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專題座談:不考試的教養實踐 逐字稿

不考試的教養實踐

(2020年9月24日)

李淑惠:好,我們兩位與談人,還有在座的所有的貴賓們大家早安。非常歡迎各位來參加我們今天這個研討會,那我想剛剛第一場的這個論壇透過各種的...,不管從公部門到我們學界,還有現場的這個協會的代表,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公共化的議題。我想剛剛的討論非常的熱烈,也激起大家可能在思考就是我們在非營利幼兒園,其實在這幾年來發展的一個速度非常的快速,在整體的一個系統、制度,一個完整度之下,大家在運作上面其實有一個方向可以遵循。但是呢,可能在運作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在我們非營利幼兒園的現場,難免大家都會遇到很多運作上面,不管是從我們現在有的制度遇到的問題,或者是我們在走的過程當中在走的一些想法。對於我們現場老師們來講,似乎更難或者是更有挑戰的,應該就是在我們社會大眾或者是家長們怎麼樣來看待幼教這樣的一個場域,或者是幼教的一個專業。所以接下來我們這一場論壇討論的部分,這個主題叫做不考試的教育實踐,大家看到這個題目有沒有覺得真是一個非常棒的一個議題,因為我們在現場,其實在非營利幼兒園的現場,大家都是追尋統整性的教學,包含統整不分科,那怎麼樣能夠幫助我們所有的孩子,可以在我們所提供的學校經驗當中獲得最好的一個能力。所以我想老師或者是我們家長,甚至我們的社會大眾,對於我們幼教的看法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影響的關鍵。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論壇當中,我們邀請了兩位與談人來跟我們分享,包含到底一個不考試的這樣的一個教養思維是什麼,如何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可以看到孩子、看到孩子的能力、看到孩子的需求,提供給孩子最適合的一個經驗。那我想這個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今天這一場要討論的一個議題。那我們這一場非常高興邀請到兩位的與談人,第一位是我們石易平老師,那石易平老師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他過去主要..他是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博士,主要研究的部分是在結合這樣一個社會學還有文化社會學的部分,去探討臺灣的父母親的教養的方式,這樣的教養他如何反應社會的一個,包含階級不平等,或者是說在我們家庭私領域當中,怎麼樣把這一些文化,他可能透過很多的複製或者是流動,影響到我們包含在家庭裡頭父母親對待孩子的一個方式,或者是教養方式。其實他發表的很多文章當中,包含了...,比如說他很關注的是這個雙語到底在幼兒園當中他的一個適切性,或者是他的意義是什麼,同時他也關心的是包含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的幼教的課程取向,對於我們幼教人很熟悉的,比如說蒙特梭利教學、華德福課程,或者各種不同課程取向,到底這個對於家長的意義是什麼,很多很多的議題剛好也因為他的孩子也在這樣的一個階段,所以我想他是身為一個學者,身為學者的一個觀察,還有家長的體驗、體會,我想他這一個部分的一個感受是更多的,所以等一下石老師會來跟我們分享的就是不考試的教養實踐,這個部分她的概念到底是什麼。那第二位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教育學系的副教授廖鳳瑞老師。廖老師是我的恩師,我跟他學習的非常的多。廖老師他主要的專業就是在幼教的部分,過去他在幼教的政策參與,還有幼教的相關研究課程與教學,那當然很重要在這幾年他在做的是幼兒評量的部分。所以他以目前大家所熟知的課綱的部分,透過課綱的六大核心素養的部分,發展幼兒學習的評量跟指引的部分,那也一直在推動這一塊。等一下廖老師會從怎麼樣從孩子的角度,陪伴孩子的過程,透過陪伴孩子,從孩子的角度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孩子的能力,那我們學校這邊到底可以提供怎麼樣的一個經驗。從兩位與談人的分享過程,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不考試的教養哲學。首先歡迎第一位石老師。

 

