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專題座談:回歸以人為本的關懷素養與實踐 逐字稿

回歸以人為本的關懷素養與實踐

(2020年9月25日)

歐姿秀:據說我有五分鐘,我要講三分鐘,說一點我想說的話,然後留兩分鐘來介紹我三位好朋友。那從昨天到今天,你剛剛這樣子介紹讓我突然不知道該怎麼接,因為近年來非營利幼兒園好像跟我畫很大一個等號。很多如果最近幾年認識我的人,大概都是因為我跟非營利有關。那我非常感謝婉如基金會辦了這一場,這個叫論壇嘛。那作為非營利幼兒園所謂重要推手,是跟了很多先進走到現在。我們今天的題目叫做五年推動成果,他其實這五年代表的是他立法之後的五年。對我來講非營利幼兒園跟著我,應該是更早之前,也許這幾天有大家聽到的有個實驗階段。在實驗階段的時候,其實我們真的不知道臺灣要怎麼長出一個公幼跟私幼以外的一個非營利幼兒園。那藉著剛剛很多的夥伴,或者昨天來的所有的台上的人,甚至台下的朋友,應該都是參與其中的,我只是參與了長了點,我的參與應該是在三十年前。剛剛瑞連提到的三十年前,我認識了王淑英老師,但是一年之後我就去生小孩了。那更早之前可能我想在座可能會有不同的階段,但是很高興我今天可以在這邊,我昨天也聽到了一位爸爸的一個回應,那我想非營利幼兒園走到現在應該有達到他的一個目的,為幼兒教育引進更多的社會關注,那我們要踏出去跟更多的社會人做一些互動跟對話,而不是關起門來哎哎叫,或者關起門來,我們今天其實三位園長大概都是沒有完全關起門來推動他的幼兒教育,所以讓幼兒教育的價值其實發揮得更深、更遠這樣子。其實非營利幼兒園我們有一個大的目標,大家常聽到的是優質平價對嗎?但是這幾年我們也已經比較確立他還有友善職場,他還有公民參與這幾個目標,只是我剛剛說,兩年前我們其實第一場論壇,我當時坐在下面我就很認真寫筆記,我當時第一天就邀了各縣市的地方政府來談他們眼中的非營利經驗,我非常的難過,我所有記錄到的都是平價、平價,俗又大碗這樣。我就在想怎麼辦呢,政府的懶人包都是在講說這是又便宜,就帶動我們這幾天所談的很多問題,那事實上他不只是便宜,那我高興兩年半後的論壇,我們開始談到一些重要的價值。那個裡頭有大家昨天關注的優質,對不對,但優質也很高興是老師說到的,也是我們今天這個場次很重要的,不是...非認知的能力,那也回扣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以人為本」,那我們今天要更focus到說其實在我們的幼兒教育裡頭,其實現在的新課綱有提到孩子要培養六大素養,其中有一個叫關懷合作。如果我們剛剛說臺灣的幼教走到現在才要開始有這麼多的機會跟更多人解釋,然後看到幼教更深層的價值的話,那其實我們有沒有機會讓更多的小孩從小就能夠感受到、經驗到這樣的價值,其實那都是人性很本來的東西,只是我們忘記了,或者是幼兒教師搞不好也忘記了,我們不是只有照顧孩子。因為真的孩子不是只有在你的班上長大,他也在你這個幼兒園長大,他在這個社區長大,那他要成為我們社會未來很重要的一份子這樣子。那我在等兩分鐘的招牌,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那這樣我還可以再談一點。時間再往更前面一點,其實剛講說我跟這個結緣是三十年,三十年更早一點其實三十五年的時候,我大學剛畢業,進入到我喜歡的工作。我大學唸的是經濟系,到了企管部的公司做事,但過了一年,我就在想我好像沒有想要一輩子做這樣子的事情。那我開始在想我想做什麼,那我想到其實我整個大學四年我幾乎常常往雲林跑,因為我參加農村服務隊,我在那邊認識了許多跟我不一樣成長背景的孩子。我不會想到小學畢業,不就是要唸國中嗎?但當時我們到雲林去,我們要去做家訪,是要去告訴他的家長說,你的孩子小學畢業不一定要,女生就去做平車、拷克,他可以上學,他不是就去當女工、當美髮師、學徒,那男生就去機器工廠。那個對我是很大的影響,發現不是就我這樣長大,我就開始思考我要怎麼去未來的時候,我就想說其實人的成長環境很重要,那怎麼樣可以有更好的狀況。好,那因此跟大家在...,知道婉如要辦這場座談的時候,我幾乎是搶著要來主持這一場、最後一場,因為我很喜歡這樣的題目,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回歸那個關懷的素養的本質,然後幼教的本質對我來講其實是這樣,然後而且實踐。那我也很高興,當初就鎖定我要邀請三位好朋友,他們在...,他們不是只有在非營利幼兒園,成為非營利幼兒園之後他們才在做這樣子的幼教本質的推動。我先從最後一位介紹起,惠鈴園長是慈母幼兒園,他們其實是用申請辦理的方式從私立幼兒園轉成非營利幼兒園,過去他們是靠著募款來推動融合教育的,那等一下會告訴我們很多感人的故事。那雅雪園長其實經歷過很多不同園的創立,但是對他們來講,孩子真的就在社區長大的,他們會帶著孩子跟家長去關懷社區跟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的人。那靜怡園長其實是成長基金會的一員,他們也是接了很多非常令人感動的幼兒園,那他在龍埔其實也幫我們一起關懷了,其實幼兒園裡頭有親師生對不對,非營利有一個比較貪心的,我們希望同時照顧到孩子、家長跟老師,那我們這兩天有很多人開始關心我們的老師,那靜怡園長我請他分享如何去關懷幼兒園裡頭不一樣的家長。那我想這些大概都還滿...,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很感人的故事,因為他都曾經感動過我,那我想我把時間就先交給靜怡園長,讓他介紹,謝謝。

 

