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托育人員真人圖書館 用專業顧孩子、成為家庭靠山

作者: 
特約撰稿人 黃意耘

 

「哇媽媽~我不要上學~」每天早上,托嬰中心門口都能聽見不願與家人分開的樂樂(化名)撕心裂肺哭喊。

面對孩子的崩潰,不少家長會直覺要求「不准哭」,但托嬰中心托育人員愛玉認為,更重要是觀察孩子並釐清原因。她與 樂樂家長討論孩子與家庭的狀況,發現不到兩歲的樂樂不願上學,只因希望有更多 時間黏在家人身邊,於是請樂樂帶熊寶寶一起上學,作為安撫物;時常告訴樂樂「來學校要怎樣?要笑咪咪!」只要樂樂笑著上學就大力稱讚、擁抱,給足安全感。沒過幾週,爸媽或老師問樂樂「明天來學校要怎樣?」樂樂就會自動回答「笑咪咪」,也能開心上學。

愛玉笑著分享,用對方法,就能讓孩子穩定情緒、建立秩序感,「照顧孩子要用方法,而非用情緒,這是照顧專業的體現!」

上網搜尋「保母」、「托嬰中心」相關新聞,不當對待、兒虐等字眼立刻映入眼簾,讓大眾容易對托育人員貼上負面標籤。為了破除刻板印象,彭婉如基金會舉辦「真人圖書館」活動,邀請托育人員化身「有聲書」,分享工作的酸甜苦辣,帶民眾看見托育工作的另一面、建立家長與托育人員間信任的合作關係。

有專業,讓托育人員能好好顧孩子

「帶一個小孩就很累,保母照顧這麼多小 孩,要怎麼做到?會不會發脾氣傷害孩子?」或許是許多家長的疑問。在公共托育家園服務的嘉嘉老師,每天都得與其他兩位老師共同面對 12 位孩子,工作總是緊湊,孩子吃飽飯後要洗屁屁、換尿布、吃奶嘴、睡覺、起床後又要吃飯...。

而嘉嘉的應對作法,是讓大孩子擔任忙碌 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她指出,托育家園採混齡收托,大孩子可以幫忙安撫、餵弟妹們吃奶嘴,拿衛生紙等物品都能幫忙跑腿,大孩子在過程中可以累積成就感,也 成為弟妹模仿的典範。她也分享,自己能 堅持工作的關鍵,是每天都早睡、吃飽,「這是一份需要愛的工作,照顧自己、愛自己才能好好愛孩子!」

居家托育人員慧蘋則提到,過去只收托2個孩子的她,前陣子即將首次收托第 3 個寶寶,「如何不打亂 2 個原本收托孩子的規律作息,同時照顧好不同作息的新成員?」一度讓她苦惱。

要克服困難,慧蘋使用「想像演練術」, 請新寶寶的家長紀錄並提供孩子的吃飯、 睡覺時間表;在照顧孩子時,腦中同時想著新寶寶的作息進度,進行沙盤推演, 並回憶托育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中學到的照顧技巧,讓自己免於手忙腳亂。

而曾獲頒桃園市優秀居家托育人員的 ALing,提到自己「不認同打罵教育」, 也指出專業保母並不需要打罵,就能教養好孩子。她舉例,只要找到方法,例如設 定「冷靜區」,讓孩子在情緒崩潰或犯錯時在角落冷靜下來,孩子其實能自己處理內在,學習解決問題。

彼此支持,保母與家庭無需單打獨鬥

「托育人員要盡力照顧孩子、引導家 長...」但 ALing 坦言,她曾遇過家長不 聽勸戒、將 1 歲大的孩子打到背部全是傷痕,她發現後決定向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下稱居托中心)通報,請社福單位介入。對她來說,保母不僅是一份工作,也是守護孩子健康長大的重要角色。

ALing回憶,通報時,獲得居托中心督導的支持,讓她感受到「居托中心就像遠端同事」。慧蘋有相似體悟,「居家托育像自行創業,居托中心就是創業路上的好夥伴。」她分享,從如何協助孩子的口語發展,到親師溝通技巧、心情調適方式,居托中心的訪視員都會給予建議與關心,是在她工作上的靠山。

從托育人員真人圖書館分享中可以發現,幼兒照顧絕不是單打獨鬥,當托育人員、家長、居托中心三方彼此支持,才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對待,同時支撐著家長兼顧職場與家庭。

曾因家有幼兒,在嘗試二度就業過程中被 拒之門外的 ALing,總是告訴家長「不要輕易的放棄你的工作,因為我的工作,就是要支持你不因照顧孩子,放棄職涯追求或提早退休。」

談回社會大眾對於托育工作的刻板印象, 家有三歲幼兒的愛玉坦言,可以理解家長對托育工作的焦慮,「尤其看不到現場, 更容易有些負面想像」。但換個角度思考,沒有工作者會希望自己在專業領域被質疑、用心付出卻換來他人的不信任。

愛玉建議,如果對托嬰中心或托育人員有疑慮,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詢問、溝通, 而最重要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家長可以審慎評估是否真的要送托?如果不放心,自己照顧也很好,但如果覺得合適,就放心交託吧!」她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