,服務到老」:談家事服務方向的改變

 

基金會的家事服務, 邁入第十三年了,已經有超過一百位家管員領了十年獎。十三年前這些五年級生是我們主要的生力軍,年紀輕、動作迅速,將大 家的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的。過了十三年,她們年紀漸長,體力不如以往,卻擁有非常豐富的服務經驗。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年來使用者的家庭成員年齡也同步增加,在高齡化的台灣,老人的服務與照顧問題不是正沸沸揚揚的討論不休嗎?要如何才能使 這些經驗豐富的家管員,工作得更穩更久;還有要提供怎樣的服務,才能符合銀髮族使用者的需求。

從房子的清潔,到人的服務—「熟齡方案」

今年的金手獎家管員莊榮鳳和林寶貴,不約而同地提到他們服務使 用者當中有的年紀雖然很大了,但身體都很健康。例如榮鳳有一個服務近十年的老 奶奶,已經八十幾歲了,早上還會去跳舞,十年下來老奶奶對待榮鳳就像女兒 一樣。這讓我們想到,在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輩雖然已經65歲以上,其實還是很健康,只是有些家務需要人幫忙。基金會的家管員,不但能提供家務幫忙, 又可以打語言的 隔閡 , 和老人家互動。因此2012年年底,我們推出了「熟齡方案」,主要是服務65歲以上,生活能自理的健康老人,提供時間比較短、 價格比較便宜的煮餐與簡易打掃服務。
除了煮餐和簡易打掃外,在服務時間內,也可以幫老人家跑腿或是買菜, 相較於一般家事服務更為彈性。資深家 管員擅於膳食、時間分配規劃,此種彈性化的服務正是她們的強項;對於健康老人而言,一個月不到一萬元的費用,就能找到一個協助打理生活的助 手,不但能讓他們維持健康自主的生活,還能延緩老化。從房子的清潔打掃,到人的服務我們邁開第一步。

 

服務銀髮族 — 從抗拒、接受到感謝


基金會到台北浩然敬老院,
與老人家愉快的互動

其實一般家管員對於熟齡方案一開始有些抗拒。他們會覺得「老人家好像很難相處」、「老人家好像要求很多」,出現很多疑惑的聲音。不過在基金會的宣導與鼓勵下,接熟齡方案的 家管員,後來回來分享,心態都和之前不同了。有的學員是抱著感恩的心情, 將使用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在服務;也有使用者的爸爸,生活可以自理,並且行動自如,只是有尿失禁的問題。原本都不願意穿紙尿褲,但看到家管員耐心清洗自己的床單,加上遇到外人會不好意思,就開始穿上紙尿褲,讓使用者十分訝異父親的改變。

 

 

 

 

 

擴大熟齡方案精神:家事方案一律優先 服務有65歲老人家庭


服務老人家就像對待自己的長輩
一樣親切

使用者的感謝和家管員的分享,讓我們確定這個方向是對的,因此在熟齡方案運作半年後,決定將其精神擴大: 所有家事方案,只要家中有65歲老人家同住的家庭,一律優先服務。為此,我們在課程培訓上也做了改變,例如膳食課程增加了電鍋料理和生機飲食課程, 不僅適用於一般家庭,也很適合給老人家吃。針對舊學員,於在職課時提供相關膳食教學與老人溝通課程,並且透過宣導讓學員了解,在高齡化社會,未來服務有老人家的家庭為必然的趨勢,大家必須要去學習如何服務有老人的家庭,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長輩,才能把工 作做得更穩更久,同時回饋社會。

從House到Family的服務

在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下 , 銀髮族已是目前受到重視的族群,基金會的家事方案自然也必須跟著改變,才能提供整個社會真正需要的服務。我們希望將單純的清潔打掃轉變為服務有65歲以上健康老人的家庭,此種服務不只是單純的提供家事協助,更重要的是家管員在 長期相處之下能夠觀察長輩身體上的變化,進而提醒家屬做預防性的措施,延緩長輩進入長期照顧的時間,這是人的服務最無形卻重要的功能,盼望此種長長久久的服務能夠延續擴大。