石易平:大家早,這舞台好高喔,忽然有一種跟校長領獎的感覺。很高興今天來到這裡,來這裡有很多的考量跟因素,當然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我的學生在婉如這邊工作。不過我自己也是...我的小孩剛升小一,所以他剛經歷的這個幼兒園的階段,那他很幸運的,因為我在輔大嘛,所以他在輔大幼兒園。那其實我們家離輔大幼兒園非常的遠,那所以我為了他去看過非常非常多的其他幼兒園,然後很多幼兒園都是被嚇著走出來的,為什麼被嚇得走出來呢?比如說我曾經去過一個內湖的幼兒園,他居然拿著一個課表,就是每週課表,然後上面是莎士比亞,然後進去看到五個小孩坐在教室前面圍成半圈,然後呆若木雞的聽老師講,所以這個情景讓我作為教養,或者作為社會學者,我其實是有很深刻的體會,或者是作為媽媽。為什麼我們已經過了這麼多年,從我的年代到現在我小孩的年代,他們還要經歷一個不太正常的教育。所以今天很謝謝主持人的介紹,那我覺得他介紹完以後,我本來好像應該要接著講我的研究在臺灣的狀態,因為我去追蹤了從國小到大學的30個臺北市的家庭,他們教養小孩的過程,但是因為我已經講太多這個了,所以我今天不打算講這個,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我的文章。那今天來這邊不講這個要講什麼呢,那我就想了很久,然後我就覺得說在場的都是第一線的老師、或者是園長啊、或者是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你們可能會面對很多家長的壓力,「為什麼不教英文啊」、「為什麼不教注音符號啊」、「那這樣小孩上小學會不會跟不上,那你們這個幼兒園這樣沒有競爭力啊」等等的論述。那社會學最厲害的就是提供論述作為武器來打仗,我們最喜歡搞社會運動了,大家不都這樣講嗎。所以知識其實就是一種力量,所以我就開始想說我今天只有15分鐘,那我要講什麼,所以我就想要跟大家介紹美國的一個最新的研究,也是諾貝爾經濟學得獎的獎主,以及歐巴馬的教育顧問,他做出來的一個關於幼教的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這個是我前幾天才放上去的,主辦單位可能沒有收到這個power point。這是我的同溫層,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同樣的經歷,就是臉書有人寫說「請教大家,女兒今年滿五歲一個月,目前學校給他們寫的作業練習如圖。一個禮拜寫一次,我發現他寫的很吃力、很挫折,也不知道在寫什麼。如果是各位會讓孩子持續多寫嗎?還是...」,所以你看到他寫注音,而且是三個,有三個字的注音,你要教小孩把三個字的注音完好的框好在這個框裡面,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也不知道他在幹嘛。我就回他「不要扼殺小孩的學習興趣,不需要」,什麼的...。結果下面就有人回「喔,那你就不要選這間學校啊。一個小孩說不寫其他小孩也吵說不要寫,這樣老師要怎麼教」,就是各位很容易看到,也許...這個網路上言論,其實就是在各位日常中會經歷的事情。我又在網路上找到這一個圖,學齡前跟學齡後的手的骨頭的X光,你看他有很明顯的不同嗎?你看小孩的小肌肉跟骨骼完全不一樣嗎?更不要講在認知的層次上,小孩在那個時候能不能學習一個抽象的符號,那個符號對他的意義是什麼。當我把小孩的時間花在寫注音符號的時候,我就是在剝奪他在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再來是他可能真的天資聰穎學會了,這個叫ㄨ 、這個叫ㄛ ,這個叫ㄕㄨㄛ,他可能真的學會了,那請問他小一的時候他要學什麼?他坐在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教的時候,他會不會覺得好無聊,在那裡抖動不安,可能會。然後你給小孩小一的經驗是什麼,就是「好無聊,我都會了」。他的認知能力也許可以超前,但是他的學習態度被摧毀了,他的學習興趣也被摧毀了,更不要講如果這樣子...,昨天我收到朋友同學的媽媽群組在分享今天煮了什麼飯,但是煮完飯的這個po文下面就會開始抱怨家裡的事,跟老公吵架啊 、小孩怎麼了,他就po了很類似的,但就是2頁,但是他的孩子才五歲,他說他的兒子寫到哭。為什麼...,我已經覺得接近兒童虐待等級。所以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其實我們很多的時候並不是在真正的為小孩,我們只是在用大人的方法去為小孩,其實是為了要滿足大人的焦慮。譬如說我們說團體生活就是這樣的時候,我們其實在說「存在的事情就是對的」,那既然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就不要去跟老師溝通,因為我們都很怕得罪老師對不對,我們都不要去跟老師溝通,我們也不要去跟學校反應,然後我們的公共生活就會一切看起來如常,只是那些人要自己忍耐、自己對的地方,這是不對的。

共同生活就是要學會溝通,學習本來就是一件有壓力跟辛苦的事,有些人會這樣跟你說,所以小孩應該要學會抗壓,當營養午餐不好吃的時候你也要吃下去,因為這也是抗壓,那各位爸爸媽媽你們要不要在辦公室抗壓一下?如果老闆要你做你力未能解的事,比如說你本來就不會講法文,明天派你去法國出差,負責把業績帶回來,做得到嗎?如果你做不到,那為什麼這樣子超前的要求你的小孩?超前學習並不是合理的要求。學習就是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所以當你在一個集體的環境裡面要求小孩練習寫兩頁的注音符號,我認為其實這是超過了學習的壓力這件事情。有人說這樣的話你就用腳投票啊,你就不要選這個學校就好了,但是這是公共的事務,這不是個人的選擇。我一直跟我社會系的學生說,很多的事上,你並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利益在努力,你是為了公共的利益在努力,你是為了...可能他們還很年輕不會想到下一代,但是對我來說我是一個中年人,對我來說我覺得我們的平均餘命...人生可能已經走到一半了,那剩下一半要做什麼為下一代努力,我們受過的苦為什麼要他們再走一次,可能的負面效果就是我們會摧殘孩子的學習興趣。

那為什麼我對這件事情非常的敏感跟憤怒,因為我在輔大,輔大雖然是相對來講是一個不錯的大學,但是他還是不可能是跟臺大、政大這前幾名的學校相比,所以這些學生其實在進輔大前,他們的教育系統其實是經歷了某種層度的挫敗,他們都是這樣被養大的,就是「你應該要乖乖唸書」、「學習就是有壓力的事」,等到他們進了大學沒有成績的壓力,沒有考試跟升學的壓力以後,他們就不念書了,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覺得學習是愉快的,因為他們不覺得學習新事物、挑戰自己很快樂,他們覺得學習就是要一直不斷地抄寫。我們從幼稚園的時候就教他們這樣了嗎?其實我們在很多的議題上,對待孩子的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比如說當孩子說營養午餐很難吃的時候,你就跟他說你要學習啊,因為你不能挑食。你上課一定要坐在座位上,你回家的時候我先問你功課不問你心情,甚至我們會強迫孩子,我在做研究的時候曾經遇過一個小孩,他爸爸說他只要看到金頭髮的就會低頭,為什麼?會害怕,因為他從小就被送去全美語的幼兒園,然後不能說中文,要是說中文就會被金頭髮的老師打,所以他學會什麼?那種金頭髮的會打人。再來,還有另外一個小孩也是這樣,那他學會什麼。他在小三的時候寫數學都會寫,但應用題不會寫,大家如果記得小學的時候的應用題,應用題是文字敘述,他看不懂中文。那他就是小時候去雙語的幼兒園,然後下課也去全美語的安親班,造成他反而在這個母語的環境裡是一個異鄉人,他沒有辦法好好的學習用中文學習他應該要學習的知識。大部分的小孩如果你去問一個兒童的調查,大部分的兒童調查都發現,其實有很多的小孩會跟你說爸爸媽媽不會相信你,為什麼我們的親子關係會如此的緊張?我們可能要分析什麼叫做學習,各位其實可能都不用反省,我覺得可能要反省的是家長,什麼是學習?這些是我們私人的煩惱而已嗎?還是其實他是一個公共議題呢?這個是我覺得在我們的社會裡,我是做童年社會學,在我們社會裡其實還是大部分還是以大人的秩序為秩序的,我們並不是把孩子放在中間,然後我們一起來支持他的成長。當你在學校或是很多的機構裡面試圖要做這件事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跟你說不能寵小孩,小孩要有抗壓性,不然他以後不一定會遇到好的老闆,但是這是我們這個社會要對待孩子的方式嗎?這是我們這社會要對待孩子的方式嗎?這是我今天要介紹的,終於講到正題了。

