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長照需要新思維 ── 突破人力、服務、使用、空間障礙,建立「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服務」

 

長照需要新思維──突破人力、服務、使用、空間障礙
建立「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服務」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2014.02.18

今年一月立院初審通過長照服務法,據悉此法係為「長照服務網」鋪路,將於民國105年銜接「長照保險法」。由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彭婉如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組成的「普及照顧政策聯盟」(以下簡稱「普照聯盟」)今日(2/18)召開記者會指出,現行長照制度的架構已窒礙難行,如不加入新思維恐將難以因應人口高齡化帶來的滔天巨浪!

 

普照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表示,未來即使長照服務法通過且長照保險法推動順利,台灣的長照仍處於惡性循環的輪迴中。主要原因在於預防性照顧不足,以至於老人極易走向失能、臥床。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近2成失能,在進食或穿脫衣服等日常活動無法自理,須照料時間女性平均7.2年、男性5.7年。這顯示國人活得老,卻不見得活得好,可見「預防失能發生、延緩失能惡化、提升生活品質,並減輕醫療與照顧負擔」,應是我國長照的核心任務。為了打破惡性循環,促進良性循環,普照聯盟與專家學者,參照日本、北歐等國經驗,推出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的新思維,透過現行法規、人力鬆綁、解套,讓社區有能力依其需求與條件,照顧社區中的老人,達成在地老化的目標。另一方面,照顧工作可轉化成國人的就業機會,使現行國人支付20萬外籍看護工近600億的薪資,留在國內,活絡經濟。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現行長照的困境主要有二,一是空間取得困難,一是人力不足。在空間問題上,公有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往往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是否符合「特定目標使用」,或符合土地使用區分等問題,相關問題的判定往往需經歷冗長的行政程序。此外,公有空間使用上,常面對縣市政府和中央協調不易,導致無法使用、無法提供在地服務。而私有空間少有面積符合社福使用者,且承租後常有改建困難的情況,以致於目前私有空間難以為長照使用。民間團體最後只能自建,但龐大的資金亦非一般非營利組織所能負擔。因此,民間團體呼籲為了長照服務的發展,特別是社區型服務,在空間取得上,呼籲各縣市政府應組成跨局處輔導及協調小組,並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以評估縣市內可使用之空間,並規劃務實可行的改善方式以保障安全。唯有類此作為,方足以為不同地區的長照空間需求解套。在人力上,本國人力長期不足,但外勞人數卻節節升高,目前已突破20萬人,並不符合作為補充人力的定位,也嚴重衝擊本國勞工,特別是女性的就業,政府應有積極作為。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副教授李光廷則說,日本長照經驗之所以可以為我國參考,主要是日本高齡化的速度和台灣一樣迅速。日本於2000年開辦介護保險,2005年第一次總檢討,納入社區整體支持中心,因而有照顧需求的老人得以在社區中獲得應有的服務,一直生活到臨終。而不必離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親戚朋友,住到大型機構當中。在社區整體照顧體制下,形成具自助、互助、共助、公助的精神,並且兼具社區地方文化,考慮到在地的條件與照顧需求,發展成具在地性的服務體系。

 

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闡釋了「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類型」的內涵(詳見附件),並表示,從使用者的角度,每個人都想要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提供照顧者須進一步培養和社區及當地長輩的了解。至於如何建構出社區整體服務,以樂高積木的概念來說明,重點在於因地制宜,當地有什麼需要,逐步由服務提供過程逐步發展、慢慢堆疊。

 

居服聯盟理事長涂心寧指出,目前訓用不合一導致用人單位對於所用照顧服務員訓練品質難以掌握,建議在人力上應訓用合一,且在地訓用,並且應該思考照服員生涯規劃與升遷等議題。以目前新北市身障協會目前所辦理的,正是嘗試打破一對一的服務模式,且採月薪制,讓居服員能較為穩定的經濟條件,維持穩定工作。

 

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分享了彭婉如基金會多年來辦理家事、居家陪伴服務的經驗,表示照顧工作對於提供服務者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份得以養家活口的薪水,對彭婉如基金會而言,福利和就業是綁在一起,讓在地的人照顧在地的人,透過訓用合一,確保服務品質,使中高齡女性在地就業,創造照顧與就業的良性循環。

 

立法委員吳宜臻表示, 國內長照法從2008年到現在,長照沒有更好。而跨出台北,苗栗等非都會縣市情況更加堪慮,呼籲政府應思考如何建構社區型服務讓老人能在地得到像家一樣的照顧。立法委員尤美女表示,政府的思維常是將長照著重於中、重度失能照顧上,強調專業化、醫療化、機構化的服務,但如此恐造成惡性循環,需有新思維方足以因應現行長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