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婉如照顧網 2016 ~ 2017

目錄

頁面

3:7到4:6 教保公共化的第一哩路 --非營利幼兒園倡議與拓展

3:7到4:6  教保公共化的第一哩路 --非營利幼兒園倡議與拓展

 

2016年10月20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方案」,宣告政府將於4年內,以設立非營利幼兒園為主,公幼增班為輔的方式,達到增設公共化幼兒園1,000班收托三萬名幼兒的目標,一舉將幼兒園公私比從3比7提升至4比6。

從「權利要靠自己爭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成果絕非自動從天上掉下的。

面對前一年仍僅有增設100園的政策目標,我們在現場看見的是家長「中籤者喜上眉梢,候補者神情落寞或憤怒」,甚至質疑以弱勢為優先的政策措施,這都源自於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優質、平價公共托育的殷殷期盼,但公共化推進卻遠遠趕不上需求。因此,為了推動教保/托育公共化的進程,這一年我們與合作的夥伴們做了許多事,也欣見政府對非營利幼兒園政策明確,相信這一切都是社會各界向政府展現集體意志的效果。

策略一:年度倡議記者會,引發社會大眾更多的關注

非營利幼兒園的擴增,涉及到「縣市首長的推動意志」以及社會各界對此新形態幼兒園的認識程度,因此2016年年初即規劃一系列的記者會。第一波記者會,以非營利幼兒園「22縣市成效大評比」,讓數字說話,呈現各縣市政府目前公共化辦理的現況,一方面肯定達標的縣市,也同時指出地方政府辦理非營利幼兒園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及中央可以協力解決的施力點,進一步檢討政策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

第二波主打非營利幼兒園「薪」希望,以合理的薪資等勞動條件做訴求,說明非營利幼兒園的薪資福利待遇明訂於「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授權薪資支給基準表」,起薪至少30,155元至34,155元,且每年都有合理的考核晉薪制度,等於有「法定保障」。本次記者會是為推動幼托公共化而為台灣留才,緩解因私幼「長工時、低工資、高壓力」導致幼教人力流失嚴重的困境。同時突顯非營利幼兒園所彰顯的學前教育公共化,不僅對家長、幼兒好,更能帶來許多穩定就業的機會,對教保人員的專業與勞動都好的「三贏」效果。

第三波進行非營利幼兒園「前進國中小校園」的倡議。少子化讓校園多了許多閒置空間然而,由於分齡教育,當非營利幼兒園預計設置於中、小學校,學校中的師生、家長常有疑慮。為了廓清疑慮,此次記者會特別商請已開放空間設置非營利幼兒園的校長們來現身說法。

透過不同倡議的角度,期盼讓縣市首長看見家長的期待、看見「非營利幼兒園」不僅帶來合理薪資福利待遇的就業機會,也讓家長及更多人看見在非營利幼兒園裡,「教育的圖像」有更多的可能。

策略二:擴大結盟與能見度,積極爭取國會及民間團體的支持

為了讓更多立法委員認識教保/托育公共化議題的重要,我們主動接洽各黨團並舉辦了2、3場座談會。從互動的過程,感受到除非在學階段,就因緣際會接觸過此議題,否則對尚未面臨養育需求的人而言,托育/教保公共化的議題較難有體會;對於有育兒經驗的人來說,則深有所感。可見本議題,仍有待更多的公眾說明。

此外,除了跟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內的團體合作外,與各地教保人員組成的民間團體,或全國教師會及教保專家等合作,共同討論公幼、非營利幼兒園及私幼現況,並研擬未來合作的戰略。同時也陸續透過網路媒體,將第一線教保服務的故事轉化成文字,談談托育困境、幼兒園服務品質、非營利政策內涵等,呈現更貼近照顧現場的公共化教保圖像。

3:7到4:6  擴大教保服務公共化的起點

在婉如基金會投入爭取廣設社區自治非營利幼兒園歷時15年後,欣見政府以「提供實際服務」的積極策略,推動「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方案」,以滿足育齡家庭兼顧工作與育兒的需求。

推動教保公共化能走到這一步,仰賴的是許多願意發聲的公民們,以及民間團體的持續倡議。未來幾年,仍應持續督促中央、縣市政府落實政策。而在公私比未達七比三之前,廣設公共化教保服務的這場戰役,仍舊需要更多關注與支持。期待您在廣設非營利幼兒園的議題上,持續與我們同行!

 

 

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十年,有妳/你真好!

作者: 
簡瑞連 高雄辦公室主任/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創園園長

 

今年五月下旬,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的鳳凰木已開的燦紅。在這即將展開忙碌畢業季的前夕,我的臉書上出現了一封不熟悉姓名的私訊,卻以熟悉的口吻留言道:「園長媽咪,我們班可以開同學會嗎?」

好奇的我點閱照片,一眼就看出這是五甲畢業的小女孩,連絡後她告訴我,因為很想念幼兒園時期的小朋友,希望可以把大家找回來開同學會。

這封臉書訊息,喚起十年前走過的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拓點記憶。

 

 

 

化腐朽為神奇:社區治安死角,成為社區共同照顧的起點

回想2004年內政部社區自治幼兒園實驗計畫上路,基金會劉毓秀董事長偕同幼教博士王淑英老師,帶著我到原高雄縣勞工密集的五甲社區內,一處荒廢已久的空間進行勘查,說是要規劃社區自治幼兒園。那時聽說這裡是五甲國宅建立之初,預留給社區作為幼兒園用途的三處場地之一,其他兩處已蓋好的幼兒園空間,早賣給建商開設私立幼兒園及私人用途。

 

這碩果僅存的場地,曾經也是婉如基金會在推動社區治安過程,清查為社區死角的一個閒置空間。初到這個荒廢已久,約有四百坪左右的場地,放眼望去四處盡是垃圾、門被拆了、窗被搬光了,戶外停了滿滿的車子,儼然就是社區的大停車場。荒廢的樣態,就如王慧珠執行長在「有你真好」紀錄片中所述:「這裡一點都看不出來是幼兒園,就像一間比較大的公廁一般。」

初探勘後,適逢原高雄縣政府預計在五甲社區推動「五五五照顧社福園區」,方案獨缺社區最最需求的托育照顧。因此,就在時任原高雄縣政府社會局局長的吳麗雪局長大力的推動下,積極地將這個社區治安死角規劃為社區自治幼兒園實驗據點。此後,我們歷經2005年4月的公開招標程序,接受高雄縣政府的委託,於同年12月在公民(高雄縣政府/婉如基金會)共辦的理念下正式掛牌營運。

 

社區共同照顧:社區自治實驗的啟航

 

初接手社區自治幼兒園,對我來說實在誠惶誠恐。如何將毓秀董事長所說的「北歐經驗台灣轉化」呢?我的心裡冒出一串問號:「北歐我沒去過,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想像,我到底如何將這麼生硬的社區自治概念,透過托育照顧場域變成一個可能呢?」

想來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非但我自己滿腦子疑問,教保老師們也老追著我問:什麼是社區自治?我們的願景是什麼?不僅如此,家長更是紛紛提出疑問:甚麼是社區自治幼兒園?和一般幼兒園哪裡不同?社區自治委員會可以做些甚麼呢?

