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陰涼的午後,瑞連,這位統籌幼兒園部的副執行長,穿著輕便簡單,坐在基金會辦公室的沙發上,等待著我的到訪。這一位在幼教領域經驗豐富的女士,若要訪問他拓園的心路歷程,我雖是與他共同奮鬥的夥伴,著實也是不知該從何談起。
110 年 3 月 22 日,那是一個節點,整個組織改變了對幼兒園投注資源的架構。在此前, 我們用了 14 年的時間,以 3 位專職督導人力逐年開辦 21 間園所;在此後,我們用了 1 年的時間,以 6 位專職督導人力,迅速拓展 23 間園所;最後再以 1 年的時間,增辦 5間園所,園區總數來到 49 園。「心路歷程中有我們在操作的困難,當然一關過一關解決, 行政就是得要橫向、縱向的,不斷交錯運用資源。這種困難中你就會看到很多醜陋的面, 也會看到很有趣的面,那些東西對我來說就是很日常,我就沒有覺得那麼困難。所以那 個心路歷程我會盡量把這些事當成日常就會發生,一路上就覺得『好,50 間!』就把他拓完。」瑞連為這個拓園的過程,下了一個清晰註解。
如果五甲是個實驗,那依基金會的信念, 下一步當然就要做推廣。但幾年來,也是推廣到 21 間園了,為何還要拓展到 50 間,而且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
面對這個問題,瑞連說:「毓秀(前基金會董事長)一直講說要擴大服務量,我們都已經『頭洗下去了』,你說能不做嗎?那剛好是個『天時』,是國家政策要大塊鋪陳之際,我們當然就一定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可是接手這麼大量的園所,面對前端的場地、設備、人才招募與招生籌備工作,難道不感到害怕嗎?瑞連說:「我覺得決定後,也有相應的管理人才配置,變成是一個團隊工作,團隊有成型,我就真的也『謀底驚』。」
然而,談到幼兒衛生安全健康這種「開門七件事」,以及處理幼兒照顧品質的大小事,尤其近期發生的米酵菌酸(邦克列酸)事件,在還沒釐清原因之前,瑞連也坦言:「那幾天我晚上都睡不著覺。因為想到連那麼日常的米都有劇毒產生,我就會焦慮。我們照顧這麼多孩子跟員工,我雖然叮嚀要注意,但到底園區有沒有真的調整?」這是作為幼兒園部一級主管無法不掛心且耐心提醒的事情。
儘管勇於面對接踵而來的拓展壓力,但充滿人情味的她,在龐大的園所數量下,也不禁感歎道:「我真的覺得好想休息喔, 好累喔,就是行政很繁雜。」他說道:「我們以前在做五甲的時候,大家比較容易有情感、也有實務、也有互動,我覺得在現在這個位置上比較多都在做行政管理,我沒有太愛這個工作。」這讓他直呼「無趣 啦!」
此外,面對一年間新進人員的大量增加,要如何努力傳達基金會的公共化理念,以及帶出具有公共意識的夥伴?她感慨的 說:「彷彿沒有辦法很快的讓更多人感受到,我們只能講了再講、再講、再講。我 彷彿回到早期的五甲,就是 50 間以後, 回到那個第 1 間的從頭。」相較於過去逐年拓展模式,新園所可以在 3 到 6 個月進入穩定發展,現在面對眼前龐大的挑戰,前進的步伐卻變得緩慢,也讓瑞連表達出「我就覺得很耗心力」的真實心聲。
她提到基金會設定了願景目標,「我們是要走開放教育的,我們是要走社會參與的。」這是 50 間園所要逐步穩健前進的目標,但「我們只能在這個過程裡面,怎樣丟球讓大家往前走,漸漸的調整」,以確保帶大家朝公共性的方向不至於偏離。
經過一年大量園區拓展,再經歷一年夥伴們的陪伴,瑞連意識到自己幾年後也將退休。面對龐大量體及延伸而來的各種行政控管,瑞連說:「我以前很愛畫圖、會去彈彈鋼琴,現在都沒時間做。我就想人生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要去做,不能等到我沒力氣以後才去做。」
儘管如此,順著真實的心意展望未來,面對大量新進工作人員,瑞連仍展現了更多的關懷。他說:「我比較希望再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他們,再去想想看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讓更多我們的基層工作者有再成長的機會。」
瑞連帶我們看見,儘管拓園帶來了行政上的繁瑣,但他對於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的渴望始終未曾消失。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將繼續以真誠和關懷的態度,與團隊一起努力,為更多工作者提供成長的機會,並尋找屬於自己的有趣事物,讓工作與生活充滿樂趣和意義。
出生於 1964 年的高雄,她喜歡那種充滿人情味,充 滿趣味多變的生活,例如每天上班都會選擇不同的 路線前往目的地。她 18 歲時踏入了幼教職場,42 歲時開始承辦並實驗營運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成 為非營利幼兒園體制的重要借鏡。其過程更被記錄 成紀錄片,成為眾多學界教授授課的素材之一。自 30 歲起,她一直致力於推動勞工權益及提升公共化 教保服務的質與量,親身見證並參與了台灣幼教場 域的演進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