陳靜怡:一直習慣跟孩子平視,站在上面太不自在了,我還是下來好了。大家好、主任好,各位幼教的夥伴大家早安。我是龍埔成長非營利幼兒園,我是靜怡。謝謝基金會,主辦單位邀請,也謝謝歐老師的邀請。那也很榮幸參加這樣子的一個議題,我想親師合作這檔事,應該是在每個幼兒園,不管私立、公立、非營利等等,都是一直在努力希望營造的。那在進到這個議題裡頭,我先來說一下龍埔成長的故事,龍埔成長其實是由成長文教基金會所承辦的,那我們創園的時間其實在101年,那我們有兩個階段。101年到104年他其實是一個友善教保服務計畫的一個友善園,那105年非營利實施辦法實施之後,我們走入了非營利。那回首這八年,我剛才在台下跟園長講,回首這八年的歷程應該是很深刻的,很深刻的體驗。這次談的因為是親師合作,那剛才上個議題談到滿多的家長心聲,那聽了上一場的議程,我對家長會有更多的包容,他們不是沒有不照顧小孩,是真的沒有時間。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我記得因為在友善的時候他是一個招標的歷程,那我印象很深刻,那時候我已經確定會接園長的職務,那時候在與會裡面,其實會有一些對話跟詢問,我記得那時候的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你為什麼要接這裡?」,回朔我過往的經驗,其實我在成長非常非常多年,然後成長一開始的母園其實設在臺北市的市中心區,所以相對的在市中心裡頭,你照顧的孩子大部分大概就是小康家庭,很多的家庭其實是很願意陪伴小孩。那輾轉因為成長接了其他幼兒園,基本上都是在臺北市,我記得我那時候的對話說「我想要去照顧不同社群的孩子」,但是這個社群的不同也是真的讓我非常的不容易。我在承辦的這幾年過程中,其實我的主管給我很大的空間,但是我最常最常在前一兩年的時候,遇到家庭的不同、孩子的不同,我最常跟我老闆的對話就是「為什麼會這樣?」、「他們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就我很多很多的問號。但因為接了,所以我覺得我想要試試看,那可能是回到我自己本質。那其實基金會在七十幾年成立之後,這一直是我們的教育信念,期盼每個小孩順情適性、快樂成長,愛自己愛別人,自處跟別人相處,喜歡學習、快樂容易,但快樂成長他背後的意義不是每天開開心心,他要回到孩子自己的本質,他對自己的自我概念是否正向,他對自己的自我價值,反推回來人際互動的技巧,還有他的學習態度跟他的學習本質。面對非營的孩子、面對我們的小孩,其實那是何等困難,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特質,那個特質來自於家庭的背景。那家庭背景的不同形塑出來的孩子的學習樣態他也都不一樣,除了園方跟老師的努力之外,我相信家長在其中,他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

先回來我們的園所,我們學校在三峽,他在北大社區,那大部分的孩子來自於社區,但是我們學校的位置有點特別是,他其實是一個處於新興社區跟一個舊市政的中心點,我常常會跟大家分享我們學校是這樣子,從右邊走你就會看到繁榮的都市,好,你想像一下高樓大廈,那個lobby、那個社區大樓的lobby都是比創新,然後比豪華的。當你往左邊走,你會開始看到田野,阿公阿嬤種菜,再往內走,過年初六是三峽的大市,因為有賽豬公的傳統祭典,在三峽還有這樣的文化存在。那在離我們學校再遠一點點,有一個原民會幫三鶯部落蓋的一個原住民國宅。那我們的孩子就來自這些區域,所以他們來自這樣子不同社區文化,進到龍埔來,那就形成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氛圍。那其實我們從創園到現在每一年在優先進來的比例、需要協助的比例一直落到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但其實我只是一個三個班的學校,我全園只有90個孩子。那其實這樣換算,你大概知道那個比例是重的,但是無論如何他進來了嘛,他就是龍埔的一份子。再加上整個在家庭背景裡頭優先我們的弟妹,我們兄弟姊妹,以新北市來說,可能各縣市有點差異,那在新北市來講弟弟妹妹他沒有優先權,他就是併同一般生抽。講一個笑話,我覺得很有趣,有一年姊姊是大班的小孩,有一年弟弟抽中了,你知道我們老師,我們老師在那個門口列隊歡迎、拍手叫好,你就知道那個要營造家長怎麼認同學校,其實是一個需要花很多力氣,包括對老師而言。然後另外一個就是你無法去選擇那個家長社群,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剛剛有提到我們的社群來自不同,有一次在報名的時候,有一個爸爸很高,穿吊嘎,有刺青,然後嚼著檳榔進來說我要報名,然後我就說爸爸「你知道我們是哪個學校嗎?」,「我知道,最難抽的那一間對不對(閩南語)」,因為其實我們的老師那時候年紀很輕,看到就嚇死,就把我叫出來。我就說「對,不好抽喔,你要讀嗎?(閩南語)」,「要啊,最難抽為什麼不讀(閩南語)」,但是你知道莫非定律,就是你越害怕的他就中了。新北市是立馬抽籤,按下去後那個名單就刷出來,其實很快,然後我們就特別鎖定那個小孩的名字,哎唷中了(閩南語)。但是還好,我覺得後來的整個親師溝通其實還算順利。因為來自不同的族群、社群,所以相對的,我們發現了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本質上非常熱情、非常好奇,對人非常的注目,他們對人非常有興趣,即便到現在喔,我們已經第九年,第九年,我只要經過各班教室的門口,即便他現在正在學習區操作,即便他現在正在進行團體課程,我都可以聽到小孩從門口大叫我的名字,就知道他們的專注的事情其實是比較短的,因為專注時間短,所以在學習上也會是一個現場老師的困境,我們都從現場老師出來過,我們大概知道說當我今天正在進行一個活動,或者今天正在進行一個操作,孩子的專注力時間太短的時候,要花多少的力氣再把他抓回來。那在被陪伴的經驗其實很少,那我覺得這個「陪」很有趣,就是我們會跟家長說你要陪小孩。我記得有一次我印象很深刻,我們辦了一個活動,然後是親子一起的活動,然後爸爸把孩子帶進去會場,也跟我們一起進行活動,在過程中,其實孩子很enjoy在活動裡面,也跟著活動在操作。這時候我就聽到一個小孩說「爸爸,你不要再玩手機了,手機放下來」,聽到孩子的心聲,我要你的陪,不是你認為的陪。那我覺得現在是年輕世代的關係,聽到孩子要你的陪不是要你把我帶到這裡,把我放著,我要你跟我一起。當然那個現場其實是尷尬的,因為爸爸就默默的放下來,但我看到那個爸爸很可愛,默默的走到外面去,跟我說我去喝一下水,那其實他就是又在外面玩手機。那再來就是老師的困境,那我剛剛提到我覺得教保人員在幼兒園現場需要被支持,他真的需要被支持。那個支持不是除了一些實質上的薪資福利之外,另外一個是他在運作中的困境,園方的角色在哪裡,所以就回到了一個所謂的親師合作。那在這幾年,在陪伴他們的歷程裡,我們大概把他分類,可能不見得完全的完整,把他歸類,有一類的家庭他可能是忙於工作跟勞務,他可能疏於陪伴跟照顧。另外一個他重視學習,但是給予孩子的無限空間,他不會約束小孩,他不知道怎麼約束小孩,也許就是大家口中的恐龍家長,會覺得不要抹煞他的創意,你不要抹煞他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類。更多類型的其實是願意陪伴小孩,但是他可能需要比較有效能的技巧跟策略。那我剛剛提到忙於勞務跟工作,我們有些孩子來自於原住民國宅,那在原住民國宅裡頭確實你會知道他們的背景,雙方都是原民,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那我印象很深刻是我們曾經有一個小孩來,一個小男生,那媽媽帶他來,你會發現他的衣服幾乎一樣,老師都有那個敏感度在,你會發現奇怪今天穿這個,怎麼明天還是穿那個,你會發現他怎麼每一天身上都會有一股奇怪的味道。那在面對原民家庭的時候,你很難跟他說你要陪他,因為他真的就沒辦法,他真的有他自己的辛苦在。如何建立關係在面對不同群家長的方式也不同,當然不是只有原民家庭,在每個家長進來的時候,其實我們都也會花時間溝通。那我為什麼提原民,因為原民的思考文化或者是他們跟我們的對話過程中,我發現有不一樣的思維。那從原民爸媽的角色,他就是連自己都養活不來,哪裡提到陪伴、我怎麼陪他玩、我怎麼照顧。那其實在接觸這樣類型的孩子,建立關係要從需求開始,回到他的需求在哪裡,,我去做家訪。我做家訪的原因是因為我發現孩子上學的頻率太奇怪了,有時來有時不來,不然就是他突然消失,你也找不到人,那孩子既然是龍埔的小孩,我覺得他就是有必要被照顧,然後我們就去做家訪,我們帶了老師一起去。那進到了原民國宅,你就哇(嘆氣),好想深呼吸喔,就是那個好想深呼吸是,原來孩子生長的環境跟真的不一樣。那他有一個可以進去的房子,但是什麼叫做家徒四壁,我看到了,雖然他在國宅裡,你從窗戶看到,你只看到一個椅子,什麼都沒有,然後我剛剛有提到在面對這樣的家長群的時候,在建立關係裡面回到他的需求。那我覺得這樣的親師合作最低標叫做你讓他來上學,你讓他來上學就是我們的合作的開始。那因為他不來上學你沒有辦法做後續太多的服務跟照顧,所以我們那時候就跟媽媽講說那請讓他來上學,那在上學之外,其實試圖用一些參觀的方式,讓他看到孩子其實是可以被照顧成這個樣子。那另外一個,其實在面對這樣子家庭的時候,有些孩子的刺激是太少的,所以在過程中,社會資源這件事情其實是必須被介入的,包括我們會因為他的需要,去申請特教,或者學前的啟蒙服務在這樣的家庭裡頭,有時候會有一些替代角色,他也許是阿公阿嬤,他也許是姑姑阿姨,那這樣替代角色的教養增能就變成我們的重點。你可以看到我們就讓阿公阿嬤來參加活動,我透過很多的活動,不是讓他來上課,我讓他用活動的方式來參與入園,看到其他孩子其實是也可以是這個樣子,你的孩子也有這樣的一個未來。