放下所有的疑問,承認自己的不足,我告訴自己,做就對了!就這樣,我將自己在組織與社區的連結經驗作為起步,在毓秀董事長及淑英老師的陪伴下,從成立社區自治委員會開始建立對話平台,並從中滾動學習。

 

 

社區自治:看見彼此的需求,建立平等、關愛、合作、助人的共治網絡

經歷這些年的滾動學習,我們建立了社區自治更具體的圖像。也讓我們體認到,這對所有參與其中的人來說,無非都是需要學習的課題。

這些年,我們具體認識到社區自治是以「共同參與」為概念,透過對話平台的建立,讓社區各方能以民主參與的形式,共決、共治的精神,來決定托育照顧主體的運作的方向,同時,還含括跨階級的多元概念,建立資源共享的互助網絡。這樣的概念落實在社區自治委員會的場域中,我們看見在不同位置與立場的各方討論與對話中,彼此聽見對托育照顧的想像與意見,進而達到共識合作。在這個架構下,我們在托育照顧場域裡,營造共同照顧的氛圍,進一步的成立家長會,建立支持網絡減緩彼此的照顧壓力。

落實在園家一體的互助網絡裡,當幼兒園孩子有人家裡出現危機需要陪伴,就有人會跳出來支援並幫忙照顧小孩;單親的新住民媽媽生了,家長幫忙送麻油雞;發展比較慢的小孩,家長幫忙老師協力陪伴;家長失業了,幼兒園透過基金會的居家照顧系統的陪伴輔導就業,讓有經濟需要的婦女得到工作機會;孩子們繳不起學費,家長及婉如之友的捐款,成為協力孩子的就學費用;在這裡就像社區大家庭,不缺一雙碗筷,這就是同村共同育兒的樣貌!

我們也看見更多人願意貢獻己力、傳承經驗及所學,阿嬤到園講故事、叔公入園帶象棋,颱風來了爸爸們來幫忙扶起倒了的樹木,形構園所裡每個人的阿公阿嬤也是我的阿公阿嬷,別人的爸媽也像我的爸媽。記得一位丈夫遠在北部當職業軍人的媽媽,在一次家長會裡跟大家說:「我告訴老公,老公你在我心上,但幼兒園的媽媽姊妹們在我手上。」互助協力帶來的力量,讓每個人的心更貼近,而一起照顧、一起育兒,也讓照顧變得簡單而多元。

同時,園所也透過家長會的議題討論,協助家長理解托育照顧現場,也帶動其支持教保照顧勞動者的辛苦,並建立彼此的信任感。我們會看見在彼此理解後的教保老師及與家長形成園區夥伴關係,更有利於園家照顧共識的建立。家長會也因為更理解現場,而在公共倡議行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僅與園區合作參與托育公共化連署,更對外參加記者會向媒體及地方議會發聲,一起爭取非營利幼兒園的設置。

托育照顧在社區共同照顧氛圍下,不再是個別女人或個別家庭的事,而是社區裡大家共同的事!

十年有成:「共同照顧」理念遍地開花,讓照顧議題成為社區關注的焦點

算算五甲從開園至今,10年,3600多個日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光陰似箭咻一下,就過了!看似日常的事,但每天開門七件事,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外,收托80個孩子照顧的壓力天天上演著。

走過十年,面對原本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的場地,可能在政府政策的變動下,熄燈停辦而挫敗的我,在近百位畢業生孩子與家長們回娘家參與畢業生聚會後,重燃信心!一位第二屆畢業的國中二年級大哥哥這麼告訴我:「難道我們不能寫陳情書嗎?我的文筆還不錯,我來寫。」一位家長回應道:「五甲畢業的孩子,血液裡都有股正義感。」

看著這些孩子在這件事上的反應與回饋,讓我堅定並深信這股托育公共化、共同照顧的力量,隨著社區開放式教育的拓點,正在各個社區的角落中發芽。這十年,堅持社區理念的我們,還需要堅持公共化的理念與開放教育的理念,對抗台灣長久建構出來的托育市場化。而這個過程中,不管是與公部門的斡旋與合作,還是持續滾動社區網絡的合作與連結,都不是簡單的事,但我們終究靠著信念挺過,並看見更多人與我們一起堅持並繼續往前走。

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當年在台灣的南端啟航,以最精簡的公共經費,孕育了數百位的畢業生,並陪伴了數百個家庭共同育養小孩。欣見,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在婉如基金會的推動下,十年有成!此其後我們在高高屏拓展了包括鳳山、平等、新民、復興、四維等數個非營利幼兒園及前鎮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回首五甲當年作為實驗的先驅,可謂是各地托育公共化拓展的據點,是遍地開花的推手與前導。

親愛的孩子、家長、教保人員,以及曾經協助婉如基金會推動社區自治托育照顧理念的所有參與者,有妳/你們真好!

 

台北市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服務新模式

 

「每天早上八點,一歲的彤彤由媽媽推著推車,送到離家步行十分鐘距離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再出發去公司上班。一進到家園,彤彤看到已經有好多的好朋友,正圍坐在像家中餐廳一樣的餐桌上享用新鮮的水果。結束點心時間,家園中的各個角落都是探索、玩耍的好去處,各式玩教具、聽故事、肢體律動等活動等著大家一起參與,玩累了,也可以躺在軟墊上小睡片刻……」這是每日公共托育家園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縮影。

過去大家談到二歲以下的照顧選擇時,除了自己(或親屬)照顧外,主要就是「居家式的保母托育」或者「機構式的托嬰中心」兩種選項。自去年(2016年)起,台北市試辦第三種托育模式,即:公共托育家園。今年,婉如基金會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承辦「芝山社區公共托育家園」、「葫蘆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以「芝山社區公共托育家園」為例。

位於芝山國小三樓的芝山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利用的是國小的閒置教室改裝而成,也是婉如基金會第一所承辦的公共托育家園。從環境設計到托育工作的執行,都依循著我們最初的期待-像家一樣。在空間上,以大餐桌取代小桌子小椅子,讓孩子與大人齊高。享受用餐時間,享受食物。吃飯,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留下最大的空間成為小孩的活動區,讓孩子能於其中盡情的探索。腳踩的地板是硬梆梆的,吹在臉上的風是涼徐徐的,手撫摸的鏡子是冰涼涼的,身體躺的墊子是軟綿綿的,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中,自在的探索、感受一切新奇的事物。

