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共同照顧x自立支援:豐原長青元氣學堂這樣做!

作者: 
邱嘉緣(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發專員)

 

「張媽早~妳今天好漂亮啊!」老師對入門的阿嬤喊著。

只見穿著花衫的阿嬤露出靦腆微笑,將自己的東西放進櫃子裡,便走到自己名牌的位置坐下。

「啊!可以麻煩您幫我到菜園澆水嗎?」老師問。

阿嬤點頭,熟門熟路的澆起水來。

這是張媽來到學堂的第三年,當初因為先生過世後失去生活重心,每天吃飯、睡覺和看電視,出現反覆、健忘和憂鬱等狀況,所以來到學堂。張媽從最初沈默寡言,到現在會主動照顧環境、關心新來的同學,甚至教大家說日文。返家後還會跟女兒分享課程,假日也願意和家人出遊,腿力和精神都比以前好。對家人來說,過去熟悉的母親又回來了。

仔細檢視學堂的一日作息表,會發現每個時段活動設計的背後,都有照顧理念在支撐。

然而照表操課,就能有這麼大的身心轉變嗎?豐原長青元氣學堂有什麼照顧秘方呢?答案就是運用「自立支援」概念:看見並持續活化長輩的能力,讓他們過想要的生活。並運用「共同照顧」精神,照服員是「老師」,長輩自認來「上課」,而其他長輩是「同學」。不過與其說來學習,更像是一起生活。

秘方一:無障礙的類居家空間營造

學堂運用舊臺中縣長官邸改建,一樓的開放空間就像客廳:一早長輩聚集在此聊天、讀報、撿菜;中午用餐、看電視;一旁的教室進行課程活動,二樓更有午休空間;天氣好便會在戶外庭院運動、打木球;角落則有與豐原農會合作的「元氣菜園」,種植當季蔬果。

營造舒適的居家環境,同時也有電梯、坡道、廁所安全扶手等無障礙設施,讓長輩能安全且自由的活動。

秘方二:讓長輩自己動手做,維護環境兼生活自理訓練

學堂重視生活自理,儘管長輩多為亞健康、輕度失能或失智,但仍自己洗碗、刷牙及如廁。老師也會邀請長輩「鬥相共tàu-sann-kāng」,例如:澆花、撿菜、拔草、掃地、擦桌子等任務。藉由日常練習,維持長輩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於銜接其居家生活,減輕家屬照顧負擔。此外,也藉由一起維護學堂環境,營造像家的歸屬感。

秘方三:生活化與社區化的主題課程,讓長輩持續參與社會

學堂的課程充滿生活感,依循節氣、節慶、時事,以及長輩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發展。新年做菜頭粿、分享吉祥話;夏天便打芒果、做芒果料理、擺攤賣芒果冰。

也走入社區去公園野餐、參觀圖書館、媽祖廟參拜;與鄰近的機關和店家合作一日店長、消防員、小學生體驗;組成「元氣樂開懷樂團」,到市府及火車站演出;或是利用菜園收成,作料理分送給鄰居;與里長合作,拜訪社區獨居老人。

藉由讓長輩感受歲時變換、參與社會關懷他人,建立社區認同感,還能賺錢、得到掌聲、做好事,進而肯定自我價值。

秘方四:發掘每個長輩的能力,營造互相照顧的氛圍

老師依據長輩的專長、興趣和身心機能,賦予其角色和任務。彬彬有禮的長輩被推舉為班長,負責早點名;失智但性格活潑的長輩擔任活動主持人;原本內向的長輩在一次表演後被發掘,成為社區拜訪的親善大使。

透過巧妙將健康、失能、失智程度差異的長者融合在一起,創造互相照顧的成效。因此會看到頭腦靈光但輕度失能的長輩擔任指揮失智但肢體靈活的長輩玩桌遊;曾是裁縫師的長輩幫忙修理衣服拉鍊。在這裡找回能力和快樂。

秘方五:創造對話機會,讓家屬參與共同照顧

學堂透過粉專讓家屬掌握課程,也成為「下課後」彼此聊天的話題。也藉由「健康筆記本」請長輩和家屬寫下給對方的一段話,表達說不出口的心意。另外不定期舉辦家屬支持團體,分享照顧小撇步,也讓家屬吐苦水,獲得安慰與支持。而每半年一次的家庭訪視,除了檢視居家環境安全,也更瞭解長輩及家屬需求。讓家屬成為夥伴,共同參與照顧。

學堂透過空間、課程及互動模式的設計,營造「來生活」而非「被照顧」的氛圍。透過課程活動及均衡飲食活化身心,延緩退化;而大量社交互動創造愉悅心情,有助減少問題行為,減輕照顧者(照服員、家屬)負擔。同時也建立長輩的自信與成就感,更願意與人互動,照顧環境,參與社會,形成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