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理解他人的情緒
「老師……他說我的臉長的像大便」孩子哭著跑找老師。
老師安慰孩子後,在團討時間問大家:「如果有人說你的臉像大便, 你的感覺是什麼?」
「我會很傷心,我不喜歡別人這樣講我。」一位孩子說。
「我覺得很難過,為什麼說我長得像大便,臭臭的。」另一位孩子皺著眉頭說。
與其限制孩子不要講粗俗話語,不如讓他們從事件討論中理解各種情緒,同理彼此的感受,孩子才能意識到不經意的言論會傷害到其他人,之後這樣的話語也不再出現
情緒,是每天都在經歷的課題
孩子有時想要幫助同學,卻沒辦法接受「被拒絕」的感覺,因而可能用不適切的發洩方式回應。老師觀察幼兒在積木區的互動中,發現了這一點。
「你在積木區蓋房子,有小朋友想來幫你完成好嗎?」透過提問,嘗試讓孩子理解對方的感受。
「不要。」孩子立馬回絕。
「為什麼不要呢?」老師追問。
「那是我的房子。」孩子回答。
老師解釋:「你的回應和剛剛小朋友拒絕你一樣。玩 具是他的,他也想要自己玩。」孩子開始理解自己的感受和對方相似,在經驗中學習互相尊重。 孩子需要在不同情境中演練來理解情緒。大人要能傾聽孩子的想法,與他們討論問題,這些經驗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並能運用在未來生活中。
讓孩子思考,自己解決爭吵
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當負面情緒超出孩子可承擔的範圍,孩子也需要抒發。老師像剝洋蔥一樣,一次 次陪伴孩子釐清感受,讓孩子能逐漸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覺,進而開始雙向溝通。
三位孩子在扮演區爭執劇情的發展,誰也不讓誰。他們紛紛懊惱的向香菇老師抱怨:「他們都不配合我!」 老師同理他們的感受,並引導他們思考。
「我知道你們都很生氣,之前去社區踏查時,我們發現每個人都做不一樣的工作,你們想想,大家只能做同一種工作嗎?」香菇老師問。
冷靜思考片刻後,一位孩子說:「我是消防員,工作太忙,頭髮太長了,我要去找美髮師剪髮。」扮演美 髮師的孩子有模有樣地幫消防員剪了帥氣頭髮。
接著,扮演醫生的孩子說:「消防員救火受傷可以來找我治療。」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透過雙向溝通,最終達到皆大歡喜的結果。
讓孩子有好情緒的前提是,大人們能好好陪伴孩子, 肯定孩子的感受並給予正向回應。被好好陪伴的孩子,與大人有安全的依附關係,他們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弱點,知道自己可以求助,並且有人願意支持,才 能在面對困難時找到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