一直以來,婉如基金會不斷致力於推動「平價、普及、優質、近便」的托育服務,期待能支持每位疲於奔命在家庭與職場間的家長,能安心送托,穩定就業,擁有工作與家庭間平衡生活(work-life balance)的機會,也希望可以讓孩子在家園的環境中,不只是接受照顧,更是在此體驗生活,養成生活自理能力,為未來探索繽紛世界做更好的準備。

 

執行長的話 ~ 因為堅持,才看到希望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王慧珠

 

每年進入了9月份,基金會各區辦公室就瀰漫著一股過節的氣氛,開始遴選資優提供者進入今年金手獎、天使獎、金質獎的入圍名單、確定桌菜內容、各方案督導也開始彩排今年的勁歌熱舞,就是為了要犒賞一年來在外辛苦打拚的家管、居陪、月子人員,讓她們看看平時嚴格嘮叨的督導老師,變裝成為令人發噱或是驚豔不已的歌舞女郎。

 

回想第一屆的金手獎頒獎典禮是於2002年底,在北市辛亥路橋下一個稍嫌簡陋的里民活動中心舉行, 轉眼間,擁有15年年資的學員誕生了,望著獲得第一屆15年獎的學員們,站在舞台的中央,同期同學相視而笑的眼神中傳遞著「我們終於熬到這一刻了!」,多麼令人悸動的畫面!當年就是這群婦女咬著牙不畏人言,在沒有「家管員」這個職稱的時代裡,跟著基金會在當時一片「下女、清潔阿桑」的刻板眼光中,為後來的姊妹們打出一條專業、收入不錯的大道。

 

我在此也要感謝曾經或現在仍在使用她們服務的使用者,由於你們溫暖的支持與海涵,她們有人於15年間還清了房貸與債務、拉拔大了兒女、找回了自信,也有人藉此走出了失婚、失志的陰霾,找到友情與尊重,成為一位樂於工作、也懂得生活的女性。

 

她們的表現印證了我非常喜歡引述的一句話:「我們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到希望」。

婉如托育人員培訓班 孕育優質照顧人力

 

婉如基金會長年深耕於托育領域,一開始便是從養成優質托育人力開始,辦理培訓課程,到後來一路催生出完整的保母制度體系。而後在推動過程中,陸續發現有越來越多團體投入辦理托育人員培訓課程,因此基金會將重心由前端培訓,轉向承辦保母系統(現為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希望為家長及保母,共創平價、優質、普及的居家托育服務。

然而近幾年觀察發現,在政策的引導下,托育人員培訓班大量湧入親屬參訓者(爺奶)。而統計數據顯示,爺奶保母多數僅照顧自己孫子女,並無法創造多餘的收托名額。過多的親屬參訓者,造成培訓班只培訓大量但短暫的親屬保母,而無法養成較能穩定收托的正職保母,台灣的家戶外托育人力會因此出現斷層。形成「照顧人力荒」的情況。

面對的問題,婉如基金會於2017年再一次投入保母培訓,從前端培養「優質照顧人力」

 

說明會:從相互瞭解開始

已經進行二期的托育人員專業,在報名現場,學員各自都帶著不同的期待而來:「我因為結婚離開職場,現在想轉換跑道」、「我想學習帶自己的小孩並同時帶別人的小孩」,各種原因把大家集合在一起。

然而,除了動機之外,適合從事的照顧工作的人,個人的人格特質也相當重要。因此,在說明會上,透過詳細的介紹托育工作內容與注意事項,讓有興趣從事托育工作的聽講者了解工作內容,同時自我評估。

隨後,由工作人員一對一的面談,進行職涯探索,釐清對於訓練課程、後續就業的期待以及個人特質是否托育工作,以期降低「因誤會來培訓、因瞭解而中退」的情況發生。

 

訓練126+30:從寫菜單到完成幼兒餐點,從理論到實務

在「照顧職能」的培養上,根據多年婉如基金會多年的經驗,體認到理論與照顧技巧的實作同等重要。

因此自第二期托育人員專業訓練課程首度嘗試在既有的126小時課程中,額外加入30小時的「實務訓練課程」,讓學員「化被動為主動」,練習操作,讓學員藉由實際操作,知道自己足與不足之處。例如保母的工作中備餐與副食品的準備是必要的職能,實務課程中讓學員從菜單設計到烹煮,一手包辦,再由老師給與講評與建議。現場刀工、烹調技巧、時間掌握、工作流程等,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透過實作、反覆練習的過程,真正將「技能」學到手。

 

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但往一致的目標前進!

接受培訓的學員,各自的背景、年齡不同,雖然大多抱持著對托育、對孩子的熱情,希望習得一份專業的同時,也獲得一份穩定的薪資。然而,五個星期培訓對於某些已經離開職場一段時間,或原本的工作離照顧工作較遠的學員來說,培訓的過程並不輕鬆。

依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婉如基金會理解成功就業的關鍵,二度就業婦女的心態很重要,因此過程中非常重視就業心態的調適與學習壓力的排解,於是每一期都有「帶班人」的安排。帶班人透過上課過程中緊密的陪伴與觀察,即時的掌握學員學習的狀況,帶領並醞釀討論、學習的動力,讓學員們在不算短的訓練過程中不至於有「單打獨鬥」的感覺,而能感受全班是往一致的目標前進。

 

結業與就業:照顧工作的路上,有妳真好

「我染了頭髮,準備好要就業了。」課程最後一天,學員笑笑的這麼說到。

從學員的變化,可以看到,擁有專業技能所代表的不僅是「就業的可能」,同時也象徵著人生更多的可能。

其實課程的結束,對學員而言,僅是再就業的第一步。對婉如基金會而言,這次重新投入托育人員專業培訓課程也是一個邁向創造0-2歲良好托育環境的新起步。

 

婉如月子服務 為妳越來月好

 

 

 

婉如的月子方案是婉如社區福利服務系統的一環,就如同家事、居陪等方案,核心價值是女人互助。經由培訓並協助婦女二度就業,成為稱職的月子人員,不僅照顧產婦的月子,更能提供產婦及家庭新生兒照顧的訊息與技巧,協助新手爸媽渡過手忙腳亂的適應期。

一位月子人員養成並不容易,從培訓過程開始,隨時察覺使用者需求的變化,並顧及月子人員就業機會,適時調整服務內容,讓服務貼近需求,藉此也讓月子人員擁有穩定的工作機會,使月子服務帶來的是一種社會良善循環的體現,延續服務提供的理念與初衷。

摸索、嘗試,為訓練打下穩固根基

婉如的月子人員,從開始運作至今已經十多年,在產婦的眼中,我們的坐月子服務,可說是坊間中優質、平價的代表。回顧這些年的服務,我們也因應使用者需求的變化以及社會型態的改變,調整我們的服務及運作方式。

