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幫助家長找到適合的育兒方法
在班級內,雙胞胎姊妹在學習區發生了爭 吵,妹妹放聲大哭,老師趕緊上前關切,姊姊卻不滿地說:「她昨天在家裡也是這樣哭。」 「媽媽都躺在沙發上滑手機,都不知道我跟妹妹在玩打架遊戲,但是妹妹一哭,媽媽就來罵我。」姊姊的淚水在眼眶打轉著。 老師傾聽姊妹倆心聲後,下課時便與媽媽談談這件事。媽媽情緒強烈的說:「妹妹哭,我就請姊姊不要欺負妹妹。」 「你覺得姊姊怎麼了?」老師一句話,讓媽媽陷入沉思,轉而抒發一個人照顧孩子確實感到疲憊,想透過3C 產品逃避,也導致親子間的溝通耐心不足。 老師建議,與其待在家,不如全家一起到戶外遊戲,孩子也能與公園中的其他孩子互動,大人與孩子都能舒壓。也提供一些跟孩子共同創造話題的說話方式,比方「你喜歡甚麼樣的器材?」「你今天玩了甚麼?」,媽媽後來回饋親子關係有逐漸改善,兩姊妹的爭執畫面也趨於和緩。文玟園長感性的說,園區能理解照顧是勞心且勞力的工作,我們嘗試陪伴家長找到與孩子互動及溝通的方式,親子關係變得健康與親密,孩子在園區也會更穩定。
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改變親子關係的那一步
「有一位家長在我們面前打了孩子。」家長一邊跟人聊天,一邊請孩子停止玩弄門把,孩子還沒有動作,一隻大手就先下來了。全場立即變得鴉雀無聲,老師趕緊察看孩子是否有異樣。
事後,園區建議家長先停下手邊的事務,認真與孩子對談,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當情緒來臨,大人別心急發號施令,試著深呼吸,用平和的語氣詢問:「我不知道你的想法,你可以跟我說嗎?」坦然揭露迷惑的感受,也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互動有助於緩頰彼此的情緒,也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尊重跟理解。
四維園不定時舉辦親子遊戲、邀請孩子介紹自己的作品,讓家長練習聆聽孩子的想法。透過多元的安排,幫助大人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有更多理解,與孩子建立平等、 尊重的關係。
靜雯園長分享,曾經有家長不斷叮嚀孩子要如何塗鴉, 孩子仍堅持自己的畫風,其他人從旁提醒家長讓孩子自由創作,「這位家長也很棒,練習把想說的話放在心裡,才能在最後看到孩子自信的笑容。」這樣的放手不僅能 夠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