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帶你去旅行,對居家陪伴的長者,是不是多餘?

「如果你照顧的長輩,已經高齡93歲了,一週洗腎三次,且曾經輕微腦中風過。你會願意帶他去做一整天的旅行嗎?」,我在居家陪伴員培訓班的就業心裡準備課程,向新學員提出了這個問題。一時間大家原本熱烈的氣氛,突然停滯了,因為這個方式好像不是這份工作的選項。

 

 

居家照顧就是居家,旅行會是個選項嗎?

每個家庭都有長輩,一般人對待長輩,常常先入為主的覺得「他們喜歡在家裡,他們不想出去玩」、「我們要去唱歌,他們一定不喜歡」、「我們要去走步道,他們膝蓋不好」…….面對健康的長輩已是如此,更何況是身體微恙又超高齡的人呢!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照顧長輩似乎就應該以居家為主,頂多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散步、做做復健,一整天的旅行真的是太多餘了。

 

帶你去旅行,帶來的是感動,不是風險

「我真的太感謝你們的學員了,她不只讓我洗腎又中風的弟弟狀況維持得很好,還願意張羅我弟弟去高雄,去見他的心靈導師,完成他的心願」,這是一個姊姊的回饋。受照顧者是她年近55歲弟弟,一場大病使他不得不放下國外的一切,隻身回台養病,內心鬱悶可想而知。一個小小的旅行,為他帶來的心靈修復,大過一切。家屬意外的感謝,讓我們陷入思考:帶一個身體不健康,需要長期在家休養的人外出旅行,是一個明智的作為嗎?是否會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雙陷入風險中?
我帶著這個疑問,去詢問居家陪伴的督導們,結果,這竟然不是個案!的確,當機場、大眾交通工具,逐漸無障礙化的現在,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要的不只是機械式的移動,而是偶爾的旅行。看看風景,嚐嚐各地美食,是一種比任何中西藥都有效的心靈療方。因此我們的陪伴員往往會規劃一天來回的行程帶長輩外出走走,也就是現在流行的一日小旅行。

 

順應長輩狀況,改變安排行程方式

但疑問仍然存在:「這會不會讓照顧者陷入風險當中?」彙整了大家的經驗,會發現陪伴員並非莽撞行事,而是在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規劃。
1.從近距離的散步開始,逐漸拉長時間
先從散步暖身起,一邊觀察長輩的反應、體力,以及外出須要攜帶的東西。漸進式的將距離與時間拉長,是最穩健的做法。
2.隨著長輩的狀況,改變、安排行程方式
長者與孩子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身體一直在變化,因此固定的模式無法一直套用。例如如果原本健康能外食,到無法外食需自備食物;或者原本只需定時服藥,到需要洗腎,這些都會影響外出的安排。
3.交通工具需慎選:
較遠距離的移動,要根據長輩的狀況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例如,需坐輪椅、走樓梯有困難時,無障礙空間是否完善為最主要考量。另外,交通工具是否配有廁所,也很重要。火車、捷運、高鐵,在以上這些面向,更優於客運。
4.外出包的安排
就跟帶小孩外出要準備媽媽包一樣,帶長輩出門,飲食上根據長輩的情況做調整,若無法外食,用保溫杯準備外出的食物;水、奶粉、尿片、藥等要準備齊全。

外出旅行事先評估、及充分準備,是我們給家屬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