我今天要介紹Heckman report的Heckman,他現在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然後他是一個諾貝爾獎的得主,他是個經濟學家。那他做的研究是有關於人力資本的,如果大家不熟悉的話,人力資本其實就是在說你受教育以及在家庭當中得到的投資,關於教育的投資,會取決於你日後在這個社會的社經地位,社會經濟地位,包括你的工作、社會聲望、你的個人氣質等等。這個經濟學家做人力資本的投資的研究並不是很罕見,但是他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讓他得到大家的注意,就是以往我們都覺得人力資本就是認知能力,也就是ABC、ㄅㄆㄇ、數學啊,就是臺灣人比較常想像的就是智育,但是呢?Heckman實際上的量化研究長期追蹤以後,發現其實人力資本的非認知能力非常的關鍵。嘗試告訴我們非認知的特質,和認知特質都會影響你的成就,大部分認為具有強烈企圖心、良好態度、上進心和洞察判斷力的人,會比這些缺乏這些特質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要高。這些黑字都是非認知能力,他不是考試考一百分,我們考試沒有考這個強烈企圖心、良好態度、上進心、洞察判斷力。所以Heckman report他說一個人成年以後的成就IQ不是最好的指標,而是他的非認知能力跟學習動機。公共資源應該要投注在支持兒童以及少年時期的非認知能力發展。他說因為IQ在差不多8歲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底定了,可是非認知能力會一直持續的增長,但是大部分我們的學校教育,大部分還停留在上一個世紀,就是我們還停留在我們要增強小孩的認知能力,然後我們也是一直在考試,考小孩子認知能力。然後他就說了高IQ的受試者小時候覺得他高IQ,那為什麼最終到成年他是一個失敗的案例呢,因為他缺乏自律跟社交能力,可是如果是低IQ,可是卻又是成功的那些案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他有毅力,或者他有很好的社交能力,而這些東西會呈現在你小孩的成績單上嗎?貴小孩很喜歡跟前後左右的同學講話,不會吧!而且他說的是要趁早,趁早讓小孩培養這些soft-skill,這些軟技巧投資的報酬率越高。他在美國的密西根幼兒園,他發現說他們弱勢的兒童被隨機分配在一些跟他們投注這個人力資本比較多的班級的時候,一直追蹤他們到成年,會發現他們學業成就比較好,犯罪率比較低,每投資一元在幼兒身上就會產生8.7倍的效益。我不知道他是怎麼算出來的,他是經濟學家,我們要相信他。所以投資幼兒非常值得,是一個不錯的股票,大家可以考慮,多多投資。所以如果我們是一個少子化的國家,我們就應該要投資這個國家的資源在小孩身上,因為會影響他一輩子。這個是從Heckman report裡面截下來的,我盡量把英文都遮掉了,免得讓大家心生恐懼跟焦慮。所以他說高品質的不只是對他這個人的一生,他會傳到下一代,所以高品質的幼教會造就健康成功的成人,這個健康又成功的成人就會養出健康又成功的下一代,所以他的效應是跨世代的,不是只是這個人,對這個人有用而已,他是一個長期的效益。所以從國家政策來講,他是一個非常非常就是...,我不知道歐巴馬應該是有聽進去吧,可惜他後來沒有繼續當。從國家政策來講,就這種投資就是很好的投資,他應該要把...,比如說他的education跟health,就是他的教育跟身心健康都指數都上升,失業率還有犯罪率都下降。那跟大家補充一個脈絡是Heckman report他是專門在針對African American也就是美國的黑人。所以美國的黑人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很弱勢的族群,不管是犯罪率或者是中輟生或者是就業率上,都是明顯低於白人族群的。時間又到了嗎?我加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就是說紅色這個就是沒有參加這個計畫的小孩,綠色的那個是有參加計畫的小孩,你可以看到他明顯的完成高中學業的比例變高,沒有吸毒、沒有被帶回的比例也變高,畢業以後有全職工作的比例也變高。所以我們可以做什麼呢?Heckman其實在美國提出一個計畫叫做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給3到5歲的小孩,他說國家應該要從出生就開始投資孩子,我們應該要有大量長時間的托育時間,一年至少要可以提供350天,幾乎是整年,大量的親子課程。所以他不是只是對小孩,他是對小孩跟小孩的父母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要增能這些弱勢的父母,他要引進醫療跟營養的系統來觀照孩子的健康與飲食。除了智育之外,還要培養小孩的社教與情緒管理能力,然後提供孩子對於上公立小學的準備。你可以看到他這個,他畫的這個示意圖,這個是prenatal就是這個米色的這一塊,其實很臺灣人的概念對不對,這個叫做胎教,當然他在做研究的時候沒有辦法做胎教。他說從這邊開始0到3歲以後,他一路下降,意思是什麼,越早開始投資你的小孩越好。最後要跟大家講的是,從我的研究經驗來看,我覺得臺灣有非常非常多的家長還是秉持著一種效率童年的概念,就是說童年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趕快塞,讓他上英文,讓他上什麼、上什麼,趕快塞,因為這樣子他就可以準備好。我有時候去訪問一些小學六年級的家長,他就跟我說他英文已經學到國三的程度了。那我們真的需要這樣子對待我們的小孩嗎?如果我用一個小王子的比喻,如果孩子是你珍視的玫瑰,你有花時間在陪伴他,或者是和他一起經驗生活的各種點點滴滴,包括他的心情、包括他在學校的各種情緒以及同儕處理嗎?那這個也許比智育或者是比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就會接到下一個講者的這個主題,就是要怎麼陪伴小孩。那這個是我的參考文獻,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上我輔大社會系的網頁,有一些比較公眾的文章幾乎都有放連結在上面了。最後要謝謝大家,這是我跟我姊姊在青年公園玩的樣子,這是多久以前的青年公園,我不想透露我的年齡,現在後面已經沒有了,因為已經是不安全的遊具。請大家多多支持讓小孩去外面玩,謝謝。

