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以持續就業翻轉老年:一個老化社會的提案

作者: 
尤敏‧馬告(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林綠紅(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副執行長)

 

「你想幾歲退休呢?」,去年(2020年)10月某個星期五的晚上,我們受北投社區大學的邀請於公民週分享老幼照顧有關的議題,這晚的主題是「瑞典經驗的台灣轉化,自在老化的社會行動!」,教室內坐滿了關心人口老化議題的學員。在看似個人選擇的一道提問後,開啟對老化的社會意涵討論與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對老年的想像正迅速翻轉

台灣於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7%成長到14%的過程長達25年,然而到達65歲老年以上人口佔20%的超高齡社會,竟只花7年,老化速度可謂超英趕美,全球數一數二。內政部緊接著在2020年宣布,自實行戶口統計近70年以來,該年首度因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出現黃金交叉,迎來人口負成長。當人口紅利消失、社會結構持續老化,期待60歲退休、享受成群子女同住奉養,對現代的中高齡者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期望。許多六十歲世代的人便常自我解嘲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他們雖深知如此,但也不盡然全無盼望。中高齡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化與老年,在台灣是剛剛開始的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概念,意指「協助高齡族群滿足安全、健康與社會參與的過程」。歐盟同年提出「活躍老化指數」(AAI,Active Aging Index),將活躍老化定義為,「高齡者能持續參與正式勞動市場,以及參與其他非有給的生產性活動(諸如對家庭成員提供照顧服務與各領域的志願服務等)之狀態」,並發展了「就業」、「社會參與」、「獨立、健康與安全生活」以及「有利於活躍老化之環境」四大指標,以檢視各國活躍老化的達成程度。

「活躍老化」與我們倡議的「自在老、輕鬆顧」,在諸多面向有異曲同工之處,相較之下,「自在老、輕鬆顧」更側重「持續就業」與「社會參與」關連,更甚者經過職務重新設計或友善高齡的就業安排,讓工作成為社會參與的管道之一。

 

老了還要持續工作,是命苦還是有福氣?

「退休養老、含飴弄孫」是翻轉老年第一個需要克服的觀念,與中高齡聽眾互動時我們常問,「你覺得年紀很大還在工作是苦命還是好命?」一般人多認為年老還需要工作苦多於樂,但也有人回應,「身體健康才能繼續工作。」去年12月「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上路,立法意旨之一即是促進高齡者再就業。參照鄰近國家日本的經驗,高齡者再就業對高齡化的國家來說,與其說是為了勞動參與,更重要的意涵是社會參與。

目前婉如社區照顧福利服務互助系統的提供者也逐漸面臨了與台灣人口類似的挑戰,以臺北為例,人數最多但平均年齡最大,亦逐漸面臨人口偏高、年輕人招募不易的問題。不少姊妹在互助系統持續就業多年,孩子大了、經濟壓力也不再沈重。有些人選擇退休,也有許多人仍樂在工作中。

熟齡工作不只保障收入,還是持續社會參與、預防老化的鑰匙

為了讓姊妹們不僅看到工作為自己創造收入的「利己」層面,也看到勞動,特別是透過互助系統相互協力解決社會問題的「利他」層面,從去年起,婉如基金會開始在提供者的在職訓練中傳遞「持續就業作為社會參與、預防老化」的概念,我們在在職訓練中,首次拋出「持續就業」的公共參與意義與「自在老、輕鬆顧」的連結。

探訪持續就業的姊妹們發現,「工作有意義、有成就感」幾乎是共同的心聲。「以前工作是為家人、現在是為自己」、「使用者都很尊重我,配合久了就像家人,不去服務總覺得怪怪的」、「服務的長輩很期待我每週固定去探望他們、幫忙打理環境,看長輩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工作不再只是工作,還有人際互動、姊妹情誼,因此即使年紀漸長勞動亦不以為苦。同儕間「活到老、動到老」的相互激勵,搭配工作時數與內容的調整,都能達到持續就業的目標。

以「持續就業」為核心,創造「自在老,輕鬆顧」的正向循環

婉如社區照顧福利服務互助系統的核心價值之一是「像家人一樣的互助」,除了鼓勵年紀漸長的提供者持續就業,發揮社會參與的功能延緩老化的「自在老」;對健康或亞健康的高齡者提供適度的支持服務,延緩失能、在地老化,達到「輕鬆顧」的目標。提供者與使用者像家人一樣互助、彼此支持。這其中,當然包含許多友善中高齡女性就業者的工作設計與嘗試。

工作與退休,隨著人口老化社會來到,兩者界線不再一清二楚。在北投社大公民週的分享中,我們分享以「持續就業」為核心,創造「自在老,輕鬆顧」的正向循環的可能性。不意外地,接收到許多回饋是女性因照顧老小離職、職場遇到高齡歧視、中高齡二度就業不易等情況,在在都挑戰「持續就業」,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友善高齡就業的環境!

 

您想幾歲退休?根據勞動部統計,2019年國人預計退休年齡為61歲。現在,是不是應該思考如何重新思考就業與退休規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