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台灣的日間照顧面貌:專訪台北大學社工系王品老師

 

2013年8月到10月,天下出版社的《康健》雜誌刊出一系列名為「照顧我們所愛的人」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幾篇在介紹日本發展出各種精緻溫暖的日間照顧服務型態。報導中出現一個讓我們驚訝的數據,「和新北市板橋區人口差不多的東京都杉並區有80家日照中心,整個新北市只有6家!」台灣的日間照顧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我們訪問到長期研究台灣長期照顧系統,且對台灣日間照顧非常了解的台北大學助理教授王品老師,跟我們分享有關台灣的日間照顧服務。

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日間照顧嗎?

王品老師(以下簡稱王老師):日間照顧中心就像老人的「幼兒園」,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左右,由專車或家屬自行將長輩送到日照中心,晚上再將長輩接回家。許多失能失智長輩因為不想離開家人、或不想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而排斥住到養護機構。子女如果白天要出門工作,不放心將失能或失智長輩獨留家中的話,日間照顧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長輩只是白天離開自己的家,晚上又可以和家人相處,這樣的安排長輩較能夠接受。日間照顧也是目前政府所提供的長照服務中,每天照顧時間最長的唯一選擇。


綠意盎然的古早味建築使日照中心更加親和溫暖

日照中心對於長輩的年齡跟健康方面有什麼樣的條件限制嗎?

王老師:日照中心的服務規模限定在30人以內,服務對象為生活可以自理的65歲以上輕中度失能或50歲以上失智長輩;費用則依各縣市有不同規定。

 

長輩在日照中心都在做些什麼呢?會不會無聊?

王老師:日照中心除了提供餐點和沐浴等基本服務外,也會安排體能活動、認知、懷舊、音樂等活動。日間照顧最重視長輩的互動與溝通,照服員皆能使用長輩的母語和長輩互動,以便深度認識長輩,並讓長輩感受到真心的關心。因此日照是失能或失智長輩自己、家人、與家庭經濟負擔三方面都能得到抒壓的『三贏』政策。

王品老師曾長時間在雲林縣崙背、古坑與斗六三個『小太陽』日照中心做研究,能介紹一下當地長輩如何參與日照中心的活動?

王老師:每天一早,長輩早早就穿戴整齊在自家門口興奮的等車。由雲林的「小太陽日照中心」專車挨家挨戶的來接長輩。一到日照中心,他們慢慢喝水、慢慢上廁所、慢慢安靜下來量血壓體溫、慢慢閒話家常;也有社區長輩自己慢慢騎著三輪腳踏車或電動代步車(是的,拄著枴杖走不久、走不快的長輩也是能自己騎腳踏車或電動代步車的,甚至更需要車子幫忙省力)、或是由家人推著輪椅來日照中心,…想像這畫面,就像學生們一早來到學校一樣,精神抖擻、充滿期待。如果這些長輩孤單一個人在家,恐怕一整天都沒有人可以跟他們說一句話。但來到日照中心,有一群同齡、同村、同鄉的伙伴,有著共同的記憶與話題,大家一起重拾生活樂趣,早上一起折菜削皮幫忙廚房、然後一起做團體運動、中午一起吃飯、下午一起上課學習,日子過得又快又充實,每天都期待隔天的來臨。


服務人員帶長輩做適宜 老人的槌球運動

除了日常生活的活動外,「雲林小太陽」日照中心還設計一系列活動,例如套圈圈、迷你槌球、保齡球、丟沙包…讓長輩的身體維持活動力、肌力與平衡。除了活動筋骨,長輩們可以一起報分數、算分數、搶答,除了訓練長輩的聽力、說話能力外,更是一種頭腦運動。許多失智、失能、甚至失語情況嚴重的長輩,開始參加雲林小太陽日照中心的活動後,身心各方面都變得靈活。又因為與人打交道要花很多力氣、費神,長輩回家自然睡得比較好。不像很多長輩因為關在家裡,完全沒有社會生活、缺乏與人互動、不需動腦,即便有外勞照顧,但身心健康仍快速退化,且非常不快樂。

 

台灣民眾目前對長照的期待仍維持一對一的照顧模式,然而照顧人力不足,只能仰賴外籍看護工。有別於讓長輩留在家中的居家照顧,類似雲林小太陽的日間照顧中心是否吸引民眾?

王老師:世界各國的長照都缺人力,高齡少子化的台灣更是如此。日照中心照顧人力『一對多』的照顧模式,才是減輕我國長照人力需求的解藥。只要日照中心夠平價、普及、優質,再加上民眾了解我們剛剛提到的那些日照中心帶來的身心活化與社交好處,民眾是有可能會捨『一對一』外勞照顧模式而改用日照服務的。

日間照顧這麼符合長輩的需要,那全國現在有多少日間照顧中心?如果想送長輩去日照中心,家裡附近有這樣的場所嗎?

王老師:以首善之都台北市為例,到2013年底12個行政區總共也只有14所失能或失智日照中心,總共服務400多人。換句話說,台北市每一千位老人中只有一到二人可以使用到日照服務,服務還是不夠普及,且台北市的北投區與中正區迄今一所日照中心都沒有。政府為了擴充老人長期照顧服務,在2011年宣布「日間照顧呷百二計畫」,從2011年全國73所老人日照中心,提升到2013年底全國建置120所,但總共也只能服務到3,200人。相對於2013年我國已有260多萬的老年人口,日照服務還是不夠社區化。

既然政府和民眾都認為日照中心是照顧長輩的好處方,為什麼無法普設呢?


服務人員和長輩們共同互動,保持活動及社交能力不退步

王老師:中央所制定的日照服務規格就是造成服務長不出來的主因。屏東縣社會處長吳麗雪以親身經驗表示,「教會空間被說不合、社區活動中心也被說不合,可是明明都是位於一樓、有門有窗自然光、空間夠大、無障礙、夠安全。到底為什麼不合?」

吳處長歸納整理出日照設置困難的原因是「三高」:(1)硬體設置法規門檻高(包括建築與消防規範),(2)人事成本高,(3)交通接送個案成本高。在高門檻高成本的條件下,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就算想做也做不出來,於是日照中心就成了看得到卻吃不到的服務!台灣想擁有在地、普及、質優、收費合理的日間照顧,顯然政府的法令必須再放鬆。

台灣連日間照顧中心都無法普設,若想學習日本發展社區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將居家服務、日照服務、與短期入住服務、團體家屋等多樣化服務合併辦理),並且做到每個國中學區都設有整套長照服務,路仍然非常遙遠!因此,希望台灣有更多公益福利團體未來可以考慮像雲林小太陽發展模式、及彭婉如基金會實驗非營利社區自治幼兒園(在高雄五甲),來投入研發台灣的社區小規模多機能長照服務中心,開創在地服務與在地就業機會,才是在地老化的理想。


小太陽日照中心古色古香的外觀充滿懷舊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