那另外一個是在面對在學習上非常重視,但是他不知道要怎麼約束的家庭來講,我們的處理方式是我們透過一些校外教學,跟一些園內活動的參與,然後進班觀察,我開放家長進班。但在進班的過程中,我會告訴他說你有功課要寫,因為他重視孩子的認知學習,所以他基本上參與意願高,他要寫什麼,第一個請你去看看你的孩子在做什麼,第二個請你去看看你的孩子跟孩子之間在做什麼,第三個請你來觀察看看孩子跟老師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透過不同角色的對話跟文字,讓家長從另外一個角色看到自己有些部分是可以被調整的。那當然更多的家庭他是願意陪伴,但是他需要比較有效能的技巧,那專注力應該是現在普遍的一個問題,那當然我們會跟家長提怎麼樣去計劃安排一段運動時間、靜態的工作,然後針對需求,提供幼兒園一些教材教具跟圖書借閱,這當然我們會常做。然後另外體能這件事情我們覺得重要,可是家長有沒有這樣覺得,不一定,所以我們在活動辦理的部分,我們會傾向親子一起,我們用親子一起的活動讓他知道運動這件事。像我們的親師座談會,除了課程的闡述之外,更重要的其實來自於我們會設計一些家長可以帶回去讓孩子玩的遊戲。另外一個是我們辦了滿多場的父母成長團體,我直接帶家長怎麼玩,讓家長入園,然後我透過資深老師的帶領教會他們,例如:棋藝的部分、桌遊。那所以在整個親職活動的設計方案裡頭,這些都是常做的,只是在更多一點點是提供他們可以在家進行的遊戲,然後入班、家長志工,這是我們過往的一些活動的照片,包括其實我們辦了一些父職的課程。那當然還有一些個別,在個別的部分,家長溝通這是必然,我覺得很有趣,這兩年我試著跟家長溝通的部分不會只找媽媽,我會說爸爸媽媽一起,配合家長的時間,教養不是只有媽媽的事,基本上是雙親一起。我最近、前上半年收到一個回饋,在每次對話完之後,因為孩子的問題,與爸爸媽媽談完之後,他告訴我婚姻問題遠大於教養問題,因為爸媽的觀點不同,所以也是,我其實覺得坐下來針對這個小孩我們好好談一談,然後包括一些社會資源的運用,那包括請治療師入園教家長怎麼陪小孩,這個大概是我們在個別的部分會做的。那我覺得親師溝通回到原本其實是信任,那個信任的角色不是只有班級老師散發出來的,包括園長的角色,一直以來我覺得家長會相信,來自於這個孩子不是只有班級的,他是大家的,我可以再跟家長談你的孩子的時候,告訴你,告訴家長你的孩子的特質是什麼本質是什麼,你可以、能做一些調整。我覺得在家長的角度裡面,他發現孩子不是只是教室裡的,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那我很喜歡這句話「看見孩子的好,他們就會從你的眼神中得到認同,並且學會讓自己更好」,謝謝大家。

 