首先,培訓課程的調整。早期課程主要是附加在保母基礎培訓以及家事服務課程之後,並沒有專屬的課程,課程內容並非相當精專,月子人員在職場上也因此難免會遇到現實狀態的挑戰。由於希望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從98年起,月子培訓課程做了一次大變革,內容上扎扎實實安排了一個月左右專屬於月子人員的培訓課程。當然課程調整之後,採取較密集的開班。這樣的調整及改變,讓我們更有方向的找到適合照顧工作的月子人員,也因此在服務的產婦以及培訓的月子人員人數都有相當比例的提升。

在媒合工作的運作上。原本簽約的方式是由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陪同月子人員至使用者府上一一進行拜訪及簽約,但因提供的量逐漸提升,在運作上也發現了困難。挨家挨戶的拜訪固然是好的,但導致月子人員下班後因配合簽約而無法立即回家好好休息;工作人員也常常需要加班,人員流動及人事成本提升的惡性循環。為不轉嫁費用於使用者,但又希望能讓更多產婦使用到這樣的優質服務,經多次討論,決定將簽約流程調整到上班時段內並至基金會的辦公室進行媒合,由使用者協助配合到辦公室簽約。由於月子是短期的服務,在媒合時,為使雙方充分溝通與理解,月子人員會準備簡歷、設計的菜單供家長參考。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則會對於工作內容,及家長需要事先準備的物品以及服務的細項,透過見面的過程進行交流。經過這個調整,月子人員在下班後無須加班,能夠好好的休息,隔天更有精神服務;使用月子的家庭因此得到品質更好的服務,而基金會則能更有效率安排雙方的見面,讓更多的產婦能使用到婉如優質的服務。小小的調整,事後發現創造了三贏的結果。

成功經驗的傳承,強化就業信心與可能

調整了課程及簽約方式後,從家長滿意度追蹤發現服務品質確實穩定且提升了!過去月子師資大多邀請坊間廚師、醫師、護理師等,雖然擁有高度專業,但難免與實際工作現場有距離,這也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課程內容若能再更貼近學員工作現場的需求,是否會讓課程內容更加受用?

因此除了原本的醫護專業課程外,我們再加入學姐的經驗分享,從資深月子人員中挑選服務狀況穩定,善於經驗分享的學姐,將月子膳食調理、產婦照顧、服務流程...等經驗,融入到培訓課程中,使學員即使是在教室,也能有親臨工作現場的感受。

更進一步建立「實習制度」,讓新手學員在正式服務前,由學姐帶領,實際進到工作現場,透過觀摩、實作、經驗交流與分享等方式,強化新手學員的信心。

不斷調整,是為了走得更穩、更遠

婉如月子服務方案一路走來,考量的不僅是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務,同時更也希望在過程中給予有就業需求的女性,習得紮實的技能,藉此獲得穩定的工作與收入。因此,課程的研擬與變化、媒合簽約方式的改良,授課師資的調整,都是以此為目標,不斷努力嘗試。

近期,年輕夫妻對於坐月子的想法越來越多元,年輕人的住宅型態也在變化中。例如家長沒有廚房廚具的使用者,會訂購月子餐;又有家長選擇先到月子中心,帶離開月子中心後,因為不懂如何自己照顧孩子而慌張等。透過敏感察覺趨勢的變化,我們的服務內容也進行適度調整。今年度我們新增加了不做餐點及4小時的方案,並鼓勵月子人員在服務過程中,加強提供育兒經驗的分享、母乳哺餵的支持與協助等服務。

人力的養成不容易,察覺需求的改變也不簡單,但對婉如來說,只要有就業需求,有服務需求,我們就會繼續努力,。

期許,能與婉如的月子人員,與需要婉如服務的你/妳,一起再走入下一個十年。

教保人才獎助計畫~循序漸進培育專業的師資

 

 

教保人員哪去了?!--教保人才獎助計畫推動緣起

 

    在推動公共托育、承接非營利幼兒園的過程當中,合適的現場人力一向不易覓得。其實,根據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的調查,每年約莫都有4,000名幼保相關科系的畢業生,然而,由於照顧工作的繁複、職場環境、薪資問題等等,教保人員的流動率高。我們擔心,幼教環境若持續走向高度營利化,教保人員依舊低薪、高工時,工作人員空有熱誠及理想,也無法持久,人力的流動造成職場環境更加嚴峻,將導致幼保科系畢業生終究另尋他途。

    在教保公共化的理念下,非營利幼兒園的推動,其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一個對孩子、家長、教保人員三方共好的制度,進而改善台灣的幼教環境。不過,這個制度才剛上路,幼保系的學生對此相對陌生。另一方面,在聘用教保員的過程中,也會發覺有一些畢業生並不大清楚現場工作的樣貌,因為學校的集中實習時數還是有限,實習園所、學校指導教授的要求程度也會影響同學們學習是否深入。另外,有一些教保相關科系的同學,想要趁課餘時間打工,賺生活費,他們可能去飲料店、便利商店工作,然而這樣的打工,對於未來有志於從事現場照顧工作的他們來說,專業上的幫助不大。

    在上述種種原因下,婉如基金會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及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合作[l1] ,自2014年起起辦理「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教保人才獎助計畫」,提供實習機會及每月獎學金,讓四技三、四年級、二技及研究所學生[l2] 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職場,在實習的過程當中,學習工作倫理、認識現場工作的樣貌,也可以思考自己適不適合這個職場;此外,趁著宣傳獎學金的過程,同時推廣非營利幼兒園制度,增加幼保科系在校生對於非營利幼兒園的認識。

 

兼顧課業與生活、提早認識職場

    「其實我在參與計劃之前也有做過其他的打工,但若要兼顧課業,這個實習的彈性比較大,因為可以按照學校的課表排實習時間。」桂湘目前任職於台北市葫蘆非營利幼兒園,於二技一年級時參與基金會的實習計畫,在關渡國小課後照顧班實習。

    幼兒園、托嬰中心等現場的工作機會,多是在週間的白天,學生們即使有心想要找相關的工作機會,在學期間還必須兼顧課業。在計畫初期我們發現,實習生一週僅能勉強排出一日實習。在與實習生座談後也發現,學校的空堂時間有時會過於零碎,難以安排實習。而在現場進班時,由於實習時數較少,如班級老師在常規上做了些調整,或主題教學上有進展等,實習生有時會出現無法跟上的窘境。因此,在獎學金實習計畫辦理半年之後,便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l3] 方討論排課方式,確認學生學校的集中實習日程與空堂時間,增加實習生的實習時數,又能兼顧課業。  

以工作的態度進行實習

    婉如基金會獎學金實習計畫的另一個優勢是讓實習生認識現場工作的真實面貌。從申請、面試、錄取、簽約、實習,一連串的過程,如面試工作般,讓實習生認識到與學校集中實習的不同。