 

李淑惠:謝謝,石老師,從一開始的這個現在社會現象的一些省思,讓我們再看到目前的,剛剛介紹這個Heckman的研究,其實也帶給我們非常多的提醒,過去我們在幼教的這個部分也一直在...,或者是在我們教育的部分也一直在提醒,提早對於我們的孩子,就是在幼教這個部分投注的越多,我想後續的包含孩子的後面的成長或是各方面對他們都是有助益的。我想接著就是我們廖老師這邊會來從這個看見孩子、陪伴孩子的教育實踐來跟我們談,老師在現場的部分到底怎麼樣來做,那我們現在來歡迎廖老師。

 

廖鳳瑞:非常謝謝彭婉如基金會邀請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幼兒教育、開放式幼兒教育的看法。剛剛石教授談到的是美國Perry preschool的實驗研究,該幼兒園是一個在Michigan的一個開放式、以幼兒為中心的幼教課程。我今天就來講一下那樣的教育大概是怎麼樣,它的精神是什麼。首先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所謂「考試的教養實踐」,是說我們是站在孩子的對面來教養他們跟教育他們,但是在開放式教育,我們其實希望是「陪伴孩子、在孩子旁邊」的一種教育方式。

什麼叫做「站在孩子對面」的教育實踐呢?我們都說這是我們的孩子,不論是大人或者是老師都會有對孩子的教育期待跟希望帶他到哪裡的目標。所謂「站在孩子對面」的那種教育方式就是說我拉他,因為他是小孩,還很小什麼都還不會,所以我拉他,或者是我推他,很多家長都是用推的,就是把他推到那個方向去。我要說的是這種方法它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他是怎麼樣,以及他的興趣、他的能力,就只是拉或推大家都往那個方向去走。我用幼兒園的例子來講,我常常看見幼兒園的老師設計這樣的活動,要讓孩子認識植物的特徵,葉子長什麼樣子,或者莖長怎麼樣子,這個花叫什麼名字…。所以通常都會帶這樣的活動:第一天,帶著小孩到幼兒園的校園去走一圈,跟孩子講撿你想要撿的,不可以摘,可以撿地上的葉子、花,撿回來之後呢,讓大家說一下撿到了些什麼。第二天,老師就準備好了很大張的花草完整的圖片讓孩子看,跟孩子介紹說我們昨天看到的花就是什麼花、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花,有沒有看到它的葉子?你看這個花是長這樣、葉子是這樣。用不同的花圖片跟孩子介紹了不同的花之後,貼在白板上或者是牆壁上,讓孩子下課的時候可以自己去看。第三天,就說我們來玩遊戲,老師把這些花的圖片剪成拼圖,一張圖片剪成好幾片,讓孩子們分成小組,哪一組先拼完的,那一組最棒了,就有獎品,現在玩遊戲。或者是玩配對,把那個花跟葉子拆開,找到搭配的花和葉,配最多的那一組老師就有鼓勵。第四天,我們來玩美勞遊戲,讓孩子們撿到的葉子自己把它拼起來,拼成一幅圖,用你們的創意;或者是我們來拓印,用花或葉子沾水彩拓印,做完了就結束了。用這種方式,孩子應該認識那些花叫什麼名字花跟葉子的配對,或者是哪ㄧ朵花的拼圖。這種方式就是老師用的方法對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樣的方法,大家一起做同樣的事,這是「拉」。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每一個孩子,拉到我們要他學習植物的特徵。

 