黃雅雪:然後接下來就換我分享一下,鳳山自治的一個經驗,那題目是老幼共融、學習更有力。我先介紹一下...(操作pointer),我講一下社區自治幼兒園的緣由,鳳山社區自治幼兒園之前是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是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去承接的,開始...,因為昨天有講到說非營是五年推動的成果,我很有幸,從婉如基金會在做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是實驗階段的時候,我就已經進去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那透過這樣實驗的成果,有五六年之後,才有了第二個社區自治幼兒園,在102年的1月成立。那時候的家長都說五甲是一園,鳳山是二園。對,然後,因為也是這樣子的...,為什麼會有鳳山,另外一個很大的力量也是家長,就是五甲那時候是社區自治委員會,然後還有家長會,那因為那時候是幼托整合之前,其實我們都還是屬於那個社會局、社會處的管轄,那時候剛好是縣市合併,所以就是家長跟那個社會局的局長蘇麗瓊局長,那我們就做了一次的對談之後,那時候蘇麗瓊就覺得說這很值得做喔,所以就很快的找到在前鎮跟鳳山交界的地方,雖然他叫做鳳山社區自治幼兒園,可是他在所屬的地理位置是在五甲地區。那時候在蓋那一棟是以那個社會福利的規劃去做的,那很快地他就把那一棟的建築物的一樓就改成是幼兒園的規劃,所以就有了鳳山社區自治幼兒園,也就是我們家長俗稱的二園這樣。那裡面的設施的話就是有社會福利館裡面,所以他就是...,我們一樓是幼兒園,二樓是社區發展協會,等於是里長去承辦的。那三樓是老人的日照中心,也就是所謂的老人的幼稚園,他就是早上來上學然後下午回去。那四樓是長青教室,五樓是身心障礙的哥哥姊姊的工作庇護所,就是他在那邊練習工作能力的之後再轉介出去。所以等於這一棟樓的部分就是老中青少都有,所以我們就延續這樣子的部分就成立了二園,那成立了二園之後,我們的那個家長就說,他就覺得很奇怪,五甲就是有一個不同的味道,他經歷了很多幼兒園,他就覺得你們就是有一個很特別的味道,我說「那是什麼味道?狐臭味嗎?」,他說「不是,是那個有人味」,那我們就在想啊,那到鳳山之後我們到底要怎樣把這樣的人味是可以傳承下去的,然後又可以有社區,然後又可以有婉如基金會要去承接的這樣子的基本的理念平等、關愛、合作、助人。那所以我們就朝這個部分去思考啊,地理位置很好,就是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那我們的教保目標,這也是淑英老師帶著我們去討論出來,我們這樣子的孩子,就昨天毓秀老師也有提到,我們看到樹葉他其實春夏秋冬他的顏色、他的成長的部分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子讓孩子對這些社區有一些生活、自然、人文有一些感覺,所以就是教保目標,我們也拉了一條主動關懷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那到底要怎麼進行,那生活型態..,那一棟樓就是老中青少都有啊,怎麼樣子去做交流,那所以我們就發現說,其實雖然我們生活在那一棟樓,其實我們彼此都不熟,阿公阿嬤他們要上去三樓要坐電梯,可是孩子又進去幼兒園,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是都不會...,就感覺很冷,我剛去的時候會感覺很冷耶,雖然是夏天,可是那種人的互動就沒有五甲的那種很熱情的人味。那怎麼辦呢?我們就開始找樓上的社工去討論,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子可以去做結合,那可是聊完了整棟的社工,可是...,因為昨天有講,就是我們教保品質要顧好,其實人很重要,所以要去執行,我們的老師也很重要,那要怎麼樣子去說服老師,老師內心也有很多的疑慮啊,我在班級裡面做教學就好,我為什麼要跨出去,那我跨出去我又不知道要怎麼帶阿公阿嬤一些活動,那帶這些活動我又不曉得他們會不會發生危險,會不會怎樣,就好多的擔心。那只好最後就跟他們說,反正我們就先做,做就對了,就從自己開始。從自己開始就從打招呼,我就跟他們分享說打招呼就從說廢話開始,比如說我們要去倒垃圾,明明就看到鄰居拿著垃圾袋,你就跟他講說「你出來到垃圾啊(閩南語)」,你說「對啊,我也出來到垃圾(閩南語)」,就是這樣子就開始有了互動,所以就是看到阿公阿嬤來就說「阿嬤你來了喔」,然後就說「恩恩恩」,開始就會有些互動了,然後就好的開始。我們要怎麼樣利用後面的公園,五甲公園就緊鄰在幼兒園的後面,所以我們就規劃了說,社工說阿公阿嬤很不喜歡動,所以我們就拜託小孩帶著阿公阿嬤去運動,所以他們就有動力嘛,所我們就安排了,例行活動就每週一早上一定要做阿公阿嬤的健走。那就維持了大概一個學期之後,我們有家長來分享說,有一次我要幫我們家兒子請假,然後他就說媽媽不行,媽媽就覺得說你有這麼愛上學嗎?有這麼好學嗎?然後他兒子就跟他講說,不行,如果我今天沒有去,沒有人陪阿公阿嬤散步,他媽媽就覺得他有把這件事情當成是他的例行工作這樣。然後就做了健走的這一個部分,那接下來變成是老師覺得這樣子好像不夠,只是去走路而已,我們就是輪流孩子去帶阿公阿嬤,我們想要再更深一點知道阿公阿嬤他們在做什麼,尤其是有一些小孩他對於那個樓上的阿公阿嬤有點失智,或者是有一點行動不便,他們其實是有點害怕的。那老師看到這個狀況之後,就是覺得說我們在課程裡面還可以再加上一些東西,所以就是跟孩子分享爺爺一定有辦法,雖然他年紀大了,可是他會很多技能,雖然他中風了,他的腳不方便,可是我們可以慢慢帶他、慢慢引導他。所以老師在課程裡面就從相見歡開始,他就去安排孩子他對阿公阿嬤還不太敢互動的時候,他就安排了我們來按摩,抹了乳液之後去幫阿公阿嬤就是按摩手。從按摩手開始,那阿公阿嬤剛開始小孩子還不太敢,就是慢慢的老師引導之後就有了一些互動,那他們就變成是小主人跟小天使,他就固定,我就是要去照顧他,然後他們就會去聊天,會知道說這個阿公,他是以前是當水電工的,很厲害。然後這個阿嬤很喜歡種植、種菜。然後還有一個阿公他已經102歲了,102歲的爺爺他是以前是當醫生的,然後他又很喜歡唱平劇,所以孩子就對這樣子阿公阿嬤就有很多的認識。那就在想說阿公阿嬤他們的生活作息都跟我們一樣,他們也需要吃點心,然後他們也有工作櫃,然後他們也有一些玩具,然後我們就想說把我們的玩具也帶上去跟他們一起玩,然後也順便玩他們的彈珠台,就是可以有一些互動。那在玩的時候,孩子也會有一些擔心說阿公阿嬤不會玩怎麼辦,然後他們也會帶桌遊上去跟他們玩。那後來孩子就看到了一些需求,老師也發現了一個需求,我們要帶阿公阿嬤要穿那個線,可是阿公阿嬤眼睛不好,老花穿不過去,怎麼辦,所以孩子就會有一些的那個發現說,對啊,那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是可以去進行。那小孩很喜歡吃嘛,對吃很喜歡,阿公阿嬤對吃也是很喜歡,所以他們就想說好那我們來做東西好了,那做東西,社工阿姨又跟孩子說,那阿公阿嬤不能吃的太甜喔,也不能太硬喔,所以孩子就一直去想說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所以也做過月餅,也有做過鬆餅。那節慶的時候,大家就會去想到這一棟樓的,比如說中秋節我們就要邀請阿公阿嬤,要邀請哥哥姊姊他們下來一起同樂,可是他們要去踩街又不能走太遠,所以阿公阿嬤他們又很想參加,所以社工阿姨就跟孩子說,那他們就坐在路邊,然後等孩子踩街完回來就發那個福袋。所以這樣子,這已經是形成是每一年都會做的事情。那孩子就有發現了一些問題,因為每一次互動,因為阿公阿嬤他們也有一些…只要在講話就會睡覺,不然就是不太理,那像這個阿公他就會這樣子、手這樣子(雙手放在前面),然後又不笑,然後小朋友跟他互動,他就會覺得說這個阿公是不是在他生氣,所以他們就會有一些問題。那提出來了之後,老師就會跟他們分享,說這個阿公他並不是在生氣,他只是不喜歡講話,或者是阿公走路很慢是因為人老了,我們的行動會比較慢,就是從課程裡面,然後會去跟孩子去做討論。然後因為孩子會畢業,那阿公阿嬤就會想到自己照顧的孫子要長大要畢業了,那其實以前我們是都會用寫卡片的方式,比如說因為要練習說再見,這個也不容易,因為人生難免都會有人來來去去,所以如果是實習生他們要結束,我們也會帶孩子去做一些感謝的卡片。那因為他們要畢業了,本來都是用畫的,可是畫的阿公阿嬤也不一定看得懂,阿公阿嬤畫,小孩也要猜老半天,所以就是我們最後就想說我們就來拍那種感謝的影片,然後告訴阿公阿嬤我們是怎麼樣子,這個過程是希望他怎麼樣,等一下有時間可以讓你們看一下。那另外一個部分,除了三樓這樣子的互動之外,我們其實也很重視自己家裡面的阿公阿嬤,所以老師們就規劃了說,我們就從一首歌,而且是台語、閩南語的歌,然後回去訪問一下自己家裡面的阿公阿嬤他們喜歡唱的歌是什麼,那孩子他們就學了一首歌叫做芒果花(閩南語),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可是我是沒聽過這樣,然後就聽他們在唱喔,他們真的很會唱喔。去公園的時候,也剛好遇到了有一群他們可能已經退休了,可是就是自己的興趣,所以他們就組成一個小樂團在那邊彈。然後小孩走過去就問那一些阿公阿嬤說「你們會彈那個芒果花嗎?(閩南語)」,阿公阿嬤說「你們囡仔會唱芒果花喔,這麼厲害!賀,我不會彈,不過我們回去學(閩南語)」,然後他們就相約了一天的下午,他們就來演奏,小朋友就在那邊唱,真的就是唱芒果花(閩南語),還唱那個愛拼才會贏,真的很厲害。就用一首歌牽起了社區的這樣子的共融,那從這樣子的互動,我們就發現家長給我們的那個回饋。