 

 

享受在家旁邊平價優質托育的幸福~台中市平價托育服務計畫

 

北歐有完善的托育,才有高生育率,而我們台灣呢? 台灣生育率已跌到谷底,政府設計出各樣的現金補助,但是年輕人並不會因為這些補助而生小孩,相對於整個教養花費,現金補助都只是九牛一毛,真正能生養的關鍵,還是有完善的托育服 務設施,讓年輕人可以安心養育工作。

新北市政府在各區普設21所公共托育中心,加上中央政府原本的托育補助,托育費用一個月只要六千元,但是名額相當有限,最多一所75個名額,抽籤抽不到,且園所不一定在家旁邊,許多家長只能望之興嘆。

台中市的觀點則不一樣,認為公共托育應該是普及近便的,因此推出平價托育服務的補助辦法:

目前社區保母系統中 , 九成五的保母都有加入此計畫,再用保母平均托育數1.7個小孩來計算,台中市有四千多名家長都享有這項福利。小編因此特地訪談兩位保母及三位家長,她們都參與了這次平價托育補助的福利,特別跟大家分享這些保母家長的心情喔:

〈保母篇〉南屯區 陳相如,目前托育數三人

相如從78年起開始擔任保母,88年開始入社區保母系統,覺得系統有管理,有在職課程可上很棒。相如平均托育數是兩個至三個,因為她說小孩只要年齡有間 隔,有伴可以互相刺激學習,保母反而比較好帶。對於收托費用定價,相如覺得這不是問題,因為本身多年來收托費用並未調漲,知道台中市有平價托育計畫,就申請加入了,因為這對家長有利,減輕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家長篇〉恩恩媽

恩恩媽媽是第一胎,一切都從頭學習。婆家不在台灣,娘家不在台中,若送到托嬰中心則擔心小朋友互相傳染疾病的問題,保母成可以為唯一選擇。跟先生才看了第二個保母,覺得相如姊的環境很好,且離家走路十分鐘以內就到達,就決定下來了。她說好可惜今年一月政策才上路,因為恩恩已經一歲半了,幸好之前就有把戶籍遷來台中,享受到補助的末班車,這時候就覺得當 台 中市民也挺不錯的。很可惜的是,除非小孩也是給保母帶的朋友,其他人並不知道這項福利。但因為小家庭經濟負擔真的很重,就算恩恩媽是老師,還是不敢請育嬰留停,怕將來工作機會會隨著少子化而變少,所以對於生第二胎還是有疑慮。她建議政府應該要設計更完整的托育設施,包括平價優質的幼兒園,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到年輕父母!

 

〈家長篇〉叡叡媽

同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叡叡媽,每天從大甲開車到南屯上班,她也是娘家及夫家都不在台中,認為保母跟托嬰中心不同的地方,是有family的感覺,獨生子在這邊反而變成小弟弟,可以向其他小朋友學習。保母媽媽會把小朋友的三餐照顧好,讓叡叡媽在服務人群之餘, 不用擔心自己小孩。自從知道台中有這個政策,她開組織的全國會議時,也告訴其他縣市的同事,大家都很羨慕,因為她付的費用,幾乎是大家的一半,這時候覺得住台中好好。

〈保母篇〉陳秀珍

秀珍從84年起開始擔任保母,她跟先生都很喜歡小孩,家裡客廳都改成小朋友的活動空間。她說在系統內得知這項補助計畫,就趕快加入並告訴家長,同為父母,知道現在年輕人賺的不多,能幫忙就盡量幫忙,帶小孩畢竟是她的樂趣,並不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她認為有這項政策,或許可以幫助台灣的生育率一點。

〈家長篇〉絜絜媽

絜絜媽目前在大學任教,問到為何給保母托育而不考慮托嬰中心的原因, 除了怕傳染疾病外,也是希望小孩從小是在家庭的環境長大,而不是像學校一般地按表操課。透過系統看了很多位保母,才決定給秀珍姊帶。絜絜媽第一胎及第二胎相隔不到一年,秀珍姊給她很多的建議及幫忙,甚至秀珍姊在職課學到新知,都會分享,讓絜絜媽不會覺得孤立無援。