相對的,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怎麼樣叫做「坐在旁邊」的教育實踐,同樣是這些孩子。我們首先幼兒園老師首先要去看見他,所以我看見了這個A小孩的樣子,我提供他經驗,我提供經驗之後,再看看他在我的經驗底下是什麼樣子,我再提供第二次的經驗,然後慢慢的拉他到我們要的目標,其實目標對每個孩子是一樣的。然後我也要看到B小孩,B小孩的方式又不太一樣,所以我要提供給他的經驗又不一樣。C小孩他可能又更慢一點,那我就提供他更多的經驗,更多次的經驗。同樣的是:我陪伴他,陪伴每一個孩子到達我們要的目標。我拿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例子是我在北部地區一個比較偏遠地方的小學附設幼兒園做的研究。幼兒園孩子的家庭很多都在做家庭代工,家裡收入是不好的,或者是出去夜市擺夜攤,還有就是去外地打工。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那樣的家庭底下,家裡時常是沒有人的,也沒有人帶他,像我們還可以陪孩子做功課啊,或者帶他去才藝班,這些都不可能。我們當初會去是因為我們很想知道,像剛剛在國外講的那種以幼兒為中心的開放式教育在臺灣對於孩子的幫助是什麼,有沒有幫助?那個幼兒園的課程是主題統整課程,也就是符合我們現在講的開放式教育。今天我只呈現裡面一個小孩作為例子。這個小孩,我們暫稱他為「小武」,是個五歲的小男孩,老師在他入園的時候,對他的理解是這樣子:他的父母教育程度低,在夜市擺夜攤,小學都沒有畢業,沒有時間照顧這個小孩,也自覺沒有辦法教導小孩。接下來,因為回家家長也不在,所以就由長他一歲的小一姊姊帶他,還有一個是和他同班的表哥,他爸媽也是出去擺夜市,所以是小孩照顧小孩。第二個讓我們來了解這個小孩,媽媽說這個小孩很ㄐㄧㄢˇ(閩南語:調皮),「很ㄐㄧㄢˇ,ㄐㄧㄢˇ到一天到晚跌倒,他如果不乖你就打他,他打就會乖(閩南語)」。老師自己觀察這個小孩很好動,又愛捉弄別的小孩,不是故意在別人走的過程中用腳絆人,就是上課再後頭拉小女孩的頭髮,可是他做事很快,事情都會做到,可是就很潦草,就是草率。好像怎麼樣都不算是個好學生,這是剛開始時大家對他的理解。

我們剛剛有講過要「坐在他的旁邊」,所以我們要看見我們的孩子。以第一個就先看他的優勢,那個老師就開始看他的優點。我們先講他的三個優點。第一個是這個孩子好動,但你們知道好動的孩子其實通常體能非常好,你看他跳繩很早就會跳,也能兩個人一起跳,很靈活地和別人協調接下來是翻跟斗,他在大班的時候就會前空翻、後滾翻,他是真的這樣在空中翻,都沒有去扭到脖子。因為他體能很好,所以老師有建議他的媽媽帶他去上體操課,可是媽媽說「我沒錢又沒時間(閩南語)」,所以老師就跟體操隊老師說你能不能幫忙看一下他。第二個,這個孩子體格好但不是只有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他還是一個領導者。在我們的觀察中,這裡有好幾個班上小孩,都是住在附近的孩子,也是比較沒有人照顧的孩子,他在這裡是領導者,大家都聽他的,他說什麼就什麼,有點像個「大哥」。老師發現這個特質之後,只要是班上有關這些孩子、這群孩子的一些事務就由他來領導,他是一個領導者,他知道怎麼樣去面對這些孩子,做一些調教。慢慢的其他孩子看到他有這種領導特質,也開始進來,所以他的那種領導範圍越來越大,成為老師很的幫手。第三個優點,我很感動的是他非常的體貼,他在好動的外貌底下是一個很體貼的孩子。在這個觀察中,小季是一位腦性麻痺、下肢不太能動的孩子。大家在做工作,都需要剪刀,小季在找他的剪刀,只有小武自己過來把剪刀給他,說「你先用」。你看,他自己也要做工作、也要用剪刀,可是他讓給小季先用。另一個例子是,我們研究助理那時候懷孕,每天上午自由戶外遊戲結束時,老師會搖鈴提示孩子時間到了要回教室。每次時間一到,孩子們每次都趕著回去,只有他一個人就陪著懷孕的助理慢慢的走回來,意思是他擔心她會跌倒,他希望陪著她走回來可以跟她聊天。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體貼的孩子。我們就看他有這三個優點:體能發展很好,又體貼,又有領導能力,可是他的需求在哪裡呢?

我們來看一下,這是第二個學期開學的時候,他們上植物主題,所以老師說我們要先看一下大家對植物的了解如何。這個幼兒園的課程走在地化,孩子在校園裡撿來的馬拉巴栗種子,就來種,種子種下去時都還沒看見它長大,老師就請孩子畫畫看,你覺得它會怎麼長大。然後小武畫了種子成長的系列圖,說:第一個種馬拉巴栗、澆花,請注意其實才種,但他畫的種子已經長大了,第二張,已經長大了(植物長那麼大)。第三張長更高了,然後因為已經都長很高了,後面就沒再畫什麼新的,因為也不知道要長什麼了。我們可以看到剛開始其實他對於植物的成長一點概念也沒有,也沒有怎麼長那個概念,這便是他的需求。老師在這個時間點已經看見這個孩子的優勢跟他的需求,他的需求是他需要學會去運用感官,去細緻的觀察生活環境,而且他需要學習用口語來描述他所看見的。老師也看見班上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需求,就讓每個孩子選擇他自己要種什麼種子,種在菜圃裡面,自己澆水、拔草,觀察變化,在教室裡也放置一些生物成長的圖鑑,跟孩子們說:如果你看不懂,可以找老師喔。過了一個月,再讓他們畫一下自己種的東西的成長。從小武化的這張玉米成長圖可以看見:這下第一步種種子,有種子了喔,土有點凹進去,長芽了,然後長高一點點,再長高一點點,然後長葉子了,然後再長高長更多葉子,後來就長玉米了。因為孩子實際上都還沒看到植物真的長高、開花、結果,但是至少他已經知道是從怎麼樣的小種子到長高。這一次從這個表現,老師再一次看見他的需求,他對種子長什麼有大致的概念,但還是很簡略,而且他的話語的描述也是很簡單的,那這樣子的描述對即將上小一而言是不足的,在我們社會也是活不下去的,所以這是一個需求。可是除了這個需求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需求,他的數概念如何呢?這是認知領域學習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因此,老師就讓孩子測量自己種的種子,看它有沒有長大、長多高。這個小孩小武在學習單上「長多高」的地方就寫了「10」,長10公分高了,老師走過去說「有這麼高嗎?」小武一聽馬上劃掉「10」,改為「4」,所以它其實是沒有數概念,他連量都沒有量。所以老師知道他沒有測量概念,也沒有數的概念的需求。