 

新世代的孩子他很少跟長輩互動,可是我們有一個小朋友他的...,他早上來上學,然後阿公上去三樓上課,他回家其實,因為阿公中風,所以孩子其實是很少去...在家主動去跟阿公慰問的,因為透過這樣子的互動,媽媽就跟我們分享說,老師故意,也不是說故意啦,就是有技巧的引導他們兩個同一組,所以就是讓這個孩子跟阿公在同一組有一些互動,然後這種互動就延伸回到家,然後媽媽就看到說以前都不太互動的,現在就開始互動了。那尤其最開心的是阿公,因為他就生病,然後可能會覺得說孫子都沒有來跟他一些互動,他其實他心裡面也會覺得有點難過,可是透過這個,他就越來越開心,而且很期待孩子上去跟他們互動。那我們也培養孩子互相尊重跟體諒,像剛剛有提到說...,像孩子最大的收獲是,有一些孩子他在課程、在教室裡面,或是在家是很固著的,那有一次吃鬆餅的時候,那一個孩子他的鬆餅被震新爺爺吃掉了,然後他就說「震新爺爺你吃到我的」。那如果是這種情景發生在教室裡面,他一定是跟那個小孩堅持很久、拗很久,可是那一天就說「好吧,沒關係我再去拿」,老師就說「哦~那你長大了」。然後另外一個部分他會學習去照顧別人,阿公阿嬤他們需要坐輪椅,他們會去幫他推,然後有一些眼睛比較看不見的,他牽他的時候,他會慢慢牽,然後會覺知別人的感覺,他們在聊天透過聊天的過程⋯⋯。好那我放一點點影片,一分鐘。就是透過那個他們的互動那阿公阿嬤,孩子知道說阿嬤要去開刀,他還會去問他說「阿嬤你的傷口好了沒?」。

 

