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幼教老師顧小孩就好,
為什麼要學習性平教育?
「男生哭哭羞羞臉。」
「小馬桶只有女生才可以用喔,男生只能用小便斗。」
你曾在幼兒園聽過這些話語嗎?
或是孩子上學後,有天在家冒出相近的言語? 時任新北鷺江園的立謙老師分享:「接觸性別課程後,我也才思考以性別將孩子分開換衣服是對的嗎?孩子恰巧表示,不想自己身體被任何人看到,即使是同性別的同學。此時,我才更清楚意識到,孩子應該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身體界線。」
其實,性平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刻板印象」,那些你認為男生、女生「應有樣貌」的偏頗見解,就是性平教育切入的開端。
為什麼從性別刻板的破除切入?「認識性教育三、四年,每次師培都會打開我不同的性別雷達,以前總習慣請孩子分性別排隊,即便老師不再以性別區分,孩子也會自動以性別分隊,深感性平觀念要從生活細節中改變,才能真正打破社會性別刻板的框架。」從 事幼教工作30年的國科會職場教保中心淑玲主任如此說道。
擁抱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在一次「兒童身體自主權和大人應扮演的角色」性平教育課堂上,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秘書長周雅淳問:「有認真看過自己性器官的請舉手。」接著她說:「我們常常告訴孩子要好好保護自己,但我們從未請他們好好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那麼,我們到底要孩子保護什麼呢?」 你曾經好好認識你自己的身體嗎?性別課程引導老師從認識身體重新出發,學會正向看待和理解身體的相同與差異。即使不同性別,每個人的外貌、四肢都有截然不同之處,同一個人的外貌、四肢也會隨著 時間推移而有「不同」,無需跟別人刻意 讚美比較,當然更不能肆意評判。
「他就是眼睛好小喔」、「他好胖喔」, 這些看似不經意評論,都是對外貌的標籤,是作為教育現場的我們,要絕對避免的。打破用性別的思考分類,講師請大家要用孩子的具體成就給予讚美,例如:「你今天在畫畫課時,很專注完成自己的 作品,我覺得非常棒!」引導孩子看見且關注自己的能力,而非外貌,是我們要持續努力的。
月經,有超乎你想像的知識厚度!
桃園大湖園的曾曾老師談起經歷月經性平教育課,回憶感嘆道:「孩子對性教育不理解,自以為是的性別玩笑會傷害到其他人。」她雖身處在有性教育的世代,但求學期間,深怕被男同學訕笑,她總是偷偷的拿衛生棉到廁所更換。這個歷程,使她決定要積極陪伴孩子認識性教育。
「陰道口的神經是全身最多,陰道裡面沒有神經,那有神經跟沒有神經的交界點在 哪裡,你們知道嗎?在陰道口往內一個指 節,大約三公分的地方。」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曾穎凡在一次的性平概論課,從生理用品的多樣選擇,談到月經及陰道肌肉、神經運作的各種知識。課後,有老師迴響:「對於現今的月經用品有很大的認識,我們可以非常正向討論,不需要不好意思。」 從推開性別平等教育的大門,我們走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在老師回饋中,我們看到了性別教育的重要性。當大人有正確的性平觀念,留意各種性別議題並與孩子侃侃而談,孩子們才能在更加開放、包容的環境中成長,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與權利,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在追求性別平等的道路上,我們仍持續努力著,期待你與我們同行,共築更加平等、尊重和包容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