絜絜媽說政府要多支持育兒的父母,鼓勵生育,就要設計更多托育設施才是。像台中這樣創新的平價優質托育政策上路之前,因為定價部分,曾引起保母反彈。站在家長立場,當然希望可以不犧牲 家長權益,也不希望保母覺得委屈。且這樣好的政策上路後,知道的人卻非常有限,更不用講台中市也有提供兒童公園、兒童圖書館或是托育資源中心等等設施,在網路媽媽社群討論過後,跟其他縣市相比,身為台中新住民,真的很不錯。但應該要廣為宣傳,可以再延伸設計,像說補助延長到三歲,讓小孩在上幼兒園前,可以繼續在保母家托育,而不是去搶幼兒園的幼幼班。


絜絜媽很肯定保母秀珍的平價托育和溫馨家庭感

絜絜媽說政府要多支持育兒的父母,鼓勵生育,就要設計更多托育設施才是。像台中這樣創新的平價優質托育政策上路之前,因為定價部分,曾引起保母反彈。站在家長立場,當然希望可以不犧牲 家長權益,也不希望保母覺得委屈。且這樣好的政策上路後,知道的人卻非常有限,更不用講台中市也有提供兒童公園、兒童圖書館或是托育資源中心等等設施,在網路媽媽社群討論過後,跟其他縣市相比,身為台中新住民,真的很不錯。但應該要廣為宣傳,可以再延伸設計,像說補助延長到三歲,讓小孩在上幼兒園前,可以繼續在保母家托育,而不是去搶幼兒園的幼幼班。

台中市的平價托育政策設計,讓我們雖然身在台灣,0-2歲的托育費用也可以經濟實惠。就算我們並非高稅金,但只要福利政策設計得好,就可以普及的幫助到有需要的雙薪小家庭,讓我們台灣年輕人在經濟狀況不好的現在,在托育的部分可以喘口氣,減輕壓力,也更願意考慮多生養一個活潑可愛的寶寶。

 

 

你/妳的小小孩 讓婉如公共托育服務網來照顧吧!

台灣的日間照顧面貌:專訪台北大學社工系王品老師

 

2013年8月到10月,天下出版社的《康健》雜誌刊出一系列名為「照顧我們所愛的人」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幾篇在介紹日本發展出各種精緻溫暖的日間照顧服務型態。報導中出現一個讓我們驚訝的數據,「和新北市板橋區人口差不多的東京都杉並區有80家日照中心,整個新北市只有6家!」台灣的日間照顧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我們訪問到長期研究台灣長期照顧系統,且對台灣日間照顧非常了解的台北大學助理教授王品老師,跟我們分享有關台灣的日間照顧服務。

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日間照顧嗎?

王品老師(以下簡稱王老師):日間照顧中心就像老人的「幼兒園」,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左右,由專車或家屬自行將長輩送到日照中心,晚上再將長輩接回家。許多失能失智長輩因為不想離開家人、或不想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而排斥住到養護機構。子女如果白天要出門工作,不放心將失能或失智長輩獨留家中的話,日間照顧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長輩只是白天離開自己的家,晚上又可以和家人相處,這樣的安排長輩較能夠接受。日間照顧也是目前政府所提供的長照服務中,每天照顧時間最長的唯一選擇。


綠意盎然的古早味建築使日照中心更加親和溫暖

日照中心對於長輩的年齡跟健康方面有什麼樣的條件限制嗎?

王老師:日照中心的服務規模限定在30人以內,服務對象為生活可以自理的65歲以上輕中度失能或50歲以上失智長輩;費用則依各縣市有不同規定。

 

長輩在日照中心都在做些什麼呢?會不會無聊?

