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性別教育與性教育 用繪本和遊戲,播下平等、尊重的種子

作者: 
邱嘉緣(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幼兒園部研發專員)

 

「男生女生哪裡不一樣?」
「男生可以穿裙子嗎?」
「女生不能當警察啦!」
隨著孩子長大,逐漸開始產生對自己和他人身體的好奇、產生男女的性別意識,也受到家庭或社會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性別框架。那麼,在幼兒園階段,要如何建立孩子的性別平等觀念?甚至和孩子談性呢?

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課程實驗

高雄市平等非營利幼兒園的火焰木村,因著孩子對他人身體的好奇出發,透過繪本先讓孩子認識身體構造後,進一步延伸到社會建構的性別角色探討。老師準備了許多的人物、玩具和物件圖卡,先讓孩子進行分類遊戲。結果發現孩子多半將短頭髮藍色衣著的人貼在男生區,而長頭髮粉色衣著視為女生,不過褲子、布娃娃則是男女都可以使用。

老師詢問孩子:「為什麼男生就是短頭髮、 穿藍色的衣服?為什麼粉紅色就會聯想到女生?只有女生能穿裙子嗎?」

有男孩說想要穿裙子但怕被笑,也有女孩表示穿褲子比較舒服。老師接著分享繪本《不愛穿裙子的美莉》和《愛穿裙子的阿 旺》,以及實際讓孩子們體驗不同服裝。 男孩們穿上裙子,覺得新奇有趣,感覺涼涼的。在體驗後,老師也介紹世界上有男裙傳統服飾的族群,例如:台灣排灣族的 勇士裙、蘇格蘭裙和緬甸的「籠基」(英 語:Longyi),讓孩子體認到服裝和顏色不一定要分性別。

除此之外,也以一部描述農夫的兒女打倒妖怪,拿取解藥為爸爸治病的影片,讓孩子反思性別角色分工。老師先讓孩子 「聽」完故事後,請孩子舉手回答,大部分的孩子都覺得出外打怪的是兒子,在家照顧爸爸的是女兒。接著打開畫面讓孩子 再看一次,這才發現,原來故事中角色的性別正好相反。

經過以上的體驗和探討後,老師再進行一 次分類遊戲的「後測」。發現孩子們改觀了!覺得許多事情是不論男生女生都可以做的。例如在家裡是爸爸煮飯、媽媽也會開車,或是剪頭髮遇到男生理髮師。

以往班上會有孩子對許願想當警察的女孩說:「女生不能當警察啦!」或笑稱穿粉紅衣服的男孩是「穿女生的衣服」。但在這之後,當有男孩也想請老師綁頭髮被嘲笑時,就有孩子站出來說:「男生也可以綁啊!為什麼你要笑人家?」 火焰木村的老師分享說:「第一次嘗試與孩子探討性別,覺得蠻有趣的。也體認到老師自己先必須以中立的眼光帶領孩子一 起討論。」

「我從哪裡來?」在幼兒園談性教育

建立性別平等的觀念之外,又要怎麼跟孩子啟齒談性呢?

台北市蘭州非營利幼兒園的園長藍玉璘說:「通常在兩歲半和四歲半會是孩子對性產生好奇的兩個階段,例如孩子會在如廁或午休時把玩或摩擦生殖器。這時候就會提醒老師要做性教育的課程,建立孩子對身體的觀念。大人不是制止或是避諱,而是直接跟孩子談論。」

可以透過繪本的引導,從孩子好奇的疑問出發:「我是怎麼生出來的?」「我和她 ╱他有什麼不一樣?」幫助孩子認識男女生的身體構造,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但也要注意避免過度強調差異和有無。例如男生和女生大部分的生理結構都是一樣的,不過男生有陰莖,女生有陰部。玉璘說:「直接稱呼器官名稱才不會讓小孩混淆,形容得愈奇怪,孩子愈不敢說,覺得 不能講。」

認識了生理結構後,進一步跟孩子討論身體自主權。「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和幼兒園的老師們分享——所謂的身體界線並不只是讓孩子知道哪些地方不能被碰,而是更複雜的情境組合。包含:對象是誰、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做什麼、動機為何和如何進行?例如在醫院的診間基於預防生病而接受醫生檢查身體,環境具有隱私性,身旁有信任的家人陪同,觸碰的過程都有經過預告並適切,就可以接受。但也會有平常很喜歡和媽媽擁抱,但當剛被罵完還在生氣,所以拒絕讓媽媽擁抱的情境。

透過不同情境的探討,讓孩子理解身體的自主權,是能夠辨識不同感受、可以選擇並表達,進而建立自信、同時尊重他人。 比起千叮萬囑要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更應該是讓每一個人具備身體自主意識,任何人在任何情境都要先取得對方的明確同意,才是互動的前提。 因為,愈能從小建立對自我身體的適切認知,經驗到不因性別而被差別對待,就愈能成為一個尊重自己與平等對待他人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