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產假+爸爸九成薪育嬰假,讓台灣女人安心生育

作者: 
王百芳(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

 

 

       台灣女人為何不想生小孩?當今年預估新生兒數將跌破16萬,相信這個疑問又從許多人心中冒出來。在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可看出端倪: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女人若要加入婚育的行列,會考慮以下幾點,包括:「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配偶願意分擔家務」、「工作要能兼顧家庭」。

 

    簡單來說,就是工作和養小孩,必須「可相容」,否則生育率難以回升。而關鍵在於:男性(或另一半)是否能共同負擔育兒責任。諷刺的是,在台灣,育兒女性往往稱呼另一半為「豬隊友」,意指:在育兒的路上不幫忙、幫倒忙,甚至直接消失的另一半,以致於女性長期單打獨鬥,身心俱疲。

 

台灣男人想成為好爸爸  阻力重重

    但如果我們回過頭來檢視台灣男人的處境會發現,台灣社會並不支持男人積極參與育兒。

    阿澤就是一位積極參與育兒的父親,他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個月,決定親自替太太坐月子。主要的原因是,月子中心的費用太昂貴。因此,他自己湊滿年假和無薪事假,休息一個月,陪同太太產後坐月子。他說,這個過程中,最難的是一份「義無反顧請假的決心」,因為最大的阻力來自周遭的質疑:有這個必要嗎?他花費很大的力氣與同事、老闆溝通、做工作安排。

    但阿澤認為,幫太太坐月子期間,他們學會如何分工合作照顧孩子,培養出兩人的育兒節奏與默契,真正的適應如何照顧小孩,他藉此得到「身心轉變成父親的機會」。但在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這些父親只能單打獨鬥面對外界質疑的眼光。

 

北歐:支持男性育兒,女性才能夠就業、生育雙贏

    近來,民間團體「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提出:應透過政策,支持父親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個月就身體力行投入育兒行列,呼籲政府應修法,讓父親在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請領育嬰假,該月給予九成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這個看似全新的政策倡議,其實在北歐社會已經實施了40年。北歐從八零年代開始實施的父親育嬰假制度,但在那之前,北歐的父親也面臨跟前述阿澤爸類似的處境,在一本描述瑞典的全球衛生教授漢斯.羅斯林的生命故事《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1]書中,描述到這位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曾經面臨的育嬰假窘境:

1974年時,漢斯的第一個女兒誕生了,由於妻子必須完成學程,他們達成共識,漢斯會請四個月的育嬰假。當時瑞典關於父親育嬰假的新法案,預計隔年會通過,但當漢斯與主管討論育嬰假的可行性時,吃了一個閉門羹;垂頭喪氣的漢斯,與太太商量是否能改由太太請育嬰假,讓他累積資歷和履歷。

    試想,若你是漢斯的太太,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在傳統思維綑綁,以及理性的薪資水準計算過後,許多台灣的女性會同意這樣的請求,但書中描寫漢斯太太的反應:

太太進房間,收了一個小型登機箱出來,大吼「滾出我的人生,永遠別再回來,我們明明已經講好了。」

    足見瑞典女性當時已具有強烈的性別意識與權益認知,也反映男性的自私心態。隔天,漢斯決定離開診所,然後在家照顧女兒。

    他說:「很不幸的,我非得經歷過這種事情,才能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想要放育嬰假,在家照顧我們的第一個孩子。」

    後話是,漢斯的太太順利成為助產士,於1979年與他共赴莫三比克行醫,完成夫妻兩人共同的夢想。而從小與他關係親密的孩子,成年後更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80年代起北歐各國開始男性育嬰假制度,透過半強迫的國家規定,將全數壓在女性身上的育兒責任移開,讓兩性都享有生育、工作平衡且相容的人生。以冰島為例,父、母各有三個月不能轉讓的獨立育嬰假,搭配兩人可自由分配的共同育嬰假,期間可領八成薪。此制度培養出相較世界各國更強烈的「父職責任」文化,2013年冰島男、女請領育嬰假的比例分別為45.6%與54.5%,為請領育嬰假性別比例最均衡的國家。瑞典政府則是1995年起即實施「父親月」政策,2016年更一舉將爸爸專屬的帶薪育嬰假延長到三個月成為「父親季」,2018年瑞典全體女性勞參率高達82.9%,生育率更達到1.8,這項政策的實施至為關鍵。

工作和養小孩,必須「可相容」,才能婚育

    台灣對生產、育兒家庭的政策及其效果又是如何呢?2002年《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勞工可於小孩出生後至三歲前請育嬰假,2009年修《就業保險法》,加入前半年有六成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然而,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發布的《2020年性別圖像》,請領育嬰假件數女性占82%,男性僅為18%,這顯示台灣社會對於父親參與育兒的接受速度慢如牛步。被社會視為主要照顧者的母親,大多仍在工作、育兒無法兼顧的情境中苦撐,而多數父親卻在家庭中沉默與缺席。

    這看在未婚女性眼裡,更像是萬萬不可踏入婚育的警世寓言。因此臺灣的青年女性勞動參與與生育率呈現明顯的「死亡交叉」:青年女性就業率不斷攀升,來到85%的極高值,總生育率卻是跌跌不休,足見臺灣社會工作、育兒「不能相容」的現實下,臺灣女性必須二選一的格局,有多麼強烈。

    民間團體提出的「媽媽產假+產後第一個月爸爸九成薪育嬰假」政策,是打破這個框架的第一步,對家庭而言,能支持家庭和親情,架構出更穩固的家庭結構;對社會而言,則能產生「雙親育兒+雙薪+養2孩」的正向循環,才是提升生育率的解方。

 

[1]  Hans Rosling, Fanny Härgestam,《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漢斯.羅斯林的人生思辨》,先覺出版,202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