王老師:日照中心除了提供餐點和沐浴等基本服務外,也會安排體能活動、認知、懷舊、音樂等活動。日間照顧最重視長輩的互動與溝通,照服員皆能使用長輩的母語和長輩互動,以便深度認識長輩,並讓長輩感受到真心的關心。因此日照是失能或失智長輩自己、家人、與家庭經濟負擔三方面都能得到抒壓的『三贏』政策。

王品老師曾長時間在雲林縣崙背、古坑與斗六三個『小太陽』日照中心做研究,能介紹一下當地長輩如何參與日照中心的活動?

王老師:每天一早,長輩早早就穿戴整齊在自家門口興奮的等車。由雲林的「小太陽日照中心」專車挨家挨戶的來接長輩。一到日照中心,他們慢慢喝水、慢慢上廁所、慢慢安靜下來量血壓體溫、慢慢閒話家常;也有社區長輩自己慢慢騎著三輪腳踏車或電動代步車(是的,拄著枴杖走不久、走不快的長輩也是能自己騎腳踏車或電動代步車的,甚至更需要車子幫忙省力)、或是由家人推著輪椅來日照中心,…想像這畫面,就像學生們一早來到學校一樣,精神抖擻、充滿期待。如果這些長輩孤單一個人在家,恐怕一整天都沒有人可以跟他們說一句話。但來到日照中心,有一群同齡、同村、同鄉的伙伴,有著共同的記憶與話題,大家一起重拾生活樂趣,早上一起折菜削皮幫忙廚房、然後一起做團體運動、中午一起吃飯、下午一起上課學習,日子過得又快又充實,每天都期待隔天的來臨。


服務人員帶長輩做適宜 老人的槌球運動

除了日常生活的活動外,「雲林小太陽」日照中心還設計一系列活動,例如套圈圈、迷你槌球、保齡球、丟沙包…讓長輩的身體維持活動力、肌力與平衡。除了活動筋骨,長輩們可以一起報分數、算分數、搶答,除了訓練長輩的聽力、說話能力外,更是一種頭腦運動。許多失智、失能、甚至失語情況嚴重的長輩,開始參加雲林小太陽日照中心的活動後,身心各方面都變得靈活。又因為與人打交道要花很多力氣、費神,長輩回家自然睡得比較好。不像很多長輩因為關在家裡,完全沒有社會生活、缺乏與人互動、不需動腦,即便有外勞照顧,但身心健康仍快速退化,且非常不快樂。

 

台灣民眾目前對長照的期待仍維持一對一的照顧模式,然而照顧人力不足,只能仰賴外籍看護工。有別於讓長輩留在家中的居家照顧,類似雲林小太陽的日間照顧中心是否吸引民眾?

王老師:世界各國的長照都缺人力,高齡少子化的台灣更是如此。日照中心照顧人力『一對多』的照顧模式,才是減輕我國長照人力需求的解藥。只要日照中心夠平價、普及、優質,再加上民眾了解我們剛剛提到的那些日照中心帶來的身心活化與社交好處,民眾是有可能會捨『一對一』外勞照顧模式而改用日照服務的。

日間照顧這麼符合長輩的需要,那全國現在有多少日間照顧中心?如果想送長輩去日照中心,家裡附近有這樣的場所嗎?

王老師:以首善之都台北市為例,到2013年底12個行政區總共也只有14所失能或失智日照中心,總共服務400多人。換句話說,台北市每一千位老人中只有一到二人可以使用到日照服務,服務還是不夠普及,且台北市的北投區與中正區迄今一所日照中心都沒有。政府為了擴充老人長期照顧服務,在2011年宣布「日間照顧呷百二計畫」,從2011年全國73所老人日照中心,提升到2013年底全國建置120所,但總共也只能服務到3,200人。相對於2013年我國已有260多萬的老年人口,日照服務還是不夠社區化。

既然政府和民眾都認為日照中心是照顧長輩的好處方,為什麼無法普設呢?