   「我覺得獎學金實習與學校集中實習的差別就是在我會更有責任感,因為有獎學金,會覺得這是工作、覺得自己要更對工作負責,要把自己更帶入一個老師的角色。集中實習雖然有學分,但還是被老師照顧著,學生還是會把自己當作一個學生的角色。」桂湘覺得基金會的獎學金實習計畫從一開始的面試過程到實習,都與學校集中實習不同。目前任職於臺北市葫蘆非營利幼兒園的沛瑜在三年級時第一次甄選時備取,四年級時才通過甄選錄取,她更進一步的提到,「學校的集中實習比較是強迫的,為了拿到學分、為了課程學位去做的,但在基金會的實習,會覺得說這件事情是我想要做的,因為我想要充實自己所以我選擇這件事情。」獎學金的申請及篩選機制,讓實習生更能帶入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為是自己的選擇而更加負責。

 

透過實習認識婉如精神

    婉如基金會承辦的非營利幼兒園透過日常的生活安排,將平等、關愛、合作、助人落實到每個角落。在工作團隊的經營上也是如此,透過不停的溝通與討論,班級老師才能有良好的偕同教學、園所的工作夥伴才能建立團隊共識。在這個實習計畫中,帶領實習生的督導每月都要與實習生座談,也鼓勵實習生在當下就把問題提出來與督導或班級老師討論。同時也透過學校系主任與實習生的定期座談,更能了解實習生在實習場域面臨的問題,鼓勵實習生有問題時盡量提出。

    「獎學金實習給我最大的幫助是觀察老師如何和同事相處,如何培養默契和溝通、建立友善的關係。」桂湘說,「在獎學金實習時有困難時我會更願意和老師討論,譬如老師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有一些疑惑等等。以往實習的話都會覺得老師都是對的,即使有疑惑也不會多問,但在獎學金實習當中,我會更願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透過實習的方式,實習生因此更認識婉如基金會。桂湘二技二年級時因為課程及集中實習完全抽不出時間,故無法繼續參與獎學金實習計畫,但是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一看到是婉如公共托育照顧網的園所,想到當時實習的經驗,就來投履歷。而沛瑜也覺得,其實當時他想要申請實習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希望能夠幫助自己求職。

    經過了兩年的運作,總共有三位實習生成為婉如公共托育照顧網的一員。參與實習獎學金的經驗,讓他們在現場經驗上較能銜接、也能夠更理解婉如基金會的理念。之後我們將持續運用這樣的模式,培育有志從事教保工作的學生,為教保現場培養更多有熱誠的工作人員!

有她真好,不只省力,還有安心

作者: 
婉如互助系統家事方案--銀髮支持服務使用者王媽媽口述

 

 

王媽媽今年72歲,由於脊椎不正以至無法久站也無法久走,八年前開始出門都帶拐杖椅或助步小推車以便隨時能坐;另外買一個「可坐式菜籃車」,才有辦法自己去市場買菜。由於子女都在外地,家裡只有兩老生活,又住在三層樓透天厝,王媽媽的女兒希望幫媽媽找到省力幫手,終於說服媽媽於2009年開始使用彭婉如基金會的家事服務(家管員惠美)。初期採兩週服務一次,一次四小時,第二年就改為每週一次,持續至今。以下為王媽媽使用婉如家事服務的心得:

  

我現在什麼最困難的事都會想到請教惠美,惠美什麼都懂!像家裡鬧螞蟻、菜刀刀柄壞了,還有我最好穿的皮鞋鞋底磨壞了要換,都是惠美解決的,她都知道哪裡可以換,還幫我拿去換好。螞蟻問題,她帶來一管德國的防治膏非常有效,說非常貴,叫我不要買,共用她的就好,結果非常有效,很久都沒有再出現螞蟻。原來她幫每個服務的家庭都解決了螞蟻問題。還有對我幫助很大的就是爬上爬下的工作,像收棉被。惠美爬高爬低時我會在下面撐著,這樣兩個人都安全;還有鋪床單,兩個人合作就比較容易。除了固定工作那天之外,惠美還會額外幫我忙。有次三樓地板壞了要重新鋪水泥,水泥老闆說水泥鋪好那幾天每天都要給地板澆水,惠美就主動說她那個週末要來幫我,不然我自己上上下下三樓會吃不消。

惠美對我的幫忙不光是家事打掃,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跟她商量、討論,隨便問到什麼她都知道,心理上覺得有人可以商量的一種安心感。情感上也有一種交流,老爸就說,奇怪,每次惠美一來,我們兩個就嘰哩呱啦講不停。我覺得這樣一週見一次,很不錯。我也會邀請惠美一起去看畫展、聽音樂會。

其實我們家算東西很多,屬於很不好打掃的那種。惠美很勤快,總是主動說「這邊拖一下好了」。但我們家是三層樓,做起來事情會做不完,所以我都跟她說每次做一個重點就好,心情放輕鬆,不要太累,因為她下午還要去另一家。惠美跟我說,做家事工作很辛苦,每年夏季是她們的離職潮。所以夏天我就盡量不讓惠美打掃樓梯間,因為很悶熱,還有那些會曬到太陽的事都暫時不要做,紗門紗窗也是一年洗一次就好。惠美對我說,她在別人家工作都像作戰,別人都唯恐她少做,只有我總是叫她要休息一下,喝個茶。而我是想,這些家事本來是我該做的,現在我做不來了,惠美就像是我的手一樣,手累了也要休息啊!而且還要小心不能讓手受傷。而且,要是沒有惠美,有些部分我就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像玻璃,我會全部放棄!現在有惠美,就可以把上上下下的玻璃擦乾淨。

惠美說,有人嫌婉如的服務貴,就把家事停掉了。但對我來說,彭婉如基金會跟我以前自己請來幫忙的人收費其實差不多一以前自己找的家務清潔人員,雖然也給我很大的幫助,但是她說停就停,讓我很無奈。婉如基金會就沒有這些問題,非常牢靠。應該說,有惠美來,我比較有勁,如果只有我自已,就會懶得動,懶得整理。所以她給我的幫助不只是體力節省,是心理上「有人幫忙」,輕鬆很多。家事服務對家庭幫助很大,真的很好。謝謝婉如基金會開辦這個服務!

說明:

王媽媽是婉如互助系統家事方案--銀髮支持服務的使用者。「銀髮支持服務」,顧名思義就是專為獨居或雙老家庭所提供的家事方案。每週一至兩次,每次3~4小時的服務時間內,家管員除清掃之外,舉凡備餐、洗衣、購物等長輩生活所需的項目皆可服務。(註:身體照顧或陪診、陪伴外出等需由居陪員提供服務)對於子女不在身邊的長輩而言,家管員每週固定的服務,不只讓長輩生活環境品質獲得提升,甚至扮演了慰問探視和情感支持的角色。目前婉如基金會正積極發展「銀髮支持服務」,家管員的培訓及在職訓練中更加入長者溝通、認識失智症、銀髮膳食營養、環境安全等課程,期許家管員也能成為台灣高齡化社會的生力軍!

