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非營利幼兒園,就是我希望自己小時候念的幼兒園 -- 挖土、爬樹、交朋友

 

「有一個媽媽,她的兩個小孩都是五甲畢業的,她告訴我,這裡的孩子剛進小學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功課被打趴 但卻是班裡最會交朋友的小孩。」大兒子翊瑋剛升中班,35歲的王郁婷略有點驕傲的說:「我那白目的兒子剛在這裡的前三個月每天哭,但現在逐漸長出一個會照顧自己跟關心周圍的個性。」

 

少子化下的家庭嬌子 吃西瓜不知西瓜有籽

王郁婷現在已是二子之母,小兒子還在襁褓之中。她自己本來是護理專業,在產下大兒子翊瑋後,轉為全職媽媽還全親餵。翊瑋是家族長孫,「被長輩捧在手掌心呵護,從來不知道葡萄與西瓜還有籽」。她提及開始幫翊瑋尋覓幼兒園的時候,丈夫在早晨經過五甲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外圍時,大驚失色的第一印象:「裡面的小朋友居然都在自己拖地跟掃地!」平平都是一樣大的孩子,但家中的小孩打下娘胎可從來沒有過勞動生活。

王郁婷描繪的夫家,是少子化的現代家庭中常見的場景:將孫輩疼入心的爺奶,年輕時吃過苦,養兒育女時的年代騎機車不但不戴安全帽,還可以一家四貼,但兒子媳婦對待孫子就不能有一點隨意。「我如果騎機車載小孩,他們就會唸我家裡明明有汽車,我也會開車,要這樣才比較安全。」王郁婷悠悠吐槽公婆的緊張與「事事」配合愛孫:「兩老明明都說台語,跟我們也說台語,跟孫子卻就會自動改成國語溝通。」

而現代父母大部分需要維持雙薪才能兼顧奉養長輩與孕育後代的職責,孩子長成的過程中,一旦脫離需要托育的0-2歲階段,接下來就是送到幼兒園中,去適應團體生活,以及跟幼教老師學習更多在不同成長階段正在發展的知能。

怎麼選給孩子「最好的」幼教環境,幾乎是每個家長在嬰兒呱呱墜地後,容易湧上心頭的要緊事。王郁婷雖不需出門上班,但單薪家庭更要斤斤計較的是預算。她選擇讓翊瑋進入五甲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的動機單純,除了平價,更在乎的是「我想給我的孩子一個比較自然的環境,他可以爬樹挖土,不需要為了急著學注音或是英文而提早他的學習階段,這是我認為最好的。挖土的他最快樂。」

 

快樂長大或是快速學習 要選哪一道

陳秀琴一家三個孩子都在五甲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念書,老大早已畢業,現在小學四年級。老么孟佑和王郁婷的大兒子同年,一樣一入園先哭滿三個月。現年10歲的大兒子在小學裡喜歡動手勞作,也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她補充:「以前在五甲沒有教注音,但是每週都可以借兩本繪本回家,園所也會讓孩子兩兩一組練習說故事,所以雖然剛進小學時有一點同儕差距,但大致的適應速度都很快。」

而在小一課堂上發生最棒的事情,便是「因為他幼兒園時沒有學過注音,所以在學校剛開始教的時候,非常專心學習,學會了也就跟其他已經學過的孩子一樣了。」孩童每習得一項新技能都需要花費一些工夫,但在可以吸收的年齡階段更容易掌握,也更有效率。

「但不焦慮是不可能的。」王郁婷周圍有許多朋友把孩子送進宣傳有雙語、外師以及目不暇給的才藝教學園所中,當她看著朋友群的父母雙眼閃閃發光,告訴她孩子多才多藝,有的唸幼幼班的孩子都已經在學注音,她也會糾結在「快樂長大」跟「快速學習」之間選擇前者,是否真的扼殺了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但我每次提早來學校接小孩的時候,」王郁婷露出寬慰的笑容,「一排家長坐在一起,發現我們都不是聊孩子的學業或是才藝有多好,而是他們相處在一起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情很快樂。」家長們靜靜在旁等候孩子玩累了,然後告別各自回家,明天又是一個親子都期待的上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