(播影片)這是他們那一天在看影片的時候,就是孩子有錄了一段影片給阿公阿嬤看,阿公阿嬤也錄了一段影片給他們看。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看一小段。你看這個過程其實他們都有在互動,然後阿公阿嬤看到孩子,他會說「那是你齁(閩南語)」。因為阿公阿嬤坐在那邊都不動還會打瞌睡,所以孩子就提醒他說你要多動喔。然後就是不笑的阿公阿嬤,孩子也提醒他說要多笑才會帥喔。然後我們也發現有一個阿嬤他其實到暗頭仔,暗頭仔就是傍晚的時候,他就會心裡就會情緒開始緊張,然後就會很想要回家,然後他的家人還沒有來接他他就會焦慮,可是他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其實是很開心的,然後情緒也都很穩定的。然後另外有一個部分,他可能跑不到那邊了(指影片不會播到後面)。有一個孩子他其實是在班級是需要,就是發展遲緩的小孩,然後在教室裡面也不太跟其他孩子有些互動,可是他跟阿嬤,就是這一對(指影片),他們兩個就是阿嬤講話孩子好像也聽懂,然後小孩講話阿嬤也覺得,就是看到他們就是好像很好的知己這樣。我覺得以人為本真的...因為人嘛,人是一個很複雜的動物,然後會有一些挫折,我們也會自我衝突,可是我覺得如果以人為本,可以把人然後去互動了之後,去互相理解,我們就彼此會有一些信任關係。有了信任關係才會有溫度,才會有人味,所以就是我一直覺得被信任的感覺,被信任是會變成更大的力量的。對,所以我的分享到這裡。

 

陳惠鈴:現場的師長,還有幼教夥伴,大家早安,我是慈母非營利幼兒園的園長陳惠鈴。那很感謝主辦單位還有歐老師,邀請我來分享我們慈母目前在做的一個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他是一項對人接納跟尊重的一個表現,也是一項愛與關懷,然後付諸於行動的一個教育理念跟實踐。那我今天大概就是說我們慈母的融合環境裡頭,我們常常運用了哪些的策略,然後讓園內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在這一個幼教的一個學習的現場都能夠有一個機會,每一個人都能有一個均等的機會參與學習。在生活中透過這一些的一個調整,教學的意義策略,讓每一個孩子在這個自然的生活中還有學習中,能夠達到他們的一個能力的建立跟為他們設定的一個成長的目標。那我今天分享大概就是從這三項,就是會先介紹一下我們慈母非營利幼兒園,然後還有融合班級裡頭常常做的一些八大調整的一個策略,然後我們也會分享一下這些策略的一個實例分享。慈母是在民國60年由李維添神父所創辦,那當初立案的是托兒所,那在81年改制為幼稚園,那在民國86年甘神父來到了學甲,然後創立了伯利恆文教基金會,那同時也接管了慈母,然後慈母在那當下也改組附設於伯利恆文教基金會。那時候甘神父來到學甲,他早期都說他是被騙來的,因為學甲是在以前舊臺南縣比較靠近沿海的一個小鄉鎮,然後他因為甘神父是美國人,然後他聽到說學甲,學,學習、甲等,他認為是一個很適合辦學的一個好地方,怎麼會知道來到這裡的時候跟他的理想完全不一樣,那我們等一下就是會直接跳過不講那15年的篳路藍縷的一個過程,我們就是講後面比較有成就一點的狀況。

 