 

照顧是一種態度—居家陪伴使用者眼中的居陪員

 

高齡化與長照是目前的發燒議題,也是許多家庭正在面對的問題。到底什麼樣的照顧形式對長輩比較好?什麼樣的照顧可以延遲失能、失智的惡化?許多民間團體與學者專家嘗試提出不同的解方。而婉如社區照顧福利服務系統中「居家陪伴照顧」服務,自2006年開始提供服務,在內容或形式上顧及照顧提供者與使用者雙方的需求,以彈性與多元著稱。這幾年來,累積了許多來自使用者的心得,從被照顧者的兒女的角度來看,他們眼中的稱職的居家陪伴員,除了身體照顧、安全維護和協助食衣住行之外,還能帶給家中長輩哪些不一樣服務,以下讓我們分享居家陪伴方案使用者的使用心得。

 

上天派來幫助我們的天使 – 居陪員 陳瑞照,2016年天使獎得主

 

  謝謝彭婉如基金會的協助,媒合了一位敬業的居陪員--陳瑞照,讓我的母親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

  母親於2015年2月肺炎氣切手術出院回家後,瑞照於3月開始照顧母親。母親的身體很脆弱,需要隨時注意呼吸,翻身、餵食以及清潔。瑞照直至現在,沒有一次疏忽母親的需要。家裡已請了2位外籍看護工,日夜輪流照顧,人力本應足夠,但我覺得瑞照給予母親的,是外籍看護工無法取代的。 因為瑞照除了上述基本照護工作,更盡全力嘗試藉由語言和音樂給予母親復健。她自費買敲擊樂器玩具,希望刺激母親手部運動,為了讓母親練習口部發音,她買了喇叭和吹泡泡器。

  2016年3月因為家裡後巷下水道工程,我們暫時搬到陽明山山上,瑞照每天花2小時上山,2小時下山,我們除了感激還是感激。她對我們而言是上天派來幫助我們的天使。

  謝謝您們,謝謝瑞照。

(文本由使用者鄭小姐提供)

 

 

居家照顧融入家庭,照顧家母如至親 -居陪員 洪秀美

 

洪秀美自民國101年9 月24日開始服務年近90歲的家母,家母於民國95年時罹患罕見疾病脫髓鞘神經炎,導致當時四肢無力,經多年治療與復健始恢復行走及手部功能,但隨年齡退化逐漸失去原有家居處理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幸好秀美來家中開始服務後,工作日白天陪伴母親,藉由話家常之機會刺激母親言語與記憶;陪伴母親散步活動筋骨,並就三餐觀察母親喜好,選擇均衡食物,保持家母康

 

 

 

 

 

 

 

 

 

 

 

 

了不起的綠手指,園藝治療失智母 -- 居陪員楊碧珠

碧珠來我家幫忙一年半了,對媽媽助益良多!

  媽媽有失智,常常會忘記做過的事情;自從父親過世後,她就更安靜、更不愛說話。碧珠來到我們家照顧媽媽,她陪著媽媽看電視,每每會引導媽媽討論劇情,這時媽媽就會有所回應;就連服中藥時,中藥的口感問題媽媽也會表達給碧珠知道。我自己都會覺得,媽媽和碧珠說話的次數比我這個女兒還要多。碧珠膳食手藝一流,我們母女吃得很開心。她的負責態度讓我這個女兒十分放心把家交給她。

  碧珠還有一項創意我驚豔。家中前陽台原本只有我種的玫瑰花之類的盆栽;但碧珠會利用陽台的剩餘空間,帶著媽媽種地瓜葉、九層塔等葉菜類,等熟成後再入菜;她積極引導媽媽參與生活,這就是園藝治療。我要稱讚碧珠真是了不起的綠手指!

 

(本文由使用者趙小姐提供)

 

 

 

 

 

董事長的話 ~ 防社區老化,有賴設置非營利幼兒園!

作者: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劉毓秀

 

一套好的政策制度,從來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得要有很多人一起努力,才能讓理想成為真實。婉如基金會成立的「婉如互助之友系統」,除了讓大家經由互助得到所需的服務或一份薪資之外,也矢志推動托育和照顧公共化。

今年,我們要邀請互助系統的所有婉如之友一起來推動廣設「非營利幼兒園」。

 

什麼是非營利幼兒園?

非營利幼兒園的前身,是十年前婉如基金會在高雄縣鳳山市五甲國宅社區進行的一個實驗計畫: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其後,婉如基金會結合許多民間團體組成「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得到立法委員們的支持,在2011年以「非營利幼兒園」的名稱,使之納入幼兒園母法「幼兒教育與照顧法」,並由教育部於次年頒布子法「非營利幼兒園實施辦法」,正式完成法制化。

非營利幼兒園是由政府提供國中小場地和開辦費,委託公益法人經營,並給予切實的管理,包括明訂教保人員薪資支給基準、定期輔導評鑑等。少了業者的利潤,多了政府的介入管理,加上國中、小校園的寬闊空間,讓教保人員獲得合理的工時與薪資保障,留住優秀、有經驗的師資,提升托育品質,讓孩子能夠在寬敞、友善、優質的照顧環境下成長,而家長的托育費用卻變便宜了,有能力生養兩個小孩(這樣才有辦法解決迫切的少子女國安危機!)

 

防社區老化,有賴設置非營利幼兒園!

2014年,婉如基金會和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會發起「救生育、救孩子、救未來­­­­­──我要非營利幼兒園」連署行動。在這一波行動裡,我們得到全國2,522人和24個團體參與連署,並成功讓13名縣市長當選人簽署推動非營利幼兒園承諾書。其成果為:從2014年至今,全台各縣市陸續設立了77園非營利幼兒園(而且逐步增加中),教育部也訂定「擴大教保服務公共化計畫」,預定在109年前增設非營利幼兒園和公幼共1,247班,共計將增加34,249名額。

但這是不夠的,必須持續推動廣為提供平價優質公共托育,支持家長(尤其是母親)兼顧工作和育兒,才能達到「提振生育率」並「減少年輕女性的婚育離職潮」的雙重效果,幫助台灣社會走出人口崩落和勞動力匱缺的雙重危機。

近日隨著縣市長選舉的日子逐漸靠近,中央及各縣市政府「發錢了事」的政策走向蠢蠢欲動。有鑑於此,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再次推出「我要非營利幼兒園」行動,想要團結民意,告訴政府:發錢無法提供真正優質且平價的托育服務,因此無法減緩家長育兒的沈重經濟壓力,更無助於減緩台灣少子女化問題。

在少子女化的負面效應顯現後,我們恍然大悟:防老光靠存老本、買長照險,是不夠的,還要防社區老化!如果任由社區隨著我們垂垂老去,我們的老年光景會是很淒涼的。

在社區設置非營利幼兒園,正是防止社區老化的必要措施之一。因此,我們邀請婉如之友們集結有意願的家長社群、民間團體、鄰里長、議員,一起爭取在自己鄰近的社區優先設置屬於自己社區的非營利幼兒園,讓全村協力育兒、社會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景成為台灣社會的真實。

