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打開幼兒園,邀請家長參與,成為開放教育與同村共養的夥伴!

你會如何描述自己跟幼兒園的關係?

「跟我預期的一樣,就是夥伴,partner。」
「共好共享跟共同照顧吧~」
「是合作的關係。小孩的學習和教育不應該只是丟給幼兒園的責任,家長也是小孩教育的一部份,家長要跟幼兒園緊密合作。」
「幼兒園老師就像健身教練比你更了解你的身體一樣更了解你的小孩,家長必須拋開原有的認知,認真聽你的小孩在說什麼。」

為什麼我們要打開幼兒園邀請家長共同參與?
因為我們希望跟家長成為開放教育與同村共養的夥伴。

我們訪問了五位來自三間婉如X公托園所的同村共育團家長們,他們的孩子有些是第一次送托,或是從保母和托嬰中心而來,也有從其他間幼兒園轉學。最小的從幼幼班,也有小班、中班開始就讀,入園到現在已經快兩年了,最大的孩子即將畢業。
他們最初是如何挑選幼兒園的?入園後觀察到孩子和自己產生什麼變化?從家長的角度描繪的幼兒園圖像又是什麼?

 

我們想要孩子有什麼樣的童年?為孩子挑選幼兒園。

在為孩子挑選幼兒園時家長們多半都做了一番功課,有的參觀了好幾間私幼,或是在家長群組上發問。有人在讀完各種教養書後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幼兒園是讓孩子成為「都市中的野小孩」,也有依循自己童年成長印象覺得「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開心就好」、「透過玩的過程學習比較重要,不喜歡強迫式的填鴨學習」、「與其追求分數成績,不如從小給他正確的價值觀,在父母朋友老師身上學到基本的品信」。而選擇來到婉如X公托幼兒園就讀,收費平價、正逢新開園有名額不用抽籤之外,也是受到 #沒有簿本、 #不強迫學寫字和ㄅㄆㄇ #混齡 這些概念的吸引。張恩媽媽笑說聽到 #生日不需送禮老師也不收禮 #不過萬聖節 覺得真是太棒了!她對照參觀私幼時的感受像是做生意,而這裡感覺才是做教育,她選擇了後者。

不過這些對於開放教育模糊的概念,是要到真正進入幼兒園之後才逐漸清晰。
他們感受到了什麼呢?

 

1. 把學習的主體還給孩子,不為了成果,而是過程中的自主探索。

阿洛爸分享在一次參與 #社區踏查志工 的經驗到綠園道做樹葉拓印,因為紙比較厚拓不出葉脈,他就出手幫自己的孩子完成。結果作品分享的時候輪到兒子分享時他不知道要說什麼,只說:「這是把拔拓的」,其他小朋友雖然拓得亂七八糟或只是蓋印章,但卻能分享他們做了什麼。他說:「我才發現原來這個活動不是要一個成果,不是要葉脈很清晰,而是過程中的收集樹葉、去發現什麼東西可以拓印,這讓我反思很多。」
大兒子從公幼轉來的羅家兄弟爸爸則描述在原先的公幼就讀時,放學時老師轉交孩子的作品,他說:「那一看就知道不是小孩做的,我問阿信說:『這是你做的嗎?』他就不講話,再問他,他說不知道。但來到這邊後,來接他時他就會很開心的跑來大聲說:『把拔我有禮物給你!』然後介紹說這是什麼,在哪個學習區怎麼做的」。

 

2. 沒有課本和作業,但某一天孩子就會了,而且主動想學習。

 