知道了孩子再植物成長過程、口語表達級數概念的需求之後,老師一方面開始用透明袋裝水,把種子放在裡面,讓孩子觀察,種子如何先長根再發芽,然後慢慢的長大,看得一清二楚。第二個,就讓孩子開始量他們自己種的植物,並說:如果需要我就幫你或者教你,或是你不想量植物(植物其實很難量,軟趴趴的),你就量桌椅,給他們選擇。課程過了一個月,老師在讓孩子畫他們所種種子的成長歷程圖。這是小武說明他畫的圖時說的話,他還是種馬拉巴栗:「我先種種子」,你可以從畫中看到那個動態(箭頭),挖了一個洞,種種子下去,然後「馬拉巴栗發芽長根了」,看到是先長根喔,然後發芽。第三個圖他說:「莖把馬拉巴栗的殼舉起來了」,你有聽到那個動態嗎?是莖把它舉起來,不是它自己起來,接著有沒有看到它的根也長大了,所以根是隨著再長大的。然後第四個是「馬拉巴栗長葉子了,有葉脈」。第五個是「馬拉巴栗開花了」,其實馬拉巴栗的花不長這樣,但因為他還沒有看到它開花,他期待它會變成這樣美麗的花。從這裡老師知道他對於植物成長的歷程已經清楚,口語表達的描述也有一定的程度了。

在數概念及測量方面,小武選擇量桌椅。他就積木量椅子,結果發現積木太大了、太長了,老師說你要不要換短一點的,他就換了兩個短的,然後就開始用手札這樣子量,有多高?從椅子底部開始,一、二、三、四,每個手札有重疊。所以雖然這還不是測量(測量要從底部開始,還要一個一個單位量,不能重疊),但是他已經知道要從底步這邊這樣子(一個一個)量了,所以有一點進步了。老師此時就知道他還需要再多一些練習,所以繼續提供練習點數和測量的機會。

課程又過一個月,老師請孩子為未來的學弟妹們畫「植物告示牌」,選一個你想要介紹的植物,要介紹這棵植物叫什麼名字,或長什麼樣子。小武選擇了校園內水生植物池旁的楓香樹。這邊呈現小武畫的楓香,你們看一下這是三掌葉,這是果實外面刺刺的,這是樹皮,比對真正楓香的圖片,看一下這個果實外面刺刺的,三掌葉、還有樹皮,可以看到他畫得很傳神、很寫實。他在告示牌上的話「這是楓香樹,它長在學校水生植物池旁邊,它的果實刺刺的,它的樹皮很特別,好像裂開了。」,也可看出他已經能用完整的語句來表達想法。

在數概念和測量方面,因為母親節到了,為了讓孩子練習測量,老師請孩子去問你的媽媽你項鍊要多長,而不是讓孩子自己決定,才不會太短勒脖子,或是太長,然後用你想用的材料做出那個長度的項鍊。這邊呈現小武製作項鍊的觀察紀錄:「小武的媽媽希望一條65公分的項鍊。小武串完65個串珠,問老師夠不夠?(以為65顆珠子就等於65個公分)。老師用紙尺幫它測量,發現還不到65公分。小武繼續增加珠子,再請老師測量,但長度仍不夠。之後,小武每增加幾顆珠子,就自己用紙尺測量。最後完成65公分的項鍊。」我們可以看見:小武會數數了,可以點數到65,也會用直尺測量,測量正確的65公分,所以我們就知道其實他慢慢的就有進步了。

我用小武的例子讓大家看見是以幼兒為本體,看見孩子、陪伴他的這樣的教育實踐,讓這個老師可以去除傳統刻板印象-很ㄐㄧㄢˇ、很討厭,一定一事無成的,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孩子一定有問題的那種刻板印象,然後支持他的優勢能力,回應小武的學習需求。我最後一次見到小武是在他五年級時,我在幼兒園看到他,他從小學回來帶幼兒園的小孩跳健康操,因為他有領導能力,小小孩服服貼貼,他也是他那個小學裡面體操隊的隊員,我看到他非常有信心,是個很覺醒有成就動機的一個孩子,而且對體育的優勢及關懷的特質讓他回來幫他的老師,這樣的關懷持續的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還看見。

最後我用一張圖來跟大家做最後的結語,就是我們剛剛講到的,我們一定會有目標,但是我們也一定要心中有孩子、看見孩子,我們要做的是看見孩子之後提供經驗,再看見他的需求;每個孩子的學習都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我們再提供經驗,再看見他們的學習,然後再看見他們的需求,繼續這樣子「看見需求提供經驗」的循環,終於會達到我們的目標,只是孩子是用自己的步調、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達到。不考試、坐在旁邊的教育最終的目的透過這樣子的看見跟陪伴,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最後,我要強調的是:幼兒教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教育,我們應該在這個時間點,提供經驗讓他們有出發的能量,去面對人生的所有的考驗,走出自己的路。謝謝大家。

 

Q&A

 

