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彼此獨立,才能真正相愛

台灣女性未來又老又窮,北歐「愛理論」能解?

隨著高齡化發展,「如何活得老又活得好?」是社會最焦慮的問題。
老年生活的品質,將是我們這個世代所面臨的嚴峻考驗。近來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有 女多於男的性別差異;最近美國也有一項研究調查指出:女性持續就業,年老時記憶力退化較慢。

台灣 2016 年平均壽命男性為 77.3 歲,女性為 83.7 歲。但台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在 25-29 歲時達顛峰,30 歲之後一路下滑。雖然仍有一部分的女性在職場上努力,但在 45-49 歲之後,勞動參與率再次大幅下降。女性這麼早離開職場,老年生活怎麼辦?台灣 30 歲及 45 歲的女性,為何無法持續工作?

工作對台灣男人和女人的意義

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顯示,30 至 34 歲的女性未能工作最大宗的原因是「照顧未滿 12 歲子女」、再來是「做家事」。這符合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知的,托育服務對於 30 歲女性留在職場相當重要。

但 45 歲以上到 64 歲的女性未能工作最主 要原因是「做家事」,其次是「家庭經濟許可,不須外出工作」,再來是「需要照顧滿 65 歲年長家屬」。以往我們以為,50 歲左右的女性可能是為了照顧年長者家屬而大量離職,但在統計數字上卻只排名第三。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對台灣社會而言,女性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補貼家用?所以「如果家中經濟許可,我就不用工作了」?還是排在「做家事」之後,所以「要把家裡顧好再出去工作」?
彷彿工作、照顧、日常家務,都是彼此分別且排他的選項,還會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實際上,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會面臨經濟需求、工作、照顧需求、日常家務。這些是必然且同時存在,但社會普遍對工作的想法卻非如此。

一些台灣男人說:「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為了養得起孩子,要拼命地努力工作。我就是負責努力賺錢就好!」 
一些台灣女人說:「要不是因為家裡收入不夠,我才不要出去外面工作!」
這使台灣人陷入了「全力衝刺工作、所以沒空與家人互動、甚至搞到過勞」;或「面臨工作與家庭生活,雖然不平衡與焦慮,但努力掙扎地當個超人」的邏輯。

尋找一個可以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未來

台灣女人從學校畢業後,普遍選擇進入職場;近 30 歲時若決定進入家庭,馬上面臨是否生小孩的抉擇。若決定生養孩子,則必須思考孩子的照顧方式;找不到托育服務,將面對是否繼續工作的抉擇。即使女人能夠維持工作,但孩子生病的照顧、下課後的接送,都需要費心安排。遑論下班後回家,還必須負擔大部分的家務及孩子照顧責任。
當女人好不容易在工作及家庭當中維持平衡,但是到了近 50 歲,若是家裡的經濟需求沒這麼迫切,也許因為家務永遠無人分攤,萬一是家人的健康出現狀況,或工作與家庭兼顧實在太疲憊、薪資又不夠高⋯⋯種種考量下,就是下一個女性選擇退出職場的時刻。

但過早離開職場,會不會讓女性老年面臨極大的經濟壓力?老後必須仰賴配偶或子女,台灣女性會不會變得「又老又窮」?為什麼台灣不能有足夠的制度支持,讓工作與家庭可以平衡?
如果台灣女性可持續兼顧工作與家庭,是否也就能維持與他人的互動,避免自己落入孤立、貧窮的處境?當女性持續穩定就業,是 不是也就減少自己老後的經濟風險和失智風險?

北歐模式的「愛的理論」

也有其他國家,對「工作」與「生活」有不 一樣的理解。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認為,「工作是一個人社會參與的工具」。所以設法在制度設計上,鼓勵人民持續工作,也讓人們可以在工作及家庭、生活、社會參與之間,取得平衡。

當社會將照顧孩子及家人的責任與家務,認定為「女人的事」或個別家庭的責任時,就難以發展出能提供一般家庭基本支持的架構。

要怎麼想辦法照顧老小?要不要工作?變成個人的選擇難題,導致個人對父母、配偶、家庭經濟的依賴更深——孩子的教育必須仰 賴父母資源、女人必須仰賴配偶的收入、父 母年老時必須仰賴子女的協助。

乍看之下,加深了家庭成員間的羈絆,但其 實是迫於現實與生活的結果。長期積累的結 果,反增加成員間的磨擦與怨懟。

安努・帕特寧在分析美國及芬蘭的社會文化之後,提出「北歐式愛的理論」:「唯有彼此獨立對等、每個人自給自足、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愛與友誼。」
基於北歐式愛的理論,應該藉由社會制度,讓每個人掙脫各種傳統的「依賴」形式。孩子不必再因父母的貧窮而陷入劣勢、妻子不必在財務上過度依賴丈夫、年邁者不必再完全依賴子女的照顧。
在這個邏輯下,丹麥發展出「彈性保障」概念(flexicurity),同時加強勞動市場內的彈性與安全保障,一方面強化弱勢族群的就業,另一方面就工作形式、薪資提供更多選擇。
上班族需要轉換工作或面臨資遣,政府會提供有效的職訓及津貼,幫助勞工順利再就業。同時,藉由提供充足的托育服務、休假,鼓勵父親育兒、男性分攤家庭責任,讓年輕父母能享有工作及家庭生活上的平衡。
極端點說,如果一個吸毒者只能清醒兩天,國家也會盡其所能,讓他這兩天可以工作!
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是通用制度,提供全體國民一體適用的醫療、托育、親職假、教育、交通、年金和長照,促使大家有繳稅的動力。
這樣的制度設計,一方面讓人民(尤其是中產階級),擁有最大的自主權;另一方面,讓家人不必因為經濟和照顧上的依賴而綁在一起,反而更能真正關愛彼此。
北歐人的思考是「全面服務」的國家,幫助 個人能真正從傳統家庭、社會的束縛當中獨立。
是時候來思考工作對於女性的新意義,以及 國家制度應扮演的角色了!

本文原刊載於未來城市@天下 futurecity.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