那我們在104年改制為非營利幼兒園,然後今年是我們實施非營利幼兒園的第6年。那慈母也因為甘神父接管了慈母,也從一般的幼教服務轉型為實施融合教育,然後提供學齡前身障的小朋友和一般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一起互動學習的機會。那我們招收的是年滿兩歲未滿五歲的小朋友,那這小朋友包含的是一般的小朋友跟身心障礙的小朋友,那我們身心障礙的小朋友我們就沒有分類別。我們也知道說非營利幼兒園他是以特殊需求家庭之子女的一個招收為優先,這是我們五年來的一個招收比例。109年學年,我們在灰色的部分,這是我們身障生有26,然後第二高比例就是在三胎以上之子女,可以從我們學校看出說那個出生率一直在下降,可是在我們學校這個部分比較看不到。我們三胎以上的家庭非常多,然後我們目前有四個家庭是四胎的,他不是多元婚姻喔,因為我們現在有很多多元婚姻,有時候他跟A生一個,然後就是有一點混亂,那我現在說的是同樣一個爸爸跟同樣一個媽媽他們一起生了三個或者四個小孩。那109學年,我們班級人員的配置,那慈母是以分齡作為分班,然後大班有30個小朋友,然後一般生有23,然後特教生有7位,那這特教生裡面涵蓋就是一個重度的小朋友,有3位中度,3位發緩。那中班的部分一樣是30位小朋友,然後一般生23,然後特教生一樣是7位,然後重度的有2位,中度的1位,然後發緩的有4位。那小班呢,一樣有30位小朋友,然後一般生有22,中度的小朋友有2位,發緩的小朋友6位。那幼幼班一般生有11,發緩的有4位,總共15位。那老師的配置呢,大中小班,我們都會有三個老師的配置,然後幼幼班兩位,然後各班都會有一個助理員。其實我們非營利的一個編制,沒有特別說不一樣,一樣都是一個班兩個老師,那因為為什麼我們會有第三個老師呢,因為我們招收了中重度的孩子,那我會覺得說,中重度的孩子如果有兩位老師來帶這樣的配置,對他們來講實在是太為難了,然後如果釋放助理員進來,那我們大家都知道助理員的一個條件、任用條件,他只是一般高中職畢業就可以了,那我會覺得這一些中重度的孩子基本的受教權一定是會受影響,所以我們第三位老師是也是符合教保員資格。那我是利用助理員的一個經費,然後來聘用這樣教保老師,那助理員...,我們有收中重度的,然後教育部給我們兩位中重度的孩子就是一個助理員的一個經費,那助理員一個月的經費大概就是兩萬多塊,兩萬八左右,那實際上兩萬八是請不到一個老師,然後不足的部分我們就是由慈母這邊運用一些經費來補貼,然後不足再由基金會這邊,所以我們第三位老師還是跟我們一般老師一樣,就是31060起跳這樣子。那這八項環境支持、素材調整、活動簡化、喜好的運用、特殊器材的運用、成人支持、同儕支持、隱性支持,然後其實這一些都是我們在融合的環境裡頭,常常去運用的一個策略。那環境支持就涵蓋於物理的環境還有社會的環境,還包括時間的環境,那我們從這些環境上去做一個改變,就是說希望透過這一些的改變,讓孩子能夠增加、提升的參與度,然後提升他的一個學習的一個效能。那我們就以這一個廁所,我們設置了扶手,兩邊有扶手,那孩子...像我們學校CP(Cerebral palsy,腦性麻痺)的小朋友比較多,那如果你有扶手的話,老師會訓練他扶著扶手,他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如廁,那我們就減輕了大人的一個協助。然後小孩子透過他自己這一些器具使用上,他可以獨立完成,對他而言他也會有一個自信感,他不是步步每樣(閩南語)都靠別人來協助。然後另外有一個如廁的流程圖提示,其實我們的小朋友常常做第一項就忘記第二項、第三項(閩南語),那我們也透過這個流程的提示圖,讓孩子知道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再來做什麼、再來做什麼。那另外有一個書包收拾的一個流程圖示,那基本上其實不要說特教生,其實我們一般生的小朋友也常常放空,做了第一項常常忘了第二項。那這一個收拾書包的流程提示圖,大概不是只限於說特教生,其實在我們一般生容易放空的孩子來講也很有幫助。那另外在這盥洗盒的一個儲置就是我們老師...班上有一個,他們班上有一個視障生,那這個視障生他要在這一堆裡面找到他自己的盥洗盒很困難,所以老師就把他的單獨放在這裡,然後這一個視障生他就可以獨立自己早上來放,下午回家的時後他可以自己收拾,就可以完成自給自足。那另外我們這個身障生不只是視障的問題,因為他也是因為甲狀腺的問題,他現在已經是大班的年齡,身高只有80幾公分,然後體重只有7公斤,他坐在一般的椅子上坐著,然後桌面就到他這裡,那我們老師就在他坐著的椅子上面墊高,然後踏板也有墊高,就是踏板的部分跟這個(椅子),就符合他整個人體坐在上面,然後也可以跟一般的孩子共用一張桌子,不用獨立另外分出來。然後另外他行動確實是可以,但是還是有一些不方便,那老師為了讓他自己生活能夠自主自由這樣子,老師也就放了一包衛生紙就在他的椅子底下,所以他不用再跑到固定的地方去抽取衛生紙,他就是手一伸,或者是他人下來就可拿得到。然後另外這是他們的教室,這個地方是團討區,然後他的位子就在這裡,那老師說特別安排他的位子在這邊,然後他要進入團討區就是很快,三步就到了(閩南語),就這個部分,如果他安排在這個地方、那個地方,可能需要人力來帶動,或者是說他從那裡走到這裡要花很多的時間。那我們有特別看起來矮小的孩子,我們也有非常高大的,他們班上有一個130幾公分,然後將近40幾公斤的小朋友。對,然後我們會除了椅子墊高之外,我們也會讓桌子墊高,我們就桌子釘了這個,我就說桌子穿高跟鞋,這就是我們學校的校工叔叔用的。然後因為有時候我們會有小朋友坐輪椅,那你像這樣的高度輪椅推不進去,然後桌面離小朋友太遠,不好操作,所以我們會在桌角的部分,讓他穿高跟鞋他升高了,然後高大的孩子他就是在操作上也比較符合人體工學,然後輪椅也可以進得來,這個部分也是一樣。那在素材調整的部分,我們素材做了改變,無語就是說他孩子能夠....,剩下兩分鐘...,好。像這一個也是視障的小朋友,就是那一個翔翔,然後一般的小朋友他們做的卡片是自己畫,然後因為翔翔他看不到實在沒有辦法,所以老師就用他的照片做,然後在他的卡片上面貼一個魔鬼氈,然後的他位子就放在最邊邊,所以他只要伸手去摸,摸到那一個魔鬼氈他就可以確認那一個東西是他的。然後另外碗的部分,其實我們學校的碗不是這樣,那因為翔翔他個子小,他手掌也很小,所以他吃飯的時候他的手沒有辦法很牢固的托著碗,那因為很小,所以那個碗就後來跑來跑去,後來老師想了一個策略就是重新請媽媽再買一個碗,碗裡面有手把,所以他在吃飯的時候,吃點心的時候,他手就握著這個手把。那老師也在這個手把裡面貼了一個不同的扣子,讓他分辨這是...這是早餐的,因為我們早餐都喝飲品,所以這個是不一樣的觸覺。然後這兩個一個是中午的午餐,一個是下午點心,然後貼了不同的磁扣這樣子。然後這是他的餐袋也貼了鈴鐺,他只要一碰聽到聲音,或者是摸到了他就可以很確認這個東西是他的。然後另外這個小朋友,他小萱他是水腦症的小朋友,他還沒有辦法行走必須靠助行器,可是他們在一個活動裡面就是兩個人用布運球的遊戲。那老師就把這一頭的布用夾子夾在他的助行器上,這樣子他們就可以拖著走了,也不需要多人的協助,他也可以參與在活動裡頭。實際上這個小朋友他也是特教生。那這一個小萱,小萱他是一個唐寶寶,那學習區上因為他也喜歡、他也想要跟同學們一樣做那一個縫工的布偶,那可是拿針線對他來講真的太難了,所以老師就想了一個辦法用保麗龍膠黏,黏完了叫他把這一個棉花塞進去,塞完了再用保麗龍膠黏他的作品就起來了。然後這是一個班級他們在玩一個凌波舞的活動,然後其實這兩個小朋友他們是...,老師們就想到說他們怎麼去參與到這個活動,小朋友就說把這個竹竿升高他們就可以過來了。然後另外素材就是像這個小朋友齊齊,他是腦性麻痺的小孩,然後他們在玩丟沙包,然後老師就用了一個水桶裝沙包,這樣他就可以自己提,不需要有人協助,那同儕也會縮短那個投擲的距離,他趕快把桶子拿到前面來讓他投,讓他有成功,不僅參與的機會,還有是成功的機會。那這個小朋友也是CP的小朋友,因為他手部的控制不是很好,老師就安排了兩個一組,然後一般的小朋友他就是...他們在編草裙舞,然後他就負責穿線綁,然後這一個小朋友就負責一個動作,他綁了了他就拉,這樣就緊了,他每次就是負責這一個動作,一個合作學習。然後喜好運動,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在一般的情境裡頭去學習的話,那老師會找出他的喜好,比如說喜歡的人、喜歡的活動,或者喜歡的物品,用那一個喜好當做是一個媒介。那像這一個小朋友,小欣他是一個很高度分離焦慮的孩子,然後他手上會拿家裡的一個小玩具來,然後他透過這一個玩具他心...就是情緒上就會是比較平穩。他在操作的時候他也知道說要把這個東西放在旁邊,其實也不會影響到他任何的一個的學習。然後這一個就是我們的翔翔,你看。這是一個活動,就是小朋友...一般孩子是用跳的跳過這個繩圈,那因為他不太方便,所以就調整他用走的,然後一個同學牽著他走。那另外這一個小朋友也是一個CP的小朋友,他們是一個練習蓋印,他手沒有辦法拿那一個水彩筆,所以他們兩個一組,他負責將水彩塗在葉子上,他就負責做蓋印,兩個一組這樣。那另外特殊器材的應用,這一個小朋友小潔,他是肌肉萎縮症,她四肢無力,可是他那個動作的控制力還不錯,只是比較無力。那所以我們就訂做了一個像這樣的椅子,讓他可以在教室裡頭自由地行走,然後在學習區裡面他也可以自由的選區,然後我們在這個椅子上旁邊多了兩個把手。其實這個是第三代,我們第一次是用那個小朋友的座椅去改的,結果很不穩,那個椅子很小,裝了輪子會容易晃動,所以我們就特地...。這一台就請木工作的,然後旁邊多了兩個手把,他在行動的時候手就握著手把,身體就會比較平穩,然後底下做那個輪子。那這邊有做一個凹槽,讓他腳能夠很順利的一個滑動。那另外這一個小輪椅也是用我們一般小朋友的椅子去改的,下面加了一個底座,加了輪子。然後他的高度,像這樣、這樣那麼輕,腳就可以在教室裡面自由的發揮跟穿梭,那如果我們用一般的輪椅進去的話,一下撞到那個、一下撞到這個,就是很不順暢。那我們通常就是會...常會有一些自製改裝的一些東西,那因為他沒有很多的包覆,其實小朋友坐在上面也滿危險,所以我們有在大腿的部分跟臀部的部分有加上裝置固定。那他腳的部分,因為小朋友他是一個高張的小朋友,所以腳的部分也必須要把他固定好。那這一個小朋友也是腦麻孩子,不過他是屬於徐動型,然後他的認知是很ok的,然後在一個說故事的活動,然後這個小朋友幫他翻,然後因為他講話聲音很小,所以老師就借了一個耳掛式的一個助聽器,他就可以完成一個說故事的活動。然後另外這個小朋友也是CP的小朋友,他這個剪刀腳非常的嚴重,所以治療師建議說要用分腿器來協助他,那我們真的也花了一萬多塊買一個分腿器。那分腿器在腿的部分要從這個腳這樣穿上來,然後可是他腳穿著矯正鞋根本扣不進來,所以每天在那邊穿脫那個分腿器對老師來講非常的困擾,後來我們就自製了這一個分腿器的椅子,然後他就坐上去了,就這樣分腿,隨時都可以練習。然後他上課的時候有時候就是坐這一個椅子,這個是同儕扶著椅子讓他練習爬上去坐好,這是他自己爬上去的,他會比較自願。因為他的筋很緊,你把他拉開他是會很痛的,就好像我在練劈腿一樣,對他而言就是這樣,可是這個是他自己上去的,跟我們硬把他扯上去是不一樣的。那其實我們在去年,就是說CP的小朋友比較多,只要我們提供他適當的器具,他都可以參與學校的一個活動,你看在不同的場域裡頭,雖然他不能走,他有助行器,他還是一樣可以玩踢足球的活動。那成人的支持的部分是比較難的,所以比較高難度的部分就是我們大人會介入,那大人的部分我就不再多說。隱性的支持就是在自然的活動學習中,然後默默的安排一些讓他自然發生的事情。好,比如說像這個小萱,其實他的那個穩定性還有平衡感都不好,他也會在遊戲場跟小朋友玩,然後老師就都固定都安排他坐這個位子,前面有、後面都有阻擋,然後不管翹翹板翹哪一邊,他都沒事,因為他的晃動的弧度都很小。那這一個小朋友他也是一個唐寶寶,他們在一起玩桌遊,那老師的介入就是因為他動作慢,然後辨識力比較慢,怎麼拍都拍不到要的那一個圖卡,那老師就會介入,會偷偷把他要拍的圖卡一移到面讓他順利,這就是隱性的支持。這是我們學習區的時候他們在一起的互動情形,那像這個小朋友也是兩個人,他負責推、他在前面幫他控制那個方向。這是我們甘神父的話,那我們甘神父雖然在今年的4月已經回到天上,這是他在我們園所常常講的話,他是用他外國人的一個角度來說這樣子的話,應該是說不應該有特殊教育,他說「沒有特殊教育,教育是為所有的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好,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

