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天堂」瑞典的四個發現: 當失去自行進食能力,就是該讓長輩平靜離開的時候

作者: 
王百芳(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王品(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

 

瑞典有許多標籤:是令人心嚮往之的福利國老人天堂,也是讓人望之卻步的高稅收國家。

近十年,筆者兩度到瑞典參訪斯德哥爾摩、延雪平、隆德三個城市的公共長照服務設施。踏入瑞典老人活動場所,觀察他們的生活樣貌會發現:瑞典社會對老年生活的思維,大大顛覆了我們對「老」的既定想像。這,才是包裹在社會福利制度之內,支撐著這個老人天堂的核心。

 

 

旅程中,我們有四個發現:

最大的體現,就是「不與子女同住」的文化,但他們活得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孤單。

在延雪平市的老人公寓裡,我們訪問到一位移民瑞典的日本老太太。瑞典丈夫過世之後,她因無法獨自整理有庭院的房子,而將房子賣掉。她並沒有選擇搬去跟女兒住,而是改買一戶空間無障礙的老人公寓,延續自己安排生活的習慣。

這裏有她的朋友與社交活動,她覺得很自在。

瑞典老人希望誰照顧他們呢?不是家人,而是政府。

我們訪問到一位做居家照顧員的中年女性。她92歲的媽媽,20年前開始需要照顧;即便女兒的工作就是居家照顧員,也是請市政府派居家照顧員。

問她為什麼不自己照顧媽媽?她說,使用政府的服務,她才能跟媽媽愉快相處,而不會被沉重的照顧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反而將親情磨損殆盡。

然而,不住在一起或親自照顧,並沒有使瑞典的家庭關係變得疏離,相對於被孝道綑綁的亞洲家庭,瑞典人更重視家人相處的「質」,而非朝夕見面的「量」。

筆者在三個城市看到許多因應高齡社會的設施:從「老人聚會中心」「老人(無障礙)住宅」「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到「特殊老人住宅」(台灣俗稱的養護中心),一路從健康的老人看到生病的老人,都很少看到臥床者。即使是需要看護的老人,若健康情況許可,仍會推著助行小推車行走,或坐在輪椅上自己划行。儘管這個現象早已透過媒體報導得知,但親眼看到時,仍然很震撼。

瑞典老人臥床率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是避免老人「被加速退化」。瑞典的照顧理念與輔具發展,都是朝向「幫助老人發揮他還有的能力」而設計,例如只要老人的雙手還有力氣,就會裝設讓他可以用手使力,幫助自己移動身體的輔具。這種作法令老人有尊嚴、有自主性,不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無用。

其次,就是「不過度醫療化」。我們參訪全球知名的瑞典皇后所開辦的失智症老人研究暨照顧中心時,就講到這個觀念。

護士出身的失智症教育中心主任問我們:「當人失去吞嚥能力時,你會怎麼做?」

在台灣、日本等東亞儒家文化的國家,會選擇做胃造口或裝鼻胃管強迫餵食,為高齡者延命。但瑞典人的生死觀是「不過度以醫療延命,讓人有尊嚴地生活」,因此,當病人無法自己進食,就是該讓生命依照自然的法則離開的時候。

另一個原因是,用管路強迫進食,很容易因胃食道逆流,導致異物進入氣管而演變成吸入性肺炎,最後只好用靜脈注射來補充營養,變成活不好也死不了的痛苦無限輪迴。

在瑞典人眼中,這種延命無疑是另一種虐待。因此強烈質疑:這樣做,是為了病人,還是家屬呢?

