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如托育人員培訓班 孕育優質照顧人力

 

婉如基金會長年深耕於托育領域,一開始便是從養成優質托育人力開始,辦理培訓課程,到後來一路催生出完整的保母制度體系。而後在推動過程中,陸續發現有越來越多團體投入辦理托育人員培訓課程,因此基金會將重心由前端培訓,轉向承辦保母系統(現為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希望為家長及保母,共創平價、優質、普及的居家托育服務。

然而近幾年觀察發現,在政策的引導下,托育人員培訓班大量湧入親屬參訓者(爺奶)。而統計數據顯示,爺奶保母多數僅照顧自己孫子女,並無法創造多餘的收托名額。過多的親屬參訓者,造成培訓班只培訓大量但短暫的親屬保母,而無法養成較能穩定收托的正職保母,台灣的家戶外托育人力會因此出現斷層。形成「照顧人力荒」的情況。

面對的問題,婉如基金會於2017年再一次投入保母培訓,從前端培養「優質照顧人力」

 

說明會:從相互瞭解開始

已經進行二期的托育人員專業,在報名現場,學員各自都帶著不同的期待而來:「我因為結婚離開職場,現在想轉換跑道」、「我想學習帶自己的小孩並同時帶別人的小孩」,各種原因把大家集合在一起。

然而,除了動機之外,適合從事的照顧工作的人,個人的人格特質也相當重要。因此,在說明會上,透過詳細的介紹托育工作內容與注意事項,讓有興趣從事托育工作的聽講者了解工作內容,同時自我評估。

隨後,由工作人員一對一的面談,進行職涯探索,釐清對於訓練課程、後續就業的期待以及個人特質是否托育工作,以期降低「因誤會來培訓、因瞭解而中退」的情況發生。

 

訓練126+30:從寫菜單到完成幼兒餐點,從理論到實務

在「照顧職能」的培養上,根據多年婉如基金會多年的經驗,體認到理論與照顧技巧的實作同等重要。

因此自第二期托育人員專業訓練課程首度嘗試在既有的126小時課程中,額外加入30小時的「實務訓練課程」,讓學員「化被動為主動」,練習操作,讓學員藉由實際操作,知道自己足與不足之處。例如保母的工作中備餐與副食品的準備是必要的職能,實務課程中讓學員從菜單設計到烹煮,一手包辦,再由老師給與講評與建議。現場刀工、烹調技巧、時間掌握、工作流程等,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透過實作、反覆練習的過程,真正將「技能」學到手。

 

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但往一致的目標前進!

接受培訓的學員,各自的背景、年齡不同,雖然大多抱持著對托育、對孩子的熱情,希望習得一份專業的同時,也獲得一份穩定的薪資。然而,五個星期培訓對於某些已經離開職場一段時間,或原本的工作離照顧工作較遠的學員來說,培訓的過程並不輕鬆。

依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婉如基金會理解成功就業的關鍵,二度就業婦女的心態很重要,因此過程中非常重視就業心態的調適與學習壓力的排解,於是每一期都有「帶班人」的安排。帶班人透過上課過程中緊密的陪伴與觀察,即時的掌握學員學習的狀況,帶領並醞釀討論、學習的動力,讓學員們在不算短的訓練過程中不至於有「單打獨鬥」的感覺,而能感受全班是往一致的目標前進。

 

結業與就業:照顧工作的路上,有妳真好

「我染了頭髮,準備好要就業了。」課程最後一天,學員笑笑的這麼說到。

從學員的變化,可以看到,擁有專業技能所代表的不僅是「就業的可能」,同時也象徵著人生更多的可能。

其實課程的結束,對學員而言,僅是再就業的第一步。對婉如基金會而言,這次重新投入托育人員專業培訓課程也是一個邁向創造0-2歲良好托育環境的新起步。