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從一棵參天大樹建立一片森林 社區自治幼兒園同村共育的實踐

作者: 
簡瑞連(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2006 年,基金會成立了「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期待以社區自治模式,引發公部門、民間單位、教保人員及社區家長的參與,運作托育照顧服務。然而,幼兒園每日面對密集的日常照顧,將理念套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托育生態系統中,就如同參天大樹般高聳而不可及。

一路走過17年,能將社區自治概念遍地開花的堅持,是幕後推手劉毓秀前董事長及王淑英教授的陪伴,引導夥伴們潛行實踐,並透過各方資源協力,開拓出非營利幼兒園政策路線,擴展成一片公共托育森林。
 

建構對話平台:社區自治委員會與村落家長協力團

社區自治幼兒園強調共決、共治、共享,為建構對話平台組成社區自治委員會與同村共育協力團。

委員會由基金會擔任召集人,邀集包含政府主管機關、場地單位、家長、社區、學者專家、園長、工作人員等各方代表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包括園所文化之形塑、教保服務內涵、社區參與事宜。會議中引導各方透過不同專業與社會位置對話,學習聽見不同參與者的聲音,除了堅持幼兒教育與照顧的理想外,同時也實踐社區自治之精神。

幼兒園籌組同村協力共育團,推選家長代表定期召開會議,運用團體策略創造合作的夥伴關係。成群相聚是協力團的日常,假期時吆喝野餐、露營、看表演,一起照顧小孩,孩子們一家吃過一家。社區大家庭真是永遠不缺一雙碗筷,共育、共玩、共享只有別人的孩子好,我的孩子才會好!

協力團會長培培說,參加協力團說理念、共參與,投入幼兒園事務,愈能看見彼此的連結,同村共養了我和我們的囝仔。
 

跨階級共享:支持多元家庭需求

2020 年,我們在屏東的幼兒園收托了更生人家庭幼兒,就學期間老師發現孩子們身上經常有受傷痕跡,為保護孩子依法進行通報。無奈,父親揚言不放過園所。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卻因沉重壓力服藥自殺,讓這個家庭的功能更是雪上加霜。此時,基金會責成社工發動個案研討會議,邀集公部門兒少保社工、國小及幼兒園共同研商照顧資源,將支持系統對焦轉向需求端,啟動課後照顧及喘息服務。

2021 年,高雄區幼兒園出現一名第三胎優先身分卻患有腦性麻痺的孩子,因為數度被公私立幼兒園拒絕,媽媽因此隱瞞特殊身分,以一般生資格闖關。

入學前因腦麻情況經常進出醫院,但醫療、教育、衛政、社政等單位斷了線,導致孩子未能提前評估鑑定,掉落在特殊資源網絡外,成為家庭甜蜜的重擔。

政策不是零拒絕嗎?社會支持系統的不作為,最終犧牲的是孩子的權益!

她不特別,她是我們共同的孩子,應和所有孩子一樣享有相同的教育機會與照顧品質。因此,幼兒園偕同媽媽討論照顧計畫,向教育局求援加開臨時鑑定安置會議,協助孩子入園後擁有特殊教育身分,取得特教相關資源。再則,召開個案會議,進行環境預備等因應措施,進行協力團家長預告,引導園區大家以平常心與孩子互動,發動共同照顧的協力。

社區自治幼兒園定調跨階級共享,幼兒階段不強調競爭、不分階級,沒有明星孩子,不造就明星老師。重視夥伴合作與助人關係,有別於市場的強調競爭的思維。 因此,提供照顧的教保人員及協力照顧的家長,才能在共同照顧的氛圍下,理解並看見彼此的需求與差異。

相遇是共融的開始:和阿公阿嬤一起學習

老幼共融啟航於2007年和五甲老人日托中心的合作。幼兒園從園內阿公阿嬤的代間活動開始,邀請會種菜的阿公帶著農具入園與孩子一起種菜,會包餃子和下棋功夫的爺奶,也到學習區與孩子共玩。

接著,因為幼兒園鄰近日托中心,孩子們經常到日托據點與阿公阿嬤下棋、玩遊戲,分享自己心愛的玩具。老人和小孩在社區相遇,共融學習於日常,過程中難免出現雞同鴨講的趣味畫面,但長輩因為與孩子互動得到了陪伴與撫慰,老幼共融拉近了代間的距離。

近年疫情加劇後,老人家因防疫政策的限制出不了門,見面機會變少了,孩子們還會問老師:「阿公阿媽怎麼都沒來了?」推動老幼共融的鳳山社區自治幼兒園意欣園長說:「孩子的想念透過童稚的言語很自然的流露,老幼共融不是一場活動,而是如家人般的互動與關心。」

大樹下的埋鍋造飯:成為有機種子

在大樹下埋鍋造飯看似日常,卻非偶然,也不是個案。更生人家庭是社會中許多人的縮影,腦麻孩子是一般家庭甜蜜的重擔,卻在衛政、教育與社政的網絡下成為漏網魚兒。

非洲諺語說:「每個孩子都是整個村子帶大的。」很遺憾!想在社區打造一個同村共育的村子,猶如在旱地造林般困難。旱地裡的種子如何能發芽,有人說社區自治幼兒園的實驗是天時、地利、人和,但我卻認為這不是偶然也不是奇蹟,而是在宛如參天大樹高聳的理念架構下,聚合了多方力量具體的行動並執行多元策略,以行動實踐平等、關愛、合作、助人的托育照顧理念。

最後,分享2010年協力團團長題送的一首詩:「一顆種子有多重?一顆種子放在你我的手上,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也感覺不到它的重量。但若將它放在一塊好的沃土中,它將有機會茁壯成長。你說一顆種子有多重?」

這正是多年旱地造林的真實寫照,期許你我共同成為一顆有機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