 

 妳/你可以這麼做:

>>填寫連署單
>>集結有意願在鄰近社區設置非營利幼兒園的社群,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協助您共同催生社區非營利幼兒園pwrfrd@gmail.com
>>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知道

 

遇見婉如互助網的100種方法—一個居家服務人員的育成

 

在基隆百福社區,居家服務說明會的現場,主持的督導正一一回應台下的提問。一眼望去座位上多是女性,舉手發問此起彼落,「要是不擅長煮,能來做嗎?」、「居家服務的環境安全嗎?」「能有週末時間陪孩子嗎?」這些問題多是二度就業婦女考慮就業時,常見的問題,也是一般二度就業婦女培訓機構,不易設身處理解並協助解決的問題。

婉如自費方案中的家事、居陪、坐月子等居家服務方案歸屬於「社區照顧福利服務互助系統」當中,提供社區照顧,成立至今超過15年。在協助二度就業、中高齡婦女就業上,獲得社會上的肯定。從婉如基金會內部的統計數據,以家管員為例,工作持續三年以上,有八成;五年以上者約有七成,十年以上者仍有四成,亦可佐證社會上的印象並非浪得虛名。然而,一個二度就業或中高齡投入居家服務領域的「素人」,如何轉化為專業的居家工作者、並且穩定就業;對於使用者而言,同時又必須是可信賴的。這十幾年來,社區服務照顧福利服務系統做的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到「適當的人」服務「適合的家庭」,但如何辦到呢?

 

 

相遇的開始:學姐介紹、網路訊息、路人推薦

 

從哪裡得知培訓/說明會的訊息?根據這幾年的經驗,近年來主要以網路的訊息以及學姐推薦為最大宗。經由學姐推薦而來的學員,通常對培訓、工作的內容與系統的制度最清楚,這類學員多數都抱著一定要完成訓練、成功上線的決心,隨著各方案學員成長,學姐介紹的人數也較以往增加。隨著網路或通訊軟體的普及,基金會的網站、臉書成為重要的訊息散佈點。有時問起學員為何會關注婉如基金會的訊息,通常都是因為有重入職場的壓力,且求職的過程,因為年齡或職能未與時俱進而到處碰壁,或者找到的工作低薪,難以養家活口。一位學員說,在一連串的求職不順利的經驗後,高中的兒子突然在臉書上,看到家事說明會的訊息,她趕緊來報名。也有些學員,與婉如的相遇非常「戲劇化」,簡直可以說是「自助天助」的典型。學員說,原本在餐廳當服務生,遇到家管員慶生,獲知說明會訊息;也有在賣玉蘭花的媽媽,在車陣中遇到督導,督導告訴她「這個工作不穩定又危險,來婉如培訓當家管員吧!」;又或者去區公所辦社會救助的資格,遇到一個熱心的人跟她說,要工作趕快去找婉如。因為這些機緣,她們來到婉如基金會!

說明會+晤談:研討「作戰計畫」

打算重入職場的女性常會躊躇不前,需要有人拉一把,協助釐清哪些是「務實考量」、哪些則可能「過度憂慮」。說明會後的晤談,是拉近二度就業婦女與職場第一步。「最適合我的是哪一種就業方案?」說明會完,每位婦女帶著疑問走向督導,督導則在對話中仔細聆聽,陪同釐清如:年幼子女或長輩的照顧規劃、家人是否支持就業,以及自身的人格特質與外在條件。

再來釐清居家服務工作的特質,有家務經驗、具膳食能力當然吃香。但是一個月的訓練,畢竟無法把一個毫無膳食概念的人訓練為料理達人,這就是作必須面對的現實。總結來說,說明會與晤談都是希望能在正式培訓之前,確認二度就業女性的就業意願、需求,同時釐清居家服務的工作特性,以避免因認知錯誤,導致雙方白白浪費了時間及有限資源。

 

一個月的專業培訓:紮穩就業馬步

「實習雖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

「衣物摺疊訓練很挫折,雖然老師教得很仔細,還是覺得摺得不夠好…」

「課程很緊湊,來上課才知道自己以前在家很多方法都是錯的…」

一張張不具名的問卷上,培訓中學員傳達上線工作前的想法和擔心。有的人嫌一個月太短,想學的東西還好多;有人則摩拳擦掌,已經迫不及待投入工作撐起家計。

督導需要提醒學員,若是自己很容易獲得的,恐怕別人也容易很取代你;要是始終憑著蠻力硬撐、依賴強力清潔劑、每次都像在做大掃除,而沒用對方法、有效率工作以保重身體,可能沒多久光景身體就吃不消、得強迫休息、甚至留下嚴重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

「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讓學員在訓練過程中破除原本的舊習性,逐步採用專業的工作方式,其背後的意義其實是體貼體力勞動的姊妹們,讓勞動的過程減少肌肉、關節的職業災害,同時確保一致的服務品質。

再者,一個月的訓練調,除了建立職能,也調整學員的心情、態度,以及家庭安排。整理好心情,跨出就業的第一步!

 

上線:感謝使用者的支持,讓照顧變成一份好工作

一個家庭要敞開大門,接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照看一家老小,使用者家庭必定幾經考慮。然而要隻身走進他人的居家環境提供服務,也絕非易事。好在許多使用者願意花時間溝通、磨合且信任基金會,很多學員都順利適應居家服務工作。

成就一個稱職的家管員、居陪員、月子人員,並不容易。女性的二度就業,又特別困難。「成功就業」不是一蹴可幾,而是累進的過程。這其中可能起起伏伏、大小挫折不斷,而關鍵在於如何讓二度就業婦女對自己工作有自信。因此,「讓照顧變成一份好工作」,仍有賴使用者支持,讓「社區照顧福利服務互助系統」順利轉動,創造女性二度就業的正向循環!