2007年,日本醫生宮本顯二與宮本禮子,為找出歐美國家臥床率遠低於日本的原因,親自到瑞典找答案,寫出《不在病床上說再見》一書。

他們在書中文中提出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儘管日本拼命以醫療方式延命,平均壽命也不過比瑞典老人多了2.6歲。這個事實,帶出我們觀察到的第三個現象。

先看幾個統計數據:

2016年,台灣女性「健康平均餘命」是73.8歲,男性是68.7歲。瑞典女性則是73.3歲,比台灣低了0.5歲;但瑞典男性則是73.0歲,比台灣高了4.3歲,更比歐盟國平均值63.5歲高出9.5歲,是世界級的優等生。

更漂亮的數字來了。瑞典衛福部統計,男性第一次中風的常見年齡,從90年代的75歲延遲到81歲,遠優於世界各國。

但為了因應更嚴峻的挑戰──推估2050年,瑞典人平均餘命會再增加2.6歲──政府與整個社會都已經動員起來,要讓延長的這2.6歲成為「健康餘命」。

反觀台灣,2015年全球疾病負擔評比結果顯示,台灣的關鍵慢性病,包括腎臟病、糖尿病、中風,防治遠不及格。雖有傲視全球的健保大數據,卻並無統計男女第一次中風的年齡,因此也沒有發展出有效的預防對策。

如果你是一個精打細算的政府,看完這組數字應該要想到:台灣人長壽但高失能、高失智,健保與長照財務都很危險。

許多人對福利大國的印象是「繳稅不手軟,撒錢也不手軟」,但長期生活在瑞典的觀察家吳媛媛指出,事實上,瑞典人非常精打細算;只有精算過有效的政策,才會投入預算不手軟。

瑞典政府投入很多預算,來促進國民健康與壓縮失能,這會省非常多錢。說到底,做長照,其實就是在算錢,而健康的人民,最省錢!

值得留意的是,瑞典的各式福利均以稅收作為財源,並未開辦社會保險(例如德、日等國開辦的「長照保險」)。整個社會養成量力(財力)而為、不可透支(債留子孫)的觀念,體認「天下沒有免費、也沒有保證吃多少」的午餐,自然就不會設計出「養不起的老人天堂」。

 

再忙也要喝咖啡!fika文化為何使人長壽又健康?

 

從健康、飲食到社交活動,都能看到瑞典政府在背後推動的痕跡。走在瑞典街頭會強烈感受到,這個城市在打造時,沒有遺漏老人與小孩的需求。

做好無障礙設施只是基本,道路高低落差、公車停靠方式、超市置物架的高度設計,都將老人與小孩的不方便考慮進去了。所以到處都可以看到推著「助行小推車」的老人、推著嬰兒推車的父母,以及不良於行的障礙者去散步、去圖書館、去餐廳、去超市。對照之下,上述這些人在台灣會因為外出非常不便,因此都快在街頭消失了。

除了道路設計,瑞典的交通接送服務也做得很完善。

來老人聚會中心的,都是生活可自理的老人。他們在家可能需要居家服務,但仍會安拄著拐杖或推著助行小推車來中心聚會,政府也提供免費交通服務讓他們方便過來。

國家自然公園的交通非常便利,無論是政府規劃的自然公車路線,或一般公車、火車,都能方便到達。

「自在地外出散步」對長者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助益,做好基礎建設就能促進國人健康,絕對是一石二鳥的划算投資。

 

注重社群連結的文化

除了基礎建設做得好,瑞典的生活文化本身就有益健康。大部分人到瑞典學到的第一個瑞典文,就是「fika」。

fika的意思就像著名廣告詞:再忙,也要跟你來杯咖啡。「坐下來喝杯咖啡」的意義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起喝咖啡,把心慢下來」的文化。相較於台灣人「愛拚才會贏」,在忙碌中適時喘息一下的fika文化,對個人、社會的身心健康都比較好。

老後,要自己住或與子女同住?要關在家裡還是出去走走?生病了找誰照顧?要好死或是賴活?希望政府做什麼,又願意為這個「希望」付出多少錢?

其實,這一連串決定組成瑞典人的選擇,代表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對老死的看法,也影響了政府的政策思維、責任內涵與用錢哲學,最後成就了這個老人天堂。

本文原刊載於未來城市@天下https://futurecity.cw.com.tw/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