李淑惠:非常感謝兩位老師,非常精彩的分享,那因為我們時間有點緊張,所以我想我們就開放兩個問題好了。因為剛剛石老師從社會的一個觀察的角度來看到我們一個目前在幼教的一些...,或者是我們怎麼看待孩子的一個角度,或者是我們看到的很多的問題,他從他的角度來分享。那廖老師他剛剛用了一個很實際的例子,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到底老師在學校怎麼陪伴孩子,讓孩子在他的一個這樣的陪伴,還有給他的不同的經驗之下,能夠讓他的能力可以真的充分發揮出來。我想現場很多的老師其實都在幼兒園工作,在非營利幼兒園,也可能有在私幼或公幼的老師,但是我們在幼教的現場面臨很多的挑戰,因為真的包括家長對我們的質疑,那個質疑就是為什麼老師你不教這個、教那個,但是其實現在很多的家長,他們其實是更清楚的知道幼教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其實不同的階段,家長的想法已經不一樣了。那當然我們自己,老師自己怎麼看待老師自己的角色,你怎麼看待你這個專業,能不能去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適合他的經驗。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包含在我們非營利幼兒園裡頭,有園長、有法人,其實我們怎麼樣來運作的這樣的一個園,讓他變成是一個專業的園,這個其實都非常重要。所我想大家在現場應該都有很多的一些想法,我們就開放兩個問題。等一下大家發問的時候,請大家報一下你們的姓名跟你們的服務單位。那我們先開放現場的提問。

 

保母:首先非常感謝我們剛剛兩位石老師跟廖老師,因為我覺得他們的那個經驗非常的好,真的是在幫助小朋友。因為我曾經帶過幼兒園的那個小朋友,或者帶過安親班的小朋友。那我開安親班也是開了大概一二十年,我也有實驗過從0歲到小學六年級,還有現在目前我是保母,我為什麼會當保母,是因為其實我非常喜歡小孩,我最近才休息,就是休息十幾天,我帶那個大概差不多一個多月,現在目前那個小朋友已經一歲多了,還有一個將近快兩歲,一個是男生、一個是女生。那我是覺得剛剛在座的那一些署長那一些,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留下來,我覺得這兩位老師非常非常的好,因為我也是有在實驗這些小朋友。我以前帶幼兒園的時候是我用過,我不是在替信誼做廣告,可是我覺得他們的書非常的好,因為那個就是我曾經帶小孩子,我覺得有很多的成功例子。所以我很感動,廖老師真的是太棒了。因為我為什麼要帶幼兒園,因為我覺得0歲很重要,那我那個小朋友我也是用發掘的,他一個多月的時候,他自己就想要聽音樂,他自己主動,他一定要你抱他起來喔,抱他起來他要聽音樂。那等三個多月的時候,我就是在帶三個多月的小朋友,沒有八個多月的姊姊,他在看書,他自己也主動,他一定要你帶他起來,你抱著他,他要聽你說故事,他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他很喜歡看書,一歲。那八個多月他自己會翻閱,而且書看得很好,他不是這樣,而且還有很多很多啦。

 

李淑惠:好的,謝謝你的分享。我們這邊也有在帶0歲、2歲之間的夥伴,非常好,大家可以一起來交流這樣的經驗,謝謝您。那我們再聽另外一個,還有夥伴們?那麻煩一樣先說一下您的姓名跟單位

 

家長:你好,我就是家長,就是就家長,沒有任何服務單位。我的孩子是在非營利幼兒園就讀,然後有一個實務上包括家長常常會遇到,我相信很多幼兒園教保人員也會遇到的一個實務困擾是,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幼小銜接。那不管是有一些人會去誇張地強調幼小銜接,導致家長會很焦慮我的小孩跟不上,或者甚至小學端會有這種困擾,就是說你來了,結果有一半的我都是唸這個超前教育,用揠苗助長的,結果你們這些念公立的、去念非營利的自己沒有學,你老師應該要配合我們這一些啊,你們這一些家長怎麼這樣子。所以使得很多教育端,或者是家長端,不管是有心的家長或者是教保人員都會有這個困擾,所以想請教一下兩位老師,就是在幼小銜接上面,這些觀念上也好,我們家長端,或是教保人員可以用什麼觀念,或者是包括我也可以傳達給我們身邊的家長,謝謝。

 

石易平:我被指派要先講,因為可能我講的也比較不實務。不過因為我是小孩剛上小學,我的想法是這樣啦,所以混合的做一個作為家長的想法。我覺得幼教需要建立一個專業次文化,來對抗越來越多的,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家長介入教育這件事情。那在我們教育相關的研究裡,我們發現一個晚近的趨勢,就是中產階級的家長越來越積極的介入學校的教育,而且是為了要客製化自己的小孩在學校裡面所受到的待遇。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對老師畢恭畢敬,就是我們不太敢去干涉學校的事情,但是學校現在因為...,也是某種進步,就是說我們家長可以參與學校的活動,可是這個參與是不是要去介入教育的專業。幼教又是相較於國民義務教育來說是更弱勢的,好像更不能宣稱自己的專業的感覺,可是幼教明明就有非常非常強大的專業性。所以我覺得從比較結構面來看的話,幼教需要建立一個堅強的專業文化。然後再來是,我覺得這個是跟臺灣許多其他的家長的...我們家長真是罪惡啊,家長帶來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的那個年代,我們沒有那樣的概念,所以就跟性平教育一樣,我們要跟孩子一起長大,我們跟孩子一起學,原來是應該是要這樣子對孩子才是好的,而不是說認為我小時候的經驗,套用在我的小孩身上,然後就開始介入小孩學校的各種事物,然後覺得世界就應該是這樣子運作,那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各方勢力的角力。那我自己的經驗就是,我的小孩在幼稚園的時候並沒有這種焦慮,但是他們學校也不太安排注音符號的學習,可能是非常非常罕見的幼稚園,他們就有在大班要升小學的時候的暑假安排國小的老師,在每個禮拜有兩天的午休,家長可以自由的選擇要不要讓小孩參加,就是去學注音符號。那我覺得我們家的小孩就是跟同學打打鬧鬧,到底有學到多少其實也不知道。你講的這是一個很tricky的問題,當所有的人都超前的時候,你就忽然變成落後的那個人,然後你就覺得很恐怖,我的小孩落後了,然後你還要不斷地告訴自己說「沒事,沒事,我是正常的」(台下一陣大笑)。所以就是我希望可以大家一起把那些超前跑的人都拉回來說「你們不要虐待小孩好嗎?你們先讓小孩多玩一點好嗎?」,玩或者是畫畫,畫迷宮、捏黏土,這些其實都是非常適合小孩的遊戲,而且他也可以訓練他的小肌肉,關於這些實務的事情可能就需要交給我們資深的老師,讓廖老師來給我們一些建議。