 

 

 

重慶大家庭-重慶非營利幼兒園的家長參與

 

  「社區共同照顧」是婉如基金會承辦非營利幼兒園的重要理念之一,然而這樣的理念如何落實到幼兒園的照顧現場?重慶非營利幼兒園以「家長傳承週」,作為催化劑,促進家長參與,多與園所接觸、互動。進而以幼兒園為起點,連接家庭、學校與鄰里。從愛自己的孩子,進而關心幼兒園、社區的小孩。

家長傳承週的家長參與

  家長是幼兒園最常互動的對象,也是凝聚社區的第一環。重慶幼兒園一直以來便會定期舉辦園所活動、親職講座,讓家長、社區有機會與幼兒園互動,增進彼此的認識。然而這樣的活動通常因為時間和活動型態,使得參與程度較為受限,難以和園所產生更深的互動。為了轉化,105學年上學期開始,重慶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開始思考,讓家長進入幼兒園的方法,「家長傳承週」就在這樣脈絡下進行規劃。

  「家長傳承週」以“開放“為出發點,邀請爸爸、媽媽或是阿公、阿嬤進班分享擅長的事情,傳承給班上的小孩。參與的方式則以簡單容易操作的活動為主,例如:講一本繪本、分享家裡常玩的桌遊,或者帶一個運動,也就是將平日在家裡與自己孩子進行的活動,帶進班級,與全班的孩子互動。家長進入園所,除了與老師、班上孩子有更多的互動之外,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元的主題,擴展孩子的學習經驗。而對家長而言,家長為主要帶活動的人,有機會與班上孩子產生大量且密切的互動,接觸整個班級甚至全園所小孩,小孩開始認識同學的爸爸媽媽。家長傳承週就如同一個契機,縮短了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也是一個開始,家長進入班級,與班上的孩子、老師產生互動,增進相互認識。

 

家長與老師同心協力

  家長進入班上帶活動對於老師和家長都是新的嘗試,家長也坦承得知有這個活動時有些擔心,對於分享內容沒有頭緒,不知道分享什麼才能吸引小朋友,也害怕活動沒辦法順利進行。而老師們則一再鼓勵家長參與,同時協助家長規劃分享的內容。提醒家長,「家長傳承週」的重點在於與孩子的互動,不需要過於花俏或是有過多的花費,最日常、最普通的活動,像是說故事書、摺紙,或是家長本身的專長或興趣,例如烘焙或是運動,都是相當好的活動分享。

  

  兩個孩子都在重慶的又晴爸爸、媽媽,輪流參加過傳承週。媽媽平時就喜歡烘焙,答應要參與傳承週後,老師便與她討論,請她事先準備麵團,班上孩子分組,一組負責擀麵糰,一組塑型,分工合作,讓孩子嘗試動手做,也可以享用自己製作的餅乾。爸爸則是進班帶摺紙,孩子分組輪流向又晴爸爸學摺龍貓,摺紙需要一步驟一步驟的教,平常較難整個班級進行,家長進班就可以請家長協助教學。DORA媽媽參與過兩次傳承週,一次是講故事,另一次則是準備怪怪箱,讓孩子觸摸並猜測箱子裡的東西,簡單的遊戲卻讓孩子獲得滿滿的開心!

  

從自己的孩子到全班的孩子

  對於進入班級的家長,小朋友會熱烈歡迎,熱情給予回應,若是自己的爸媽進班,小朋友還會擔任小幫手協助活動進行,整個活動氣氛熱烈。根據觀察,進班後的家長會慢慢從關注自己的小孩擴展到全班的小孩。除了觀察自己孩子與班上同學的互動,也注意班上其他孩子的活動參與情形,對整個班級更加認識後,更願意關懷班上其他孩子,甚至整個園所的孩子。也有的家長提到,進班後更知道班級老師的辛苦,更易於體諒老師、與老師相互配合。傳承週自105學年度上學期開始進行,在家長踴躍參與下,已成為重慶非營利幼兒園的固定活動。

 

映岑媽媽說,傳承的時候他們有問題就會問,會發表,我覺得傳承後小朋友更記得跟我打招呼了......可以多認識一點小朋友,還有小孩的個性……像我們那天做沙印畫,就發現有的小孩手很靈巧,做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一問就知道這個小孩很會寫字,像我家女兒現在學寫字,握筆不是握得很好,字歪七扭八,可是你會看到有其他小孩的作品就很完整,他還有自己的構圖,就會有很大的差異。就看的出來樣子不一樣。」。晉浩媽媽說,因為傳承週的活動與小朋友熟悉他們都會認真地記得,我的孩子跟其他家長有互動,會認識其他家長。在學校附近遇到他也會打招呼,真的很不一樣!

 

  這些都是傳承週後家長發現的轉變,家長和幼兒園和孩子們因為互動產生了連結,這樣的連結又因為更多家長的參與逐漸發展成網絡,大家越來越熟悉,整個園所因為緊密的互動,越來越像一個大家庭,重慶大家庭!

預防失能 長青學堂加強課輔

作者: 
聯合報 記者章凱閎

 


在長青元氣學堂,每天九點是晨間讀報時間,老人家輪流
大聲讀報紙,分享看法。 記者黃仲裕/攝影

當人口愈老化,衰弱、失能失智人口增加,「照顧力」匱乏,是未來最大的挑戰。既然照顧人力長期不足,台灣更該反向考:那就「減少照顧需求」吧。

目前長照2.0推動的C(巷弄長照站),開發各式「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的運動課程模組,但是願意出來上課的,常是本來就社交活躍的老人家;不喜歡出門的老人家,還是無法觸及。「孤立」是老化失能的前奏。

如何找到這群「隱身」長輩,預防失能失智?彭婉如基金會的創新模式是:「老人家最聽醫師的話」,如果衛生所的醫師都鼓勵看診的長輩接受「長照篩檢」,一走出診間,就有篩檢攤位,立刻就能發現衰弱老人。

 

 

 

 

 


在長青元氣學堂,坐久了,起身運動、去花園除草等,
要長輩凡事盡量自己動手,找回生命力。 記者黃仲裕/攝影

彭婉如基金會的「長青元氣學堂」去年開始與豐原衛生所合作,醫師鼓勵就醫或領慢性處方箋藥物的老人接受篩檢,在診間外由人引導畫時鐘,由是否能畫圓、於正確位子寫出數字,就能得知老人的認知力與執行力,並接受步行、肌力測驗。對檢測較差的長輩及家屬,立即提供失能預防資訊,學堂開設肌力班與認知班課程給予長輩上課。一年來,近三百位受試老人中,有卅五位明顯失能、失智,百餘位肌力與智能退化跡象。

豐原「長青元氣學堂」,九點是晨間讀報練習,老人家輪流大聲讀報紙,分享看法;緊接著上有氧運動課程。在午膳時光,老人家並不是坐等服務,而是自動盛飯裝菜。

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笑說,學堂要長輩凡事自己動手,碗盤自己洗,床席也得自己舖,都是肌力練習,「老人家不是廢人,他們是來找回生命力的。」

 

 


長青學堂與衛生所合作,衛生所醫師鼓勵就醫老人接受
篩檢,在診間外由人引導畫時鐘,評估老人認知能與執
行力,並提供預防失能資訊。 記者黃仲裕/攝影

台灣近六成失能長者是由家屬照顧,彭婉如基金會專員林玉萍表示,照顧者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別動,我來。」怕摔倒就限制長輩出門,以為看電視最安全,其實這樣卻加速退化。

王慧珠表示,學堂不定期「勞師動眾」,讓一群手拄助行器的長輩,在護理師陪同下,搭火車去逛百貨公司、參觀輔具展。「午餐就帶他們去點個漢堡薯條,每個人都開心。」王慧珠說,「老人活得安全,還要活出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