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何謂「共同照顧」?長期使用者的心得和心聲

作者: 
王百芳(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發專員)

 

決定找彭婉如基金會的「居家陪伴員」前,其實需要經過許多的思考,因為它不像外勞是24小時全天候看顧,因此夜間、假日都需要家屬自己安排。也正因為如此,家屬如何與居陪員建立「共同照顧」關係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信任來自相處與觀察

「信任是一種選擇,也是靠相處與觀察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這是使用服務快一年的劉小姐最大的心得。劉小姐的父親小中風在長照機構住了兩年後,從基金會找了居陪員卉珍(化名)回家照顧。父親對卉珍的接受度很高,反而是劉小姐自己花了一段時間學習如何放手。

劉小姐一開始花很多時間與卉珍相處,觀察她照顧爸爸的方式。她試吃爸爸的餐點,她發現卉珍會特別摘掉蔬菜較老的纖維;協助做復健時,為避免重複的復健動作讓爸爸感到枯燥,會分配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做完。之後,她藉口外出採買東西,讓自己學習放手。當卉珍陪伴爸爸時,她出門感到放心時,她知道她們之間的信任感產生了。

磨合過程易爆衝突,先搞清楚事情輕重緩急有助溝通

建立信任關係的過程中,伴隨的是各種溝通與磨合。劉小姐說,家屬往往處於身心壓力大的狀態,有時沒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就會爆發衝突。而照顧中有太多細節要溝通,常常讓她覺得大腦要超載了!

家屬與居陪員最常衝突的點就是——跟我原來的作法不一樣。劉小姐提醒,家屬要問自己:這個照顧有沒有安全?被照顧的人有沒有開心?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為何要糾結,為何不放手。突破思維,家屬就可以得到一個近乎是家庭成員的好幫手。

家裡的工作,界線也應該很清楚

劉小姐也很在乎居陪員是否得到「合理的對待」,若卉珍做太多超出範圍內的工作,就會造成她的心理壓力:「即使是在家裡的工作,界線也應該要很清楚,不是我付了錢就是大爺。」

而這個議題,對另一位使用者林小姐來說,也是每天的課題。林小姐的母親,一直無法完全信任居陪員阿嵐姐(化名),最嚴重時曾有懷疑偷竊……等各種狀況。林小姐選擇充分支持信任居陪員。她說:「我就壓根不相信阿嵐姐會拿,我每次都跟我媽說你自己想清楚你放哪裡。」

她的信任來自於對母親的了解。林小姐的媽媽民國17年出生,經歷過那段刻苦的歲月,除了帶給林奶奶勤儉的生活習慣,另外就是對外人較為苛刻。要對20年代主僕觀念極深的老太太植入勞權觀念,彷彿天方夜譚,為了支持阿嵐姐,林小姐仍然不放棄對母親進行機會教育。

「讓妳委屈了,我謝謝妳願意包容她。」這是林小姐會在母親對阿嵐姐出言不遜時,道出口的歉意;此外,林小姐會扮黑臉,半強制說服林奶奶一些事,讓阿嵐姐工作得更順利。兩人建立了革命情感,互相配合支持的照顧了林奶奶將近十年。

共同照顧是家屬與居陪員同心,一起為被照顧者做出努力

共同照顧可能是,一搭一唱的說服長輩。「爸爸非常喜歡卉珍,他常開玩笑的說,說我跟卉珍一個桌頭一個乩童,就是為了騙他做復健。」

可能是,同心協力找出長輩不舒服的原因。「我們最近在處理媽媽的便祕問題。後來發現是咀嚼造成,因為她整口假牙,牙齦萎縮後就跟牙齒不合,我連絡熟悉的牙醫師,阿嵐姐每個禮拜陪我帶媽去弄牙齒。也從飲食改變出發,把菜切細一點,煮爛一點。」

可能是,互相體諒彼此的不完美。「媽媽跌倒我不會責怪阿嵐姐,因為不一定全部都在她眼皮底下,有時候她可能在忙別的事情,我媽媽個性也很逞強要自己去拿東西。有一次是我晚上我照顧的時候她跌倒,所以跌倒難免啦!」

照顧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決定、說服、扮黑臉的時刻,不是單靠居陪員一個人能完成的。過程中有笑、有情緒、有委屈、也有支持跟體諒。只要你曾經親身去照顧,就會知道共同合作的力量有多大,就算這個照顧不完美,但它絕對溫暖長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