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服務新模式

 

「每天早上八點,一歲的彤彤由媽媽推著推車,送到離家步行十分鐘距離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再出發去公司上班。一進到家園,彤彤看到已經有好多的好朋友,正圍坐在像家中餐廳一樣的餐桌上享用新鮮的水果。結束點心時間,家園中的各個角落都是探索、玩耍的好去處,各式玩教具、聽故事、肢體律動等活動等著大家一起參與,玩累了,也可以躺在軟墊上小睡片刻……」這是每日公共托育家園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縮影。

過去大家談到二歲以下的照顧選擇時,除了自己(或親屬)照顧外,主要就是「居家式的保母托育」或者「機構式的托嬰中心」兩種選項。自去年(2016年)起,台北市試辦第三種托育模式,即:公共托育家園。今年,婉如基金會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承辦「芝山社區公共托育家園」、「葫蘆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以「芝山社區公共托育家園」為例。

位於芝山國小三樓的芝山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利用的是國小的閒置教室改裝而成,也是婉如基金會第一所承辦的公共托育家園。從環境設計到托育工作的執行,都依循著我們最初的期待-像家一樣。在空間上,以大餐桌取代小桌子小椅子,讓孩子與大人齊高。享受用餐時間,享受食物。吃飯,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留下最大的空間成為小孩的活動區,讓孩子能於其中盡情的探索。腳踩的地板是硬梆梆的,吹在臉上的風是涼徐徐的,手撫摸的鏡子是冰涼涼的,身體躺的墊子是軟綿綿的,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中,自在的探索、感受一切新奇的事物。

一直以來,婉如基金會不斷致力於推動「平價、普及、優質、近便」的托育服務,期待能支持每位疲於奔命在家庭與職場間的家長,能安心送托,穩定就業,擁有工作與家庭間平衡生活(work-life balance)的機會,也希望可以讓孩子在家園的環境中,不只是接受照顧,更是在此體驗生活,養成生活自理能力,為未來探索繽紛世界做更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