服務人員和長輩們共同互動,保持活動及社交能力不退步

王老師:中央所制定的日照服務規格就是造成服務長不出來的主因。屏東縣社會處長吳麗雪以親身經驗表示,「教會空間被說不合、社區活動中心也被說不合,可是明明都是位於一樓、有門有窗自然光、空間夠大、無障礙、夠安全。到底為什麼不合?」

吳處長歸納整理出日照設置困難的原因是「三高」:(1)硬體設置法規門檻高(包括建築與消防規範),(2)人事成本高,(3)交通接送個案成本高。在高門檻高成本的條件下,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就算想做也做不出來,於是日照中心就成了看得到卻吃不到的服務!台灣想擁有在地、普及、質優、收費合理的日間照顧,顯然政府的法令必須再放鬆。

台灣連日間照顧中心都無法普設,若想學習日本發展社區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將居家服務、日照服務、與短期入住服務、團體家屋等多樣化服務合併辦理),並且做到每個國中學區都設有整套長照服務,路仍然非常遙遠!因此,希望台灣有更多公益福利團體未來可以考慮像雲林小太陽發展模式、及彭婉如基金會實驗非營利社區自治幼兒園(在高雄五甲),來投入研發台灣的社區小規模多機能長照服務中心,開創在地服務與在地就業機會,才是在地老化的理想。


小太陽日照中心古色古香的外觀充滿懷舊氣氛

 

嬰幼兒照顧的新安全意識 ~ 參訪哥本哈根托嬰中心及幼兒園

 

此次北歐之行參訪0-6歲托育機構—托嬰中心和幼兒園,除了驚艷於北歐人的創意外,也認知到北歐教養子女觀念和台灣相當不一樣。台灣有句俗諺說:「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這卻是北歐教養孩子的中心思想,機構內除了教具和玩具外,因為營造出家庭氣氛的場域,讓孩子在這裡更怡然自然發展。

 

一句話「我們家裡都沒有天天消毒了…」點醒夢中人


正在請育嬰假的爸爸說:「我們家裡都沒有天天消毒了…」

 

那天,我們一行人到Malmö家庭中心參觀,在那裡我們遇見一位爸爸帶著兩名女兒,很健談和我們分享瑞典幼兒園的制度,接著我們轉而請教老師這邊有很多玩具,老師會不會天天消毒?沒想到爸爸接著說,「我們家裡都沒有天天消毒了…」,這句話點醒了我們,看起來應該是保護兒童的動作,但真的可以達到保護兒童的效果嗎?讓兒童免於疾病威脅?還是矯枉過正下,反而讓兒童身體缺少抵抗力?老師分心力消毒玩具,是否會增加相當大的工作量呢?接下來,我們看到更多新的育兒概念!

 

 

孩子應該學習自己探索這個世界


讓小孩自己走上去尿布台,減輕老師
腰部負擔,重要的是小孩其實覺得很有趣

 

一間位於建築物四樓的丹麥托嬰中心,採用北歐一貫的簡潔及多功能特色,讓整間托嬰中心充滿家的感覺。只是,仔細觀察環境四周,確實真的很有家的感覺,因為孩子必須坐在符合大人高度的餐桌椅,習慣著這樣的高度以及學習餐桌禮儀,而桌角旁沒有圓角化設置、柱子沒有防護墊、插座孔沒有保護蓋、暖氣機四周沒有圍欄,連地板都不鋪設超厚的塑膠軟墊!當我們詢問老師為什麼這些地方沒有保護兒童設施?老師回答:「你得教他們要怎麼閃避這些危險的地方,當然孩子自己也會探索這些是不是危險的。」


一般成人高度的餐桌,孩子必須自己爬上椅子坐

 

 

 

 

 

 

 

孩子把沙子吃進去,應該教育他而不是斥責


戶外午睡一排娃娃車,吸收陽光增進健康

北歐人很喜歡讓小孩在戶外遊玩,認為曬太陽是一件很健康的事情。我們所參訪的丹麥托嬰中心中午午睡時,會讓小孩坐上娃娃車在戶外睡覺,因為讓小孩接觸自然,能夠促進感官發展,曬點太陽,更是增進健康的好方法。

 