 

歐姿秀:這主持人沒有控制好時間,但是實在太難打斷了這樣子的故事。那我想我最後大概給我一分鐘的時間。我想大家有知道為什麼我要搶最後這個主題嗎?因為我想今天過後,明天早上要補假,對不對。補課、補班。我們的幼教老師要回到現場,所以我們今天這兩天所提到的理想,我們就要回到現實的社會,但是我希望經過了不管是五年,對有些人來講十年,或者二十年,或三十年,我們都發現其實我們的環境還是有在改變的,不管是快或慢。那所有我想回到我們幼兒教育,我從經濟走到幼兒教育,我現在其實最常講的就是他本質就是特色就是個別差異,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也呼應甘神父的話。那在這不一樣裡頭,我們常講的是尊重個別差異,那我記得我幾年前在陪重慶幼兒園的過程當中,其實我們營造老師一起來欣賞個別差異,因為個別差異有時候看起來對我們是挑戰、是困難,但你有沒有發現,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如果...剛剛不管是對於不同的家長、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孩子,我們其實幼教老師我們有無窮的創意,但光靠我們也不行。其實我們說如果課綱在培養形塑孩子的關懷合作這樣子的素養,我也很希望這樣三個故事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力量,我們也發展出一些關懷、合作,然後相信在非營利幼兒園,或者我們越來越進步的臺灣社會,幼教老師的現場跟價值有更多人看見,然後關心跟加入,然後帶給我們更多資源跟力量,然後相信我們不是一個只是騙小孩,不是只是陪孩子吃喝拉撒睡。我們其實在陪伴生命,然後那樣的生命我們的孩子也在豐富我們,孩子也在豐富這社會,孩子不是只有靠大家的幫助,孩子也在幫我們看見我們生命有更多的價值跟可能性。這是我覺得我走進幼教這麼多年,我覺得...因為前幾天剛被一個學妹反問,他問我為什麼沒有離開,有沒有什麼挑戰跟困難,因為有這麼多人的在一起,包括各位的在座。那我想希望我們大家都帶著一些感動,也帶著更多的自信回到我們現場,然後知道我們不是孤單的,面對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生活這樣子。啊,超過一分鐘,對不起。好,結束我們這一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