張恩媽媽說:「有一次他小班的時候,進到電梯我說按2樓,他就去按2,我想說他怎麼知道!或是家裡有一個日期的玩具,我一邊忙工作他就自己拼1234,還會拼13579,基數欸!我非常shock就問他怎麼會,他就說把123456789的中間拿掉啊。還有認字也是,有一次看到『思』,因為跟他名字的『恩』很像,就會指著問我說,是不是他的『恩』,就真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學習的。」
羅家兄弟爸爸則說:「那個變化是中長期的。阿信會主動拿筆來寫,一年前就自己寫12345678910,就像(親職講座)教授講的,不用刻意教他認字,他自己從生活中就會認。(幼幼班的)阿福也是看到7就會說:『我是7號』,6號是某某某...。小朋友是很主動很開心的學習,而不是每天坐在書桌前教他寫字,看到他很開心我也很開心。」他描述一開始來到這裡是因為認同理念,但也透過參與 #幼兒園親職講座和 #家長共育團之後,更明確知道想要的方向,甚至能說服身邊的家長朋友,什麼才是回歸孩子發展本質的教養方式。

 

3. 認真聽孩子說話,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

想要學習的主動性,也展現在表達能力上。麻糬媽看見她小班兒子的成長,是孩子可以跟她討論很多事,包含上下課的路線、假日要去哪裡玩、玩什麼。阿洛爸則說最令他們驚艷的,是孩子可以自己講出想法:「會有自己的主見,會討價還價(笑)。像是晚上的時候會說陪我玩十分鐘,或是問:『我可以看故事書嗎?』、要喝牛奶,很完整的表達需求。」,阿洛媽則說:「雖然遲到對老師不好意思,我會跟阿洛討論:『你還要吃早餐、換衣服,但這樣到學校就會很晚了,你就不能跟小孩玩,你可以接受嗎?』他說可以。你會知道小孩知道做這個決定會有什麼後果,已經到可以跟你討論並且接受的階段,而不是呆呆地聽你說會怎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家長們認為孩子表達能力的提升,來自於在幼兒園老師會跟孩子進行很多的討論,並且讓孩子有表達想法的空間,例如每天的團討,或是兩個月一期的小社團讓孩子自己選擇想要的主題。「但家長也要願意靜下來觀察小孩,認真聽小孩在講什麼」阿洛媽說。

 

4. 創造接觸的機會,從認識其他孩子和家長開始,體現共同照顧精神。

麻糬媽說:「第一次開會的時候聽到『同村共育』這四個字就很喜歡,感覺是大家一起來照顧小孩。實際進來之後感受到的同村共育像是接送的時候會跟其他家長在外面聊天,分享照顧小孩的經驗。」
羅家兄弟爸爸分享以前在公幼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同學有誰。來到這裡後和太太會進班講故事,覺得很好玩,也認識了孩子的同學;後來幼兒園舉辦親子遊,也和其他同學家長一起野餐相見歡。
也有共育團的團長在知道同班經營小吃店的單親媽媽故事後,會特地光顧來支持她們。
「嗨!OO馬麻~」、「OOO,你把拔來了~」這是在幼兒園接送日常會聽見的對話,也會看見放學時間有媽媽講繪本,身邊圍了幾個孩子們聚精會神聽故事的畫面,孩子和大人之間自在的互動,正也體現了同村共養、共同照顧的精神。

 

5.打開大門邀請家長參與,讓家長成為幼兒園的夥伴。
「看見孩子」堅定教養信念;「認識別人」共同拉拔成長

婉如X公托幼兒園透過課程志工、舉辦親職講座、親子遊、組織同村共育協力團、日常的親師溝通與互動等方式,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事務。除了是堅定教養信念,更是同村共養的實踐。
家長們談到在當今社會環境下,要堅持以孩子為主體的教養理念是不容易的,除了得面對身邊親友的挑戰和質疑,也會面臨「到底有沒有在學?」的自我內心焦慮。而堅定信念的方法,是透過參與幼兒園的課程和活動、與老師的對話,並持續看見孩子的變化,才能真正體認到開放教育的內涵和價值,而不輕易被別人影響。
也藉由參與幼兒園事務,認識並連結他人。會關心別人家的孩子會說話了而開心,或是假日相揪一起出去玩,彼此分享親子活動和健康資訊......,成為共同拉拔孩子們長大的支持夥伴。

他們說:
「家長也是在跟著孩子一起學習」
「幼兒教育是為了父母期待?還是回歸孩子本身的發展?」
「這裡的幼兒園跟其他很不一樣,是真正看見孩子和歡迎家長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