北歐戶外設置許多兒童遊樂設施,排行第一的當然是沙坑。有兒童遊樂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沙坑,因為北歐人覺得沙子能啟發孩子,同時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我們常擔心幼兒會將沙子吃進去,對她們而言,這實在太多慮了。如果小孩不小心吃進沙子,就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重點在讓小孩清楚認知不可以吃沙子,而不須禁止到沙坑玩耍。

 

園所老師每天會讓小孩天天有戶外遊玩的機會,戶外可以探索自然事物以外,也學著如何在這個環境生存。丹麥托嬰中心老師在介紹戶外遊樂區一處小斜坡時,她以驕傲的口吻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可是園所小孩最愛的熱門場所,因為小孩會騎著腳踏車,快速的衝下去之後在轉彎處練習甩尾,我們以驚訝的眼神看著小斜坡時,心中想著難怪北歐人這麼熱愛腳踏車,丹麥更出現了環法大賽的冠軍,原來是自小就有訓練。


小孩學會騎腳踏車甩尾的同時,也學會判斷和避開危險

 

教養觀念,影響孩子一生

北歐出品的文具、家具或是玩具,共同點都是充滿無限的創意,我們覺得與北歐人教育小孩觀念相關。因為小孩自小被訓練必須自己摸索去理解及感覺這個環境,而家長總是鼓勵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反觀台灣父母習慣在孩子身邊灑下天羅地網式的保護網,是否也在阻斷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進而扼殺了孩子探索與應變的能力呢?這是我們在旅途當中,不斷思索及討論的大哉問。


室內設置讓孩子練習抓握擺盪的活動
器材,體驗當小泰山的樂趣


必備戶外設施~沙坑

 

 

 

 

 

 

 

 

 

 

 

 

 

 

 

 

政府服務環環相扣,教你如何當好父母~參訪馬爾摩親子家庭中心

 親子館,台灣親子友善空間的第一步

 

台灣的育兒界,近年來最夯的就是 到處林立的親子館。每個親子館的設計都有自己的特色,既新穎又時尚,讓台灣的父母看了眼睛為之一亮,紛紛在部 落格、臉書上分享。這樣的親子館的賣點在於大型空間與硬體設施,或者是定期舉辦活動。進入時間大多是一次一小時,並訂有人數上的限制。除了這個模式,親子館還有怎麼樣的可能呢?

2013年8月,我們參訪瑞典時,看到親子館的另一種可能性。有別於台灣將醫療體系跟育兒設施明顯區隔的做法, 瑞典的育兒制度設計,是將育兒所需的醫療、社福、教育等部門資源,整合在社區內的家庭中心(family center),強調各部門的合作關係,提供育兒家庭種種完善的支持措施。

像這樣一個多合一的空間,長什麼樣子呢?部落格上可看到一個家 長到家庭中心帶孩子做健康檢查時的分享:

我們在Kerstin的帶領下進了她的辦公室,不像醫院裡白光白牆及堆滿不鏽鋼器具的診療室,給人冷冰冰又不寒而慄的感覺,除了電腦桌及量身高體重的地方,這裡我怎麼看都像是個小朋友的遊戲室,是個小朋友會喜歡的地方。

木製的家具、溫暖柔和的 黃光,牆上貼的是著名卡通的海報,小桌小椅上則擺著可滿足大小孩或小小孩的各式玩具,還有一面牆上則是吊滿小朋友的畫作,一貫活潑又色彩 鮮明豐富的風格。我想也許是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下,孩子們較能放鬆心情的接受極刑吧!

瑞典的家庭中心,提供的是一個近便且像家一樣溫暖的硬體空間,以及我們接下來要介紹豐富到不可思議的軟體服務。


開放幼兒園~設有符合大人久待的休閒區,
讓照顧成為「公共」的事

當好父母不容易──
瑞典官方提供環環相扣的支持與協助

醫療方面,媽媽懷孕期的產檢 、產後衛教服務,到新生兒0至5歲的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各階段副食品與健康發展情況,都是在「家庭中心」提供服 務。在這裡由助產士及小兒護士,提供「非醫療化」的產檢及幼兒健康檢查。 由於是熟悉的環境與人員,新手爸媽可 以安心地提出各種問題。助產士或小兒護士在服務的過程中,只要觀察到新手爸媽有高度焦慮的情況,就會與社福部門合作,透過更多資源的協助,幫助他們在成為父母一事上較為得心應手。