 

廖鳳瑞:其實我本來要從幼小銜接來談今天的事情,但是我刻意避開了,不過既然你問了,我大概從三個研究的結果來跟大家來說。第一個是我自己的研究,我曾經用了兩年做幼小銜接研究,我進入到全省包括金馬地區的小一教室,去看看小一到底是一個怎樣可怕的地方,讓大家這麼害怕。在我經過了自己對於小一和幼兒園文化差異的震撼之後,開始體悟到,如果從小一的文化來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其實也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從那個經驗過來,我們也針對「幼兒園要不要教注音符號」這件事訪問小一老師,大部分的小一老師都跟我們說,請你告訴幼兒園的老師不要教注音符號,因為他們有規定要教滿十週的注音符號,而且是從頭教起。所以,打破、破壞他們真正能好好教的人,就是那些超前讓孩子去學這些的人,因為讓他們的班上不平等,所以小一的老師才要去思考他們到底是要怎麼去上小一學生的注音符號。現在國家也開始規定不准做測驗,十週之後也不准做注音符號的測驗,所以從我這個研究第一個我覺得所有的家長跟幼兒園老師都應該要知道,這樣超前學習其實小一老師並不樂見。第二個有很多的研究已經顯示,國內外都一樣,一般的孩子其實你不用做特別的事情,孩子其實是有能力能夠適應的,我調是一般的孩子,因為一般的孩子他們的家長會陪伴,他在學校你要他做作業,一般的家長就在家裡花時間陪他。所以研究也顯示,一般的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會有一些孩子會有問題的,因為他們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是弱勢的孩子,有些高社經的孩子也沒有人陪伴,所以那些孩子我就會認為不是只有幼兒園端、小一端也要去陪伴他們,因為他們真的需要。第三個研究是怎麼樣去陪伴跟怎麼樣去教學,臺灣師範大學一些碩士的研究以及臺東大學的一位簡老師跟曾老師的研究都發現,對弱勢的孩子、沒有人陪伴的孩子,一些比較有計畫的,像我們剛剛那樣子有計畫的提供一些稍微有結構性的教學是有幫助的;但不是去教那種認知,而是我們怎麼從教學的步調幫他們稍微結構性一點,因為很多的原住民跟很多的沒有人陪伴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比較是沒有結構的,他們的學習也是比較沒有結構的,所以他們一旦要進入小一那樣結構性的文化的時候,需要有一個時間、結構性的時間的框架。最後我要講的是,如果一定要教孩子,請教孩子生活的能力,而不是知識,例如:不是要教孩子聽鐘聲,而是他要知道這一個鐘聲到下一個鐘聲是10分鐘,10分鐘我可以到哪裡去玩還來得及回來,然後有的時候下課時間是15分鐘,我又可以到哪裡去,但是我要來的及回來,這才是要練的,這個是生活的能力。謝謝。

 

李淑惠:謝謝兩位老師的分享,我想不管是對我們的老師或對家長來講。家長對於這件事情的焦慮其實還滿多的,如果在很多的書局上面看到很多教養的書籍。大家都知道很多的家長都在找怎麼樣好好的把學齡前的孩子在一個...,大家認為好像他的標準、自己的標準或者是期待當中把他教的好,但事實上我們今天在談這個主題,其實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今天這個議題,以人為本,我其實先前看大會在訂這個議題的時候,我就覺得滿感動的,雖然我們今天在談的是非營利幼兒園的五年的推動成果,但是他的副標題是以人為本的這樣的照顧。我們再回頭來看我們今天這一場次在談的這個部分,其實我們在談的是怎麼樣回到孩子,就是孩子他現在的一個狀況,那當然家長會有家長的焦慮,但是其實我們也看到不同家長的狀況,像剛剛石老師有提到,可能有的家長他有能力去主導孩子的狀況,但是這樣的一種方式在落到我們幼兒園的親師合作那樣的意涵是什麼,我覺得這裡頭又會有一個不同的狀況。面對這樣不同狀況的孩子,我們給予什麼樣的幫助,尤其是在我們非營利幼兒園當中,有很多可能是優先收托的孩子,一般需要協助的孩子,我們很多在給的經驗,或者是給了很多的能力的培養,其實是要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面對。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這樣的議題,都是很希望不管是在我們的現場、我們的家庭,我們都可以把我們在學齡前的這個部分都可以獲得一個全人的發展。那也期待這樣的一個討論能夠有更延伸往後面,今天下午還會有很多在實務現場的一些分享,那包括園怎麼做、園長怎麼做、老師怎麼做,我想會有很多的一個部分,我想也很感謝大家的參與,我們再一次謝謝兩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