「父母團體的主要功能在建立網絡資源,避免育兒家庭處於孤立的狀態。」瑞典社工師如此說。


助產士~除了產檢,更協助組成「父母團體」,形構支持網絡

社福方面,除了組織父母團體,協助他們形成自主支持團體之外,育兒家庭常會碰到經濟、住宅到兩性育兒分工問題,家庭中心也提供諮商資源。甚至 ,瑞典特別設計了「家庭教育學中心」,讓無法掌 握幼兒教養方法的父母,能在固定時間帶著幼兒一 起到中心,觀察專業幼教人員與幼兒互動的方式,讓父母看到「合理的教養過程」。 這樣的規劃,不只是減緩新手父母育兒 的焦慮,更是務實地提供正確的教養方法,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為人父母。

家庭中心下,還附設一種類似台灣 親子館的「開放幼兒園」,在這裡家長必須全程陪同孩子。因為在瑞典,「開放的幼兒園設計,是將它變成各個家庭彼此見面聚會的地方。」因此開放幼兒園的空間規劃,除了孩子的玩 樂區,同時亦設有符合大人久待的休閒區,提供咖啡跟茶包,讓家長隨時以成本價取用。因此開放幼兒園提供的,不僅是幼兒的探索空間,更是站在「避免照顧孤立化」的立場, 要 讓寶寶的父母,能與其他父母、幼兒互動,藉以得 到喘息與支持。而父母有任何與幼兒教養相關的疑問,也能夠在此得到專業幼教人員的回應及協助喔!相較於台灣類似大型遊樂場的親子館,開放幼兒園又多了細緻的軟體服務與資源連結。


前鎮愛群托育資源中心~
適宜寶貝們探索建構的開放育兒園

婉如基金會師法瑞典──高雄市前鎮愛群托育資源中心

女性從(決定)懷孕開始,無論學歷高低、人生有多少歷練,都像是踏入 一個全新未知的領域,準媽媽腦中有無窮無盡的疑問。然而,台灣過度醫療化的產檢過程,新手爸媽往往只能被動的接受冗長排隊產檢過程,與醫生快速的制式化檢查。這種醫療權威至上的產檢過程,終究不能符合父母對育兒的需求與降低不安感,也無助於家庭做好準備迎接新生兒的來臨。心中的各種疑惑, 台灣的新手媽媽大嘆:「醫生還不如臉書上的媽媽團體來得有幫助。」雖然在制度與軟體設計上還無法與瑞典相較,但台灣在積極設立親子館的過程中,已是向完善托育制度邁出一小 步了。然而,從新手父母的嘆息聲中, 我們知道更深層的需求,是來自於對幼 兒正確教養及健康維護方法的渴望。基於此,婉如基金會主動說服高雄市政府,之後,我們將以高雄愛群國小為起點,提供開放幼兒園、家庭諮商與家庭教育中心等資源,為協助新手父母妥善育兒,持續的貢獻我們的每一份力!


前鎮愛群托育資源中心~舒適宜人的戶外活動空間

 

製造機會勞動老人家才是新孝道 ~ 劉毓秀的故事

作者: 
李瑟

 

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1980年代起投入婦女運動,體認到如果把權力輸送到家庭主婦手上,將她們轉變為托育和照顧人員,就能以一種「照顧」的眼光來施政,因為照顧好社區的小孩與老人,社會就穩定。

1996年起,她幾乎年年去北歐取經,體認北歐長期照顧模式經驗,可用以紓解台灣急速高齡化面臨的問題,例如健康促進老人活躍的生活型態,壓縮失能時間,且儘量在地老化(住在自己家裡,又有鄰里互助網絡),直到最後不得已才入住養護機構。並發展彈性、平民、普及的居家服務員制度,依需求每日到府照顧一次或數次。以多元化策略減少重癱與過度依賴外勞、因應大部分老人其實喜歡留在自己家中老下去的實況,以解決父母兒女的金錢負擔、互相歉疚感,以及政府健保與財政的負擔、東南亞國家未來可能停止輸入外勞的困窘。

同時間,劉毓秀也是個中年兒女,老爸90歲,老媽83歲,她與兄弟姐妹討論出一個鼓勵長輩獨立的照顧策略,讓長輩延續獨立生活技能、快樂人際關係,減少生病風險並延後失能。

所以他們為父母換住有電梯的住宅,靠近她與弟弟家附近,斜對面就是老人活動中心,菜市場、學校操場也在附近,方便父母自己買菜、簡單開伙,中年兒女可以隨時去探望父母,假日則相約一起穿漂亮、逛街、吃館子、談天說笑。

並且溝通兩老對人生要怎麼過的看法。例如爸爸是個興致高的人,晚上十點還出門買晚報、吃吃速食店、欣賞熙來攘往的人群,但媽媽就緊張了,打電話給劉毓秀抱怨「那麼晚了你爸又跑出去了」,她請媽媽抱著「多活一天都是撿到」的豁達心情,不要限制他、嘮叨他,他自由自在、開開心心最重要。

要健康老化,不要變成疾病化


劉毓秀(右一)與父母親/陳昱任 攝

她也打探發現早上有人在教拉筋功,就拖了媽媽去上課,幾次之後媽媽跟同學相熟,變成每天早上的運動也是跟朋友晤面,自行開心前往。

這樣每天走路與拉筋,有了報償,有一天媽媽在路邊等過馬路,有輛車竟對著她歪過來,幸好平常有運動,反應快,媽媽本能地用手一推那車,後座力使人朝反向彈開,只有三根腳趾被壓到骨折,因骨質夠,靜養幾個月就恢復活動自如,沒開刀、沒住院、沒開藥不說,醫生甚至連鈣片也不給,原因是老媽沒有骨質疏鬆。「要不是常運動、根基好,現在還躺在醫院裡就糟了。」子女們以那次意外推論,若是一般老人可能就會全身倒地被車子輾過,而造成多處骨骼及內臟傷害。

 

她還鼓勵爸媽能做的事儘量自己做,但另外請了彭婉如基金會的居家服務員每週來父母家半天,做完老人家做不來的、爬上爬下的、粗重的家事與清潔,每月開銷4400元,擺脫別人家依賴外勞24小時綁在一起且每月兩萬多元的負擔。

相對於一般子女不讓長輩做事,比如子女代填所有的表格、僱外勞餵吃飯、陪散步……,劉毓秀家顯得很與眾不同,以致於有一天,社區管理員看到劉老爸去超市買米抬回家,就打電話給她說「妳太不孝了」。劉毓秀卻說「這才是新時代的孝順之道」,讓爸爸有機會出門不要宅在家裡,且訓練肌力。「我覺得大家要有預防觀念,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而不要等重癱了才來談照顧臥床。」

其它「不孝順」的事例,還包括她只帶爸媽看初診,以後複診就要他們自己去,訓練他們坐車、花錢、算錢、找錢、跟醫生訴說狀況、互相討論,因為她發現「每次只要有子女出現在診間,醫生就只對著子女說話,好像老人家是多餘的人。」她不願父母失去社會溝通能力,與社會沒有連結,久了容易孤立、退化、憂鬱。

這些處心積慮其實源自父母定期健檢,長年用心維持正常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數值,全家人預知父母會長壽,那就要想辦法建立父母活躍、自主的能力與體力,才不致變成「失能臥床的長壽」。

「一直想保護長輩,不讓他們做他們本來可以做的事,能力就喪失了。我們平常心,他們才能長長久久延續平常生活。」劉毓秀說。

如果健康能幹又快樂的老人家佔多數,那就不需要那麼多的外勞推輪椅,而多用本地的居服員代做難事來彌補;而愈多人使用,讓居服員收入變多,就會有愈多人投入居家服務,形成自助加共助的普及模式,這是劉毓秀的盤算。
(版權說